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發展面臨的“三座大山”:最難啃骨頭是“不同工同酬”

近段時間,有關東北加快發展的思想大討論,正在東北刷屏,這事讓筆者有點興奮,因為夏末時節,北評曾在《在東北, 最可怕的應該是心態》一文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一次思想大討論或許可以讓東北重新找到方向。

而當我們真的站在決策的角度去考慮發展時,就會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有很多。

當然,很多問題是需要靠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化解的,比如作為共和國長子而特有的龐大離退休人員群體。

但站在亟待發展的角度去審視,我們至少有“三座大山”是繞不過去的,如果不能推翻,未來的路,依然很艱難。

第一座大山,信息不對等。東北的生活圈內有一個比較常見的俗語叫“搖人”意思就是找人。這次用途相當廣泛,除了不光彩的一面,比如打架找人幫忙,還有很多時候,就是通過找人找關係,解決問題。

東北發展面臨的“三座大山”:最難啃骨頭是“不同工同酬”

為什麼要找人,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等。比如行政執法,不管是日常執法、隨機執法,一旦查出問題,人們首先第一反應是這家“攤事”了,然後總是通過找尋各種關係將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神奇的是,總能有人找成功,所謂的營商環境問題根源就是由此而來。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發展水平不高不代表發展潛力不大,但如果不公平的事實無法克服,就會大大拉低適合營商的指數。這裡面一方面是有多頭執法的問題,但其實解決起來並不難,只要在機構改革統籌考慮就可以破解。另一方面,就是信息不公開的問題,這事情說起來很簡單,只要所有的行政許可辦理、行政執法、行政審批等事項都公開透明就可以了,但做起來卻很難,要注意保護隱私,又要維護公眾視聽,還要打破部門利益藩籬,考量的是決策者的決心和智慧。

第二座大山,發展不連貫。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考核制度逐漸完善開始,基層考核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除非是以民生與穩定為重點考核內容的特殊區域,繼任者的能力很難從“一任接著一任幹”的接續式發展中體現出來,要麼“再破常規”,要麼另闢蹊徑,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如果不“鬧出點么蛾子”是體現不出能力的。

東北發展面臨的“三座大山”:最難啃骨頭是“不同工同酬”

於是,“新官不理舊賬”成了或多或少存在的共識,而很多費時費力的“政績工程”半路夭折,也成了很多地方百姓不吐不快的話題。

但對於現在的東北來說,我們顯然已經沒有了過度折騰的資本,特別是很多資源幾近枯竭、人口流失嚴重的地區,如果還不能一路向前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就真的再難以為繼了。

而對於東北來說,考核方式的再探索顯然要比改善營商環境還難,特別是如何歷練選拔出一批能讓上層認可並會規模使用的人才。

第三座大山,不同工同酬。這個問題,應該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雖然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面臨著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候,東北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幾乎避無可避——如果不正面突破,至少會消耗掉很大比重的發展潛力。

東北發展面臨的“三座大山”:最難啃骨頭是“不同工同酬”

最淺層次的問題是隱形“吃空餉”。“忙的人真忙,閒的人真閒”,這是隱形“吃空餉”的真實寫照。而閒著的這些人往往都隱含著複雜的社會關係,有的是歷史原因,有的是家庭關係,有的是職能需要。但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都嚴重影響了社會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如果有機會能“享清福”,誰願意“累死累活”?

再深一點的問題是隱形“鐵飯碗”。有的是改革停滯的企業,有的是帶有國資屬性的公司,但都有著與民企完全不同的臃腫人事架構和進來難出去更難的聘用模式。

而且,他們有著共同的屬性,秉承特殊的行業創造固定的財富,有的看起來似乎目前活的很滋潤,有的則已經半死不活,但只要還能養得活,大鍋飯每人都有份,運氣好的蹭到退休頤養天年,運氣不好的……找政府。

最深層次的問題是隱形“待遇壁壘”。無論大小城市,總有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群,收入並不是與創造的財富等價的,而是直接取決於你所選擇的職位。比如臨時工不如正式工;地方銀行不如國有銀行;縣城不如城市;常規部門不如法司等特殊部門……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