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現在的古代影視劇、穿越劇、辮子戲幾乎充斥了我們的屏幕,而很多的古裝劇確實是天雷滾滾,雷得我們焦頭爛腦,這裡不說那些有餑於歷史史實和生活常識的劇情和段子,只來聊聊古裝劇中關於古代戰爭戲的毛病,這是幾乎所有古裝劇的重頭戲,但也是胡編濫造得最厲害的重頭,而我們那些喜歡搞“短平快”的編導、導演們卻根本就不在乎,反正收視率和流量可以搞假,票房也可以搞假,只要弄幾個大腕、上幾個小鮮肉,能撈到錢就行了。

首先是古裝劇中的服裝道具,也不說大部分的古裝劇中的粗製濫造、拿泡沫冒充鐵甲什麼的,只說古代武將的盔甲穿著,就往往不合真實情況。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看到皇帝上朝,武將們居然是穿戴盔甲上朝的,這是要當庭造反的節奏?還有平常文武官員們開會,武官居然也是穿盔帶甲的,不說那幅盔甲好幾十斤重,穿著能不能長時間的忍受,冬冷夏熱,而且文官們怕是也要擔心武官們謀反呢,頂盔披甲,還腰懸刀劍,想幹什麼?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頂盔掛甲,要造反?

其實古代官員們的制服,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要說上朝,就是平常辦公、交際,都有著裝的詳細標準。就是在家裡接待客人,如果著便裝,也只是為了給別人作出關係異常親密的表現,而且還還容易招致舉止輕浮的彈劾。其實古代武將們的盔甲,一般是在開戰前才穿,就是在軍中開會,也是嚴格按照朝廷制服穿著的,並不會有事沒事的把幾十斤重的盔甲套在身上。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明朝朝班,文武官員官服一覽

至於士兵,有個例子,五代時後唐李存勖治軍,規定敵人進入百步之內才能披甲,這一是為了提升士兵膽氣,二是節省士兵力氣。實際上,古代打仗,士兵是分戰兵和輔兵、民夫的,輔兵民夫平常負責建營盤、運送物質、收集材火、燒水做飯等雜事,戰時則負責替戰兵揹負戰甲,並在開戰時為戰兵披甲,當然戰況緊急時或者獲勝追擊敵人時,也會參戰,但武器都很簡陋,一根矛、一把刀、甚至一根木棍而已,盔甲是想都別想。一副盔甲是很貴的,就連弓箭手一般都是沒有盔甲的。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明朝士兵的大紅鴛鴦戰袍

而就是戰兵,平常也是不需要著甲的,誰沒事想頂著幾十斤的鐵殼練體力。其實士兵們也是有比較標準的制服的,像明朝的大紅鴛鴦制服,滿清的“靶子”號服,只有在開打時,才會披上甲冑。而我們的影視劇中,不僅將領們,就是士兵們,平常也是個個穿盔戴甲,一副大戰臨頭的架式,要讓文官們看到,不彈劾他們謀反才怪。

而且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能把自己的幾十萬大軍全部裝備上盔甲,國家是要破產的。秦始皇的兵馬俑,還是御林軍,披甲率也才七成,還都是半身的前面甲,能帶頭盔的,則只有少數幾個將領。那時候,盔甲是要用青銅來打造的,而青銅更重要的用途是拿來鑄錢。而我們看到那幾部氣勢磅礴的秦代電影,英雄、刺秦什麼的,哇,幾十萬重甲秦兵像烏雲一般,看來秦始皇是開得有現代礦場和冶煉廠的。而漢代,每十個士兵中才有一個能披甲的,號稱“甲士”。就是到了軍隊披甲率最高的宋代,也只是三成的重甲兵能夠披甲。至於明清,看看像乞丐一樣的軍戶兵和綠營兵就清楚了,不要說披甲,能有把沒生鏽的刀都不錯了,而這還是明清的主力軍隊。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明朝軍隊的軍陣

