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一再發生,誰之過?"湖南一13歲男孩涉嫌殺害父母后逃匿

2018年12月31日晚7時許,湖南省衡南縣三塘鎮發生一起殺人案,一名13歲的男孩在殺害父母后逃離。信息如下:

羅峰,男,漢族,2005年6月4日出生,衡南縣三塘鎮洲市人,身份證號碼430422200506040090(未辦理過身份證),身高163釐米左右,身型單瘦,衡陽口音,逃跑時隨身攜帶一揹包。對於提供線索抓獲犯罪嫌疑人的獎勵現金1萬元,發現犯罪嫌疑人並直接抓獲的獎勵現金3萬元。

警方表示:"有目擊者看到其作案。"但警方未就事發地點和事發原因做進一步透露。

在這事之前也發生過類似案例。12月2日晚間,湖南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孩吳某,持刀將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12月5日,四川大竹縣文星鎮發生一起弒母案,一名約13歲男孩袁夏將親生母親殺害。

兩個13歲,一個12歲,差不多的年齡,十分相似的悲劇。他們都是未成年人,卻手刃了自己最親最愛的親人。

袁夏和吳某有相似之處:爺爺奶奶溺愛,媽媽管教太嚴。而羅峰的母親是先天性弱智。

無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受父母的影響很大。雖說孩子受其它因素影響是一方面原因,但父母這方面原因還是比較大的。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可以看出"第一位老師"稱職與否。

孩子的脾氣、風格、習慣等諸多方面都是在父母潛移默化下逐漸點滴積累形成。這表面上看上去不是父母教的。但實際上父母就是標杆標尺,在無聲無息中影響著孩子。

一味責怪父母,這也是不科學不尊重事實的。父母的能力精力水平有限。他們要承擔生活壓力並處理瑣碎問題。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他們有時不得不做出無奈的選擇。他們也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有心無力。

目前留守孩子比較多。他們大多在欠發達地區。無論是教育水平還是師資力量與發達地區相比,這些地方差的遠遠不止一個檔次。在教研中有多少針對留守孩子的研究?有多少這方面的交流合作?有關部門不知道實情還是掙隻眼閉隻眼?

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社會上對留守孩子的教育有點脫鉤。他們是需要特殊教育的人群。他們的父母或者父母一方不能在他們身旁,他們需要一個角色能承擔起這個責任。

社會上有管理留守孩子這種氛圍嗎?社會上如果沒有形成這種氛圍,誰應該出面引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