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的文化復興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有了質的突破,然而農村發展卻仍然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短板。傳統文化資源的流失、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短缺及全社會對鄉村文化價值認識的偏差,導致了鄉村文化的空心化、虛無感和與現代文化對接能力的缺失。所以,認真梳理鄉村的歷程和文化的基本價值,反思鄉村文化的基本規律。從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來探索鄉村的未來,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鄉村的文化復興

發展鄉村文化勢在必行

中國的鄉村文化創造並保存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農耕技術、農業遺產,還形成了一整套價值、情感、知識和趣味文化系統,孕育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海納百川”等文化特質,對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樣態豐富的鄉村文化使我們民族擁有了活力無限、源遠流長的強大基因庫。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鄉村文化復興就是激活鄉村活力,滿足廣大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文化權益,重建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讓鄉村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復興和重建。

鄉村文化當下的困境

當前鄉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在於思想觀念。

面對強勢的“現代”,農民不再珍惜祖輩傳下來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亦步亦趨地跟在城鎮化列車後面踉蹌前行。現實的鄉村無法安頓農民的靈魂,進而也無法安放有著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民族魂。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鄉村文化困境。

中國鄉村的文化復興

現代化鄉村振興方向

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消滅了鄉村,更沒有哪一種理論說得清中國鄉村在未來城市化過程中的命運。

現代化不是為了消滅鄉村,更不是與自然界對立對抗,而是促進城鄉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多元共生、全社會共享發展成果。復興鄉村文化,要緊的不是徹底否定,而是發現、維繫和恢復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與世界觀,使之與現代價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長出新的價值。

激活文化元素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工業化、城鎮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現代文明社會也有它的弊病。

新中國建立後曾遭遇經濟發展的“八次危機”,都是通過向鄉村釋放產能、轉移人口,幫助鄉村發展來化解的。可以說,中國鄉村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現代化的壓力,同時也是推進現代化的動力。當前,向農村投入物力、財力,不但是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鄉村,更能推動鄉村多重價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鄉村文化元素,與城市形成互動。

中國鄉村的文化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