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臺灣同胞書》就是由他起草的

“我們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習近平。

昨天,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會,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政策措施。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這份振聾發聵的《告臺灣同胞書》,實際上是由胡喬木和譚文瑞起草的。初稿寫成後,鄧小平隻字未改,當即拍板“趕快分送政治局的各位同志過目”。此後再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最終發表。算起來,這份重要文告前後只用了10天時間。

《告臺灣同胞書》就是由他起草的

《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有一些特殊的歷史背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經過協商發表《上海公報》。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的敵對關係,互設聯絡處,但美國仍然保持與臺灣的“外交關係”,繼續在臺灣駐紮軍隊。

到1977年,卡特就任美國總統後,希望實現中美關係的正常化。經過兩國代表將近半年的談判,終於在1978年12月16日達成協議,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公報》。美國接受中方堅持的“斷交、撤軍、廢約”三項原則,宣佈承認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1978年12月22日閉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正式拉開了全面改革開放的序幕。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我國神聖領土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的前景,已經進一步擺在我們的面前。全會歡迎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本著愛國一家的精神,共同為祖國統一和祖國建設事業繼續作出積極的貢獻。”

時任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負責人譚文瑞回憶道:正是面對當時的國內和國際形勢,鄧小平同志作出決策,在促進臺灣問題和平解決上採取更為積極的步驟,這就有了《告臺灣同胞書》誕生的前提。

1978年12月17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指示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務院研究室主任的胡喬木,讓他負責起草一份有關臺灣問題的重要文稿。

《告臺灣同胞書》就是由他起草的

胡喬木

於是,胡喬木找到當時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負責人譚文瑞,告訴他需要在三、四天內草擬一個初稿。當時,譚文瑞正在釣魚臺國賓館,參加為鄧小平訪美做準備的工作。

胡喬木向譚文瑞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在這份文告中,要表明我們和平統一祖國的意願和政策;不再用“解放臺灣”的口號,並要宣佈停止炮擊金門等沿海島嶼;提出兩岸通航、通郵、通商。

“胡喬木特別叮囑說:這個文告既要面對臺灣老百姓,也要面對臺灣當局。行文不用黨報社論的格調,語氣要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適應臺灣同胞的習慣,讓他們能聽得進去。”譚文瑞回憶說。

他花了四天時間,按照胡喬木所說的精神把稿子寫成,給他送去。後者對稿子作了精心潤色,並加了一些警句,比如“這種綿延多少歲月的互相思念之情與日俱增”等。

《告臺灣同胞書》就是由他起草的

譚文瑞

當年12月24日,胡喬木和譚文瑞一起,帶著打印好的修改稿送到鄧小平家中,由他親自審定。

“胡喬木讓我當面逐字逐句把稿子唸了一遍。小平同志聽完後,隻字沒改就表示認可,當場拍板說:我看可以了,趕快分送政治局的各位同志過目。”

兩天後,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

1979年1月1日,《告臺灣同胞書》正式發表,並創造了多個“第一”。

如文告是首次提出,在解決統一問題時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害;

文告也是首次表示,大陸方面不僅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

文告還是首次倡議通過兩岸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實現兩岸“三通”。

這些耳目一新的對臺政策主張,當時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僑、華人中引起強烈反響,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

昨天,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表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

可以說,和平統一本質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然結果,誰也阻擋不了它的瓜熟蒂落。40年前我們提出和平統一時還只是區別於以往政策的新路線標識,而今天它已隨著民族復興的日益成形而成為現實的願景。

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告臺灣同胞書》起草記、直播港澳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