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閱讀,讓書籍變成你的思想武器

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談戀愛遇人不淑,失戀一次就覺得今後不會再愛了;工作上被上司批評,就覺得別人針對自己,在公司混不下去了;想要做一件事情,遇到一點挫折就輕易放棄了,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生活不如意,就喜歡在朋友圈裡發洩情緒。當然,誰也會有偶爾“想不開”的時候,但若是經常想不開,可能就是你看世界的方式出了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楊絳先生說,年輕人多數的問題,都是想太多而讀書太少。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齋藤孝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平常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人類的智慧則是地層深處的清流。當我們擁有足夠的智慧,就能夠輕鬆應付生活給我們出的各種難題。而獲取這種智慧的辦法,就是通過閱讀向下“深潛”,汲取信息水底流淌的精神清流。齋藤孝把這種“深潛”的方法總結在了這本《深閱讀》中。

“深”閱讀,讓書籍變成你的思想武器

齋藤孝本人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文學部教授,明明有著文科生的靈魂,卻像理科生一樣喜歡研究各種實際問題。從他出版的一系列書籍中,比如《學會學習》、《如何有效提問》、《規劃力》中就可以看出,幾乎每一本書都解決了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個問題。

在《深閱讀》這本書中,齋藤孝教會我們的不止是一種知識的“深潛”方法,還教會我們如何將讀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如何讓書中知識變成自身的血肉,從而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對每一個想要通過讀書切實提升自我的小夥伴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那麼,如何進行深閱讀呢?齋藤孝認為有兩點,一是要意識到“清流”的存在,二是要掌握深潛力。我簡單的概括成兩點,即讀什麼和怎麼讀?


“深”閱讀,讓書籍變成你的思想武器

一、深閱讀要讀什麼書?

  • 1.讀有深度的書

在開始深閱讀之前,你要先明白:不是任何一本書都值得一讀,或者值得一字不落的讀完的價值。首先要遠離那些“輕鬆”“淺顯”的書籍,哲學家叔本華就非常反對安逸的讀書,因為這樣讀書是讓別人替你思考。那麼,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否有深度呢?齋藤孝在書中提到一個標準,那就是書中至少有一處值得引用的地方。怎麼理解呢?

假如某一天你需要引用某本書中的一個觀點作論證,那麼可想而知,這個觀點就必須有足夠的分量,否則怎麼能說服別人呢?比如,比起雞湯文裡的那種輕飄飄的“你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肯定不如莎士比亞的那句“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更有分量。讀書時,如果以能否引用為前提,就能明白一本書究竟有沒有深度,值不值得我們閱讀。而且,設想以後引用的場景,也會讓你的理解也更深刻。

  • 2.讀有難度的書

很多人讀書都喜歡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口味、讀起來輕鬆的書,而對那些有點難度,讀起來費腦、需要深入思考的書籍敬而遠之。實際上,閱讀有難度的書就像運動員挑戰一個高難度動作一樣,一旦跨越障礙,就會獲得突飛猛進的成長。如果一個人一直選擇待在閱讀“舒適區”,就會對這種“安全感”產生依賴。

在書中,齋藤孝舉了一個滑雪運動員英格瑪·史坦馬克的例子。在訓練時,史坦馬克不僅選擇了一條難度頗大的坡道,還刻意解開了雪靴上的卡扣,就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進行訓練。這在普通人看來簡直是不要命了。但是史坦馬克卻說,對卡扣的依賴會讓應對危機的直覺變得遲鈍,而解開卡扣則會讓腳底的感覺更精妙,從而把握雪面狀況。同理,讀有難度的書籍,不僅能夠調動人的主動性,還可以鍛鍊精神的韌性,強化你的思考能力。

  • 3.閱讀經典名作

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那就絕對繞不開閱讀經典書籍。在我國有一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歷史典故,說的是北宋時期的名臣趙普,他僅憑半部論語就位極人臣,走上權力的巔峰。要知道,《論語》講的可不是什麼權謀之術,而是講修身、人倫、道德的道理。趙普沒什麼文化,但是喜歡讀《論語》,他把書中的道理應用到了政治上,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閱讀經典名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習賢者們的視角。閱讀量越大,我們觀察世界的視角也會越多,就會逐漸形成“多視角思維”。當我們把這些賢者視角內化成自己精神的一部分,我們看待世界、思維處事的方式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閱讀經典,其實就是借賢者們的智慧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啟動優秀的基因。在《深閱讀》這本書中,齋藤孝用到了一個詞,叫做“賢者森林”。而這片賢者森林,就存在於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典著作裡。

“深”閱讀,讓書籍變成你的思想武器

第二,怎樣進行閱讀“深潛”?

