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中國燃料電池發展的「三座大山」

燃料電池,是一種古老的電池技術。如果仔細追溯,其歷史比鉛酸電池還要久遠。從分類上,燃料電池分成鹼性燃料電池(AFC)、磷酸燃料電池(PAFC)、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等等。在車上使用的主流技術,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以下簡稱PEMFC。

阻碍中国燃料电池发展的“三座大山”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模擬圖

與其說燃料電池是電池,不如說燃料電池更像一臺發電機。所以也有人說燃料電池是即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電之後的第四代發電系統。補充氫氣,即可續航,這和現在的燃油車加油的形式非常類似。因此,在形式上,相比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用於新能源汽車更加合適。

根據“第三代燃料電池技術”的要求,燃料電池電堆的功率密度要達到3.1kW/L,功率要求達到110kW以上,壽命達到5000小時……要在量產的前提下達到指標要求,難度相當大。有人說制約國內燃料電池技術發展的是關鍵材料,我同意,有人說制約國內燃料電池發展的是加工工藝,我也同意,但是,除此以外,讓我分享一下我心中燃料電池技術的三座大山吧。

第一座大山:氫偏見

氫氣,是一種易燃易爆的氣體,這是大部分人的認識。實際也是這樣,氫氣的爆炸極限是4%到74%,非常寬泛。除此之外,氫氣管道還有一個特別危險的現象:氫脆。氫脆可以認為是氫氣對鋼材的一種腐蝕,導致表面出現裂紋甚至斷裂。

這讓大家有點聞氫色變。

阻碍中国燃料电池发展的“三座大山”

德國PO公司生產的高壓氫氣罐

但是,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氧氣瓶是否安全?

以下一些關於氧氣可能造成的傷害:

氧氣是強氧化劑,增加氧的純度和壓力會使氧化反應顯著地加劇。物質的燃點也會隨著氧氣壓力的增加而降低。

當壓縮純氧與礦物油、油脂或細微分散的可燃粉塵(炭粉、有機物纖維等)接觸時,由於劇烈的氧化升溫、積熱而能夠發生自燃,構成火災或爆炸的條件。

氧氣幾乎能與所有可燃性氣體和蒸氣混合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這種混合物具有較寬的爆炸極限範圍,多孔性有機物質(炭、炭黑、泥炭、羊毛纖維等)浸透了液態氧(所謂液態炸藥),在一定的衝擊力下,就會產生劇烈的爆炸。

一瓶氧氣的安全隱患,也許並不比一瓶氫氣小,但是對於氧氣的態度,我們似乎寬容的多。一些地方,使用氧氣的審批流程,也相對簡單。

談氫色變的背後,也許隱藏著一種對氫氣認識上的“偏見”。

第二座大山:氫產業鏈

日本,豐田Mirai的故鄉。以目前看,說Mirai是當前最好的燃料電池汽車,也不為過。為什麼它在日本誕生?我相信一點,一個地區,使用什麼樣的能源形式,與當地的能源結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阻碍中国燃料电池发展的“三座大山”

豐田Mirai

根據《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的觀點,氫能是未來五大能源支柱之一。這對當今的能源結構,是一場顛覆式的革命。需要重構一條極長的產業鏈條:氫氣的獲得、提純,儲運、加氫終端的建設等等。

有人說,國內發展氫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和太陽能、風電這些可再生能源結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也有說,可以利用石化領域副產氫,再提純,降低制氫成本。

這些都是好想法。但是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並不是零,而各個石化企業的副產氫,也大概都有自己的使用場景。所以,僅氫源一項,要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徑,便需要大量的工作。

這就會有一個問題,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先打造氫產業鏈,還是先開發燃料電池技術?

阻碍中国燃料电池发展的“三座大山”

上海安亭加氫站

如果把能源,分成生產、儲運、消費、再生四個環節的話,那麼新能源汽車只是消費環節之中一個要素。如果僅以新能源汽車來影響能源四環節的結構,既動力不足,又有極大的風險。因此,真正要打造氫產業鏈,絕不是建幾個加氫站這麼簡單,要在整體能源結構上進行調整。

第三座大山:氫人才

2015年,燃料電池技術開始回暖,2017年,燃料電池技術爆發式增長。從業者的薪水,也是水漲船高。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原因:燃料電池技術人才在當下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儲備不足。

一個原因,國內培養燃料電池人才的高校,主要有大連化學物理所,武漢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等等。每年畢業生(研究生以上)數量相比高速發展的行業,非常有限。而應屆畢業生,也因為缺少實際的工程經驗,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有一些差距。

另一個原因,早年燃料電池從業者,因為行業下行,其中一些已經轉入鋰電池、液流電池等相關行業。去年,我曾在北京的一家測試設備實驗中心中,見到了一位實驗室主管。她曾經是一名燃料電池行業的從業者,2011年,離開了燃料電池行業。

相比技術的投入,人才培養更需要時間。無人可用,確實是目前燃料電池企業的尷尬之處。而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這樣的局面會在一定時期內一直存在。

資本可以幫助企業、行業發展,但是上述三座大山,資本便無能為力了。燃料電池能走到哪裡,現在很難說。我們能做的,只有靜心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