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中间为孙贻典老师)

丨葛建亚

时隔46年,海中七二届高二(2)班的同学欢聚一堂,令人感慨不已。见到当年的班主任孙贻典老师,我不由想起当年他即兴而作的一首打油诗,颇能反映当年学校教育的“奇葩”景象。

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 1971年,高层对动乱对教育工作带来的破坏有所反思。1972年,教育部门根据主席的指示抓教育工作,全国各地学校对教学工作有所重视。当年夏天,县教育部门利用暑期在海中举办了一次全县高中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班。培训班开班后,首先进行了一次业务测试(闭卷),其结果五花八门,很不理想。“文革”前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孙老师被抽调参加了监考。

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回忆者葛建亚)

9月1日开学后,我听说一件事:孙贻典老师受到学校的批评。原因是他监考时,有感于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难以完成多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试卷,有感于他们在考场的尴尬,他即兴写了一首“打油诗”——

“一张白纸对蓝天,

德薄才疏真可怜。

捉襟见肘坐针毡,

不如投笔去种田。”

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谁知考试结果出来后,这首“打油诗”不胫而走传开了,引起学校工宣队的“关注”,于是追究孙老师歧视嘲讽工农教师的行为,把尴尬甩给了他。9月1日开学那天我听说此事,便悄悄问孙老师:“投笔去种田”是怎么回事啊?未料他竟一下子脸红到脖颈:“啊,是我世界观没改造好啊!” 我不好再问,且给自已留下了一脸尴尬……

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那是个特殊的时代,尽管我们在读时,学校的氛围已与运动初期大不一样,但教师头上那顶“臭老九”的帽子仍若隐若现,尤其是对动乱前进入教师行列者。如今,国家对教育极为重视,教师的地位(包括待遇)越来越高,教师的职业优势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这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四十年前打油诗,如今成笑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