其實,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非常多,包括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高效率閱讀,如何做讀書筆記等等。但是,深閱讀的方法卻不是讀書效率的問題,因為我們要拋開的就是快速獲取浮於表面的信息的做法,我們要做的是“深潛”。那麼,如何進行深潛呢?簡單來說有三個主要步驟,一是增加讀書深度,二是擴展讀書廣度,三是為己所用。

首先,增加讀書深度——主題閱讀。

我們都知道,一個實習醫生與一個專科醫生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其專業程度的高低。而專業度的高低,則是由他們的專業知識量和經驗值決定的。實習生想要成為一個專業醫生,就必須在這個專業領域完成知識和經驗的大量積累。

深潛閱讀的道理也是如此。讀書不再是隨機的,抓起一本看一本,而是一種刻意的積累。想要在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領域達到深入瞭解的程度,就必須進行主題閱讀。比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對於有意踏入哲學和思想的聖殿的人,就可以通過讀一系列相關書籍,諸如《反哲學入門》、《尼采入門》、《柏拉圖入門》、《原來這就是現代思想》等,逐步積累認知的深度,完成思想的進化。

其次,增加閱讀廣度——據點閱讀。

深閱讀,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有時候,我們並不能在一本書中窮盡所有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擴展閱讀的廣度。舉個例子,蔣勳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做《寫給大家看的美術史》,從這本書中,我們瞭解到各個時期的繪畫風格,是與各個朝代不同的歷史、政治、經濟有很大關係的。可能書中對各個朝代的歷史講的並不是很細緻,而你就可以以這本書為據點,擴展對感興趣的朝代歷史的閱讀,這就是齋藤孝說的“據點閱讀”。

“深”閱讀,讓書籍變成你的思想武器

第三,為己所用——轉換閱讀法與輸出。

深潛的最後一步,就是能否把自己讀過的書轉化成自身的血肉,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這個過程有兩個方法,一是轉換閱讀法,二是主動輸出。

轉換閱讀法,簡單來說就是將書中知識代入自己的經歷和體會,或者以自己的視角解讀這本書,讓知識和自己的經驗產生鏈接。

比如,讀到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教育並不能改變人性,只能改良人性”,你馬上聯想起自己確實也見過這樣的案例,甚至有過類似的想法。這樣一來,書中的觀點就與你產生了鏈接,當這種鏈接越來越多,這本書也就越能轉化成你自身的思想。

另一個方法就是主動輸出,衡量的標準就是能否向別人說清楚。齋藤孝在書中說,如果不能在讀完之後順利地向別人解說,就不能將這本書認定為“讀過”。要讓輸出更有效,齋藤孝提到了一個方法,即“轉換視角+引用”。也就是說,在輸出時不要侷限於概述全書內容,而是要選擇那些引起自己興趣或者印象深刻的部分,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在說明時儘量引用書中的內容。雙管齊下,讀過的書才會轉化成你的精神財富。


“深”閱讀,讓書籍變成你的思想武器

我們常說,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差別很大。其實,這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這份不同看似微小,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不了什麼大影響,實際上它卻決定了我們的生命質量。比如,人人都想榮華富貴,顏回卻“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看到的人生至簡之道;蘇東坡一生幾經貶謫、顛沛流離,換別人早已哀嘆自己懷才不遇,他卻樂觀豁達,到處吃吃喝喝、交友寫文,“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活出了至情至性。因此,讀書不僅是一種興趣愛好,它還塑造了我們強韌的靈魂,改變了我們的看世界的方式。

最後,用齋藤孝書中的一句話與諸君共勉:願你“永遠心懷賢者森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