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教育更多的是功利性?

从前我们看周恩来总理的故事期中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了做大官,有的说为了钱,只有周恩来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心里是很震动的。

为何现在教育更多的是功利性?

现在不但很多孩子没有这样崇高的理想了,反而家长和老师都直接告诉学生,你不好好学习,你就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甚至我也在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突然觉得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信念,而是谋生所迫的手段。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有很多的成功人士,我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认识并熟知他们的故事。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想成为那样的人,不但光鲜亮丽,而且生活无忧。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我们在朋友圈看着他们在大办公室奋斗,看着他们周游列国,看着他们品着美酒享受沙滩阳光。说不羡慕是假的。我们就开始要求孩子也像他们那样,让孩子好好学习,并且举例说明学习的好处。可是我们忘了,我们曾将也是孩子,我们对于大人对我们曾经这样的教育我们又听话了吗?

社会上也有许多不成功的人,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生活,辛勤劳累却还是蜗居在一隅,没有空闲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忙忙碌碌,不能放松。甚至有的人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虽然我们说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可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改变,工作还是被分出了三六九等。不然为什么有蓝领白领之分,所谓的精英又是从何而来?你不能否认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贫困的嗤之以鼻,和退避三舍。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怎么能不为自己的后代担忧,怎么能不拼命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好。

学习好了,你就能留在大城市,你能买房子买车子,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学习不好,没有好的工作,没有钱赚,拿什么买房子买车子?当你周围的人都在楼房里的时候,你却在破落的平房里瑟瑟发抖。当别人风里雨里都有车的时候你还在骑着车子风里雨里的跑。所以人们都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很多人认为,房子有什么,车子有什么,你看好多人都从大城市回到农村,照样喜欢平方院落。但是你要知道,低调的人之所以低调是因为人家随时可以高调。而那些回归农村的人根本不会为生活所迫,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让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又导致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老师教育也出现了偏差。

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是老师也出现了教育偏差。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说过“我们这里是最贫困的地方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就不用在回到这里了。”而很多的老师也不觉得自己的职业有多么的崇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评价也不高。老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份好工作,不然以后没有好的工作,生活惨的是你自己。

家庭教育的“成果”。

很多的父母都在羡慕成功的优秀的人。他们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做比较,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在哪里哪里生活,给父母买什么样的东西,自己买了什么车,不让父母发愁等。这些无一不给孩子们带去了压力。

还有的家庭比较贫困,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毕竟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这样了,但是孩子还有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还能带来转变。

还有的家长崇拜金钱,认为有了金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他们吃了没有钱的苦,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相同的苦。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多才多艺,也能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可是面对高额的费用,很多家长望洋兴叹!又因为这种行为导致自己的孩子才艺缺失,不能享受最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那么光鲜亮丽,而当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也会这样,而他们的孩子也会因为父母而多少受到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自身信念的缺失。

由于家长,老师和社会环境影响导致很多孩子信念缺失。而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周围人的影响导致很多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赚钱,能有好的生活。

现在孩子在学校里就开始攀比了。比谁家有汽车,比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买了什么等等。所以这些孩子也对自己的教育出现了很强的功利性。

为何现在教育更多的是功利性?

个人认为教育也是需要情怀的。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教的辛苦,孩子学的辛苦,除了社会竞争方式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信仰的缺失和情怀的丢失。我们没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信念,也 没有了只是为了能建造一个小小花园或者为了生活能够有情趣而读书的小小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