其次,古裝劇的戰爭場面,那就更是不堪入目了,不說低成本的電視劇,打仗就和街頭混混打群架沒有兩樣,就是那些所謂高成本的大製作電影,也是胡編亂造。除了用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看似磅礴的“豆腐塊”方陣,其它的基本一無是處,連最基本的古代作戰的陣勢都搞不清楚,沒有弓箭手壓陣,沒有騎兵守護側翼,長矛手和盾牌手胡亂編排。更別說古代作戰時,最重要的各種旗號和金鼓了,拿面旗幟畫個圈,中間寫個朝代名稱,或是某人姓氏,簡直就是拿歷史開玩笑。要知道,從秦漢到明清,各朝代軍隊的旗幟,其制式根本就各不相同,就是同一軍中的旗幟,都是嚴格按照所屬部隊的編制、性質來定的,而指揮的將領那裡,又有很多專門用於指揮的特製的旗幟。軍種旗幟的使用,是非常嚴格的,配合金鼓,在沒有電話和無線電的時代,能夠很有效的指揮成千上萬的軍隊。所以看一支軍隊是否戰敗,很關鍵就是要看它的旗幟是否混亂,這我們在春秋時期的“曹劌論戰”中就可以看到了。

另外,在真實的古代戰場中,士兵完全是依靠軍陣的配合來作戰的,個人的武勇毫無用處,因為士兵站列的密度非常大,根本就沒有翻騰挪移的空間。而在對戰中,保持陣勢的完整,是軍隊不敗的關鍵,這就更不可能允許士兵的“個人表演”了。同時通過前後排士兵的輪戰,既所謂的“一線、二線、三線”,則是保持士兵體力的重要手段,沒有哪個人能夠連續揮刀砍殺幾十上百次,就是弓箭手,也不可能連續拉弓幾十次,除非他是超人。而古代的大戰,往往要打上一天的時間,那種拼光了前面士兵,再讓後面上的將領,很可能要遭黑箭的。

而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卻是清一色的武打表演,其中飛腿用的最多,也不知道士兵穿著幾十斤重的盔甲,是怎麼跳起來的。還有什麼鷹爪、猴拳什麼的,也不怕打在對方鐵甲上斷了手指頭。至於帥氣的男女主角們,拿把在戰爭中最不中用的寶劍,大殺四方,簡直就是戰神附體。要知道,在古代戰爭中,打到主將都要拿刀劍拼命的時候,軍隊已經完蛋了,哪還有你表演的機會,趕緊跑吧,這才是正道。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古代守攻城戰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絞車滾檑

至於攻城戰就更扯蛋了,所有的城池居然都沒有護城河或壕溝,城牆下也沒有鹿砦,城門後沒有甕城。守城的都清一色的是扔幾根輕飄飄的箭和幾個明顯看出來是泡沫的石頭,先不說那些巨大的石頭士兵們是怎麼扔出去的,古代守城的必備武器——檑木,居然從來都不見蹤影。古代的檑木,並非是一根木頭扔下來,而是分兩種,都是用鐵鏈栓著的,一種是從上往下順著攻城梯滾下來,然後又拉上去,再滾下來,反覆清掃攻城梯。還有一種是像鐘擺一樣橫掃,擺到另一頭後拉住,再擺回來。估計這個檑木拍攝難度太大,於是都被導演們自動無視了。

古裝影視劇中對古代戰爭的扯淡之處

清朝劈山炮

還有就是火炮,開花彈(榴霰彈)在明末才出現,還都是用短粗的臼炮(清朝的劈山炮,直到曾國藩時還在使用)才敢發射,紅夷炮、法郎機什麼的直筒炮鐵定炸膛,只能使用實心彈和霰彈,歐洲最早使用加農炮發射榴彈都是18世紀後期了。但我們在影視中看到的全是先進的十八世紀以後的先進火炮,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強,當時要有這種軍事科技,早橫掃歐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