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中國歷史的24個王朝,大一統的有11個,存活過百年的只有6個。這其中有四個朝代,先不提北宋,西漢、唐、清在統治穩定之後,都有至少一個在位超40年的皇帝:漢武帝,唐玄宗,康熙和乾隆,其共同特點是:存在感非常強,一提到某王朝,大家會自然而然想到他們;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強悍之巔,稱之為名震寰宇也不為過。

北宋同樣擁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皇帝。您第一時間會想起誰?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軍州”的宋太祖趙匡胤,是“燭影斧聲、弒兄奪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還是那“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徽欽二宗?

都不是。這個人叫趙禎,廟號“宋仁宗”。讓人“意外”的是,宋仁宗迥異於其他朝代那幾位皇帝:他既沒有歷史上的“存在感”,也沒有世人口中的“豐功偉績”,似乎“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無論是教科書還是民間閒談,說到他,都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比較注重休養生息,一個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還有點兒傻......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這不是宋仁宗的悲哀,儘管,他是中國第一個“仁宗”。事實上,皇帝堆兒裡,廟號仁宗的都跟偉大扯不上關係。國人崇拜雄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開疆裂土的強人,是國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提起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彷彿那是自己的帶頭大哥,為自己謀得了千般富貴、萬世太平。於是,我們記得幾乎所有的“太祖”“太宗”,連李世民誅殺手足也被贊為千秋“大義”。

但是,誰也無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現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張紙幣誕生在仁宗一朝;四大發明有三項或出現或開始應用於仁宗一朝......人文、金融、科技,這三項現代人最重視的軟實力,竟然如此鍾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彙集於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個看起來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麼的令人嚮往!

真正的繁榮,是老百姓兜裡有錢;真正的強大,是知識分子有話就說。穿越兩千年風煙,想找出一個比仁宗朝更好的時代,恐怕相當不易。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被歷史選擇性埋沒的宋仁宗,因何成就了兩千年的最高峰?

趙禎(1010-1063),宋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

嘉佑六年(1057年),蘇轍參加制舉科殿試,在試卷裡憤然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國安邦大計。”

這基本上是道聽途說的虛妄之言。如此“惡毒攻擊”一個九五之尊,簡直“大逆不道”。考官們自然共同撇嘴。這時,仁宗卻發話了:

“朕設立科舉,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只是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予功名。”

最終,蘇轍與兄長蘇軾同登制舉科。宋仁宗甚至還為兄弟倆的策論斷言:“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欣喜自得之情溢於言表。

某次,包拯聯合其他諫官,合力彈劾三司使張堯佐,指責他平庸無能,言辭十分激烈,並要求罷免他。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依著張貴妃的恩寵任此要職,包拯這麼一鬧,仁宗感到很難辦。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見拗不過包拯等人,仁宗想退一步再說,答應免除張堯佐的現任職務,放外去當節度使。誰料眾諫官的態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詞壯聲高,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

仁宗也有些動氣:“你們這是在聲討張堯佐嗎?節度使是個粗官,值得這樣爭吵嗎?”包拯旁邊的諫官唐介立馬接著說:“太祖、太宗都曾擔任過這一官職,節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氣得乾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罷。

回到後宮,憋了一肚子怨氣的仁宗,把悶火撒在張貴妃頭上,他對張貴妃吼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當時同時任命四職)!你哪裡知道,現在是包拯當御史呢!”

口含天憲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狽,千古無有!反過來說,倘使沒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來包拯的千古盛名?宋仁宗一直在學習唐太宗,唐太宗節儉愛民,宋仁宗就把節儉做到極致;唐太宗有一個好老婆,宋仁宗就硬著頭皮接受了非常討厭的曹皇后;唐太宗寫了《貞觀政要》,宋仁宗就寫了《洪範政鑑》;唐太宗擅長飛白,宋仁宗就苦練飛白;唐太宗沉迷丹藥,宋仁宗沒有。唐太宗也曾有殺掉魏徵的念頭“殺此田舍漢”,宋仁宗除了回到後宮對妃子發點牢騷,可是真沒動過此念,“臺諫之言,豈敢不行”!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如果這還僅僅涉及一些所謂的“面子”,下面這件事似乎觸動了“骨子”。四川一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不是明目張膽煽動造反麼?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仁宗卻道:“這老秀才是急於要做官卻始終當不上,這才寫詩洩洩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干脆給他個官做做,說不定因為感激,他會做得很好。”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告誡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識分子、寬恕異己人士的基礎。仁宗一朝,將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稱羨的高度。並且,不僅是對知識分子。饑荒年間,總會發生一些盜米和傷主事件,仁宗道:“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饑民的死罪統統免除。

仁宗朝,三冗問題已積重難返,宰相文彥博提出裁兵6萬,仁宗猶豫不決---他擔心,裁兵一時爽,兵變火葬場,多出來的6萬人如何處置?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相比較,明末崇禎帝精簡驛站時,一次裁掉8萬員工,為朝廷省下大量白銀,是不是很英明、很果敢?但稍具歷史知識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的8萬員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覆與文彥博探討,直到文彥博詳細給他列出裁員條例和後續措施,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生兵變,仁宗才最終拍板。

何況,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則起義(仁宗朝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就是文彥博輕鬆平掉的,這是宋仁宗拍板的底氣之一。最終,裁員任務順利完成。

宋夏戰爭之初,西夏聯遼攻宋,但滿腹小算盤的遼國把軍隊開到宋遼邊境,意欲先敲詐一筆。與此同時,半自治的廣西壯族人民不堪交趾國的壓迫,希望歸順宋朝以圖大宋的庇護。

這本是好事,但此時答應,無異於宣佈同交趾為敵。若換成國人所膜拜的秦皇漢武,那肯定就是西夏、遼、交趾三線開戰,先打他娘再說。

宋仁宗不敢冒險。他第一時間派富弼去和大遼談判,自願被敲詐。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大遼被爭取到自己這邊,遼主甚至御駕親征幫助宋朝攻打西夏。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西南這邊,暫且放棄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撐不下去,投降了交趾,並幫助交趾攻宋,這就是所謂的儂智高起義。不過他起義時,宋夏正好打完,仁宗讓西軍將領狄青去平儂智高,很快順利解決。三個威脅全部解除。

“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這是宋仁宗常說的話。什麼人喜歡戰爭?想靠戰爭獲利的人,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在宋仁宗眼裡,戰爭是什麼?“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總而言之,帝王興師,必本仁義。”

一個封建帝王能有這樣的想法,實屬可貴,但有多少人會認為他了不起?“歲幣”一直被視為宋仁宗妥協大遼的屈辱。但是,假如宋仁宗寧願揹負屈辱也要踐行他的理念,這樣的人古今有多少?

民間有俗語,爺們漢唐娘們宋,意即大宋閹割了民族的血性。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的國家主義者在歌頌開疆拓土、雖遠必誅的秦皇漢武,仍有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在讚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然而,如果所謂的血性,就是讓更多老百姓成為無謂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會力挺這種血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