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為孩子好的“講”故事方法,其實是最大的絆腳石!

媽咪讀呀原創

“tina老師求助!”我撥通tina老師的電話。“怎麼了,你慢慢說。”電話那頭,tina老師的聲音依然溫柔。是這樣,我開始講述最近的一些苦惱。

你覺得為孩子好的“講”故事方法,其實是最大的絆腳石!

作為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我總是力所能及地陪伴孩子閱讀,同時我也想借助用親子閱讀時光,希望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我對孩子有著不一樣的期待,總是盼望他能複製我的好記性。比如看過的內容能印象深刻。然而最近好幾件事,如果對照我的想法,我家那個娃簡直就是“學渣”。

比如,我明明剛講授過的故事內容,再考孩子,他似乎根本記不住呢。tina老師聽完哈哈大笑,說“你的做法需要改進呢,如果像你那樣剛講完故事就要考察知識點,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壓力太大了?”tina老師告訴我,要採用恰當的方式,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從而真正從親子閱讀走向獨立閱讀。

目前,受一些不恰當的思想影響,一些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存在一些錯誤做法。來一起對照下,看你有沒有中招?

錯誤一:讀了故事就考試

最近陪孩子讀幼兒版的繪本《三國演義》。講其中赤壁之戰時,諸葛亮登上七星壇佯裝作法呼喚東南風。讀完這段,我立即考察小小費:剛才諸葛亮登的什麼壇?呼喚的是哪個方向的風?

小小費瞪著茫然的大眼,支支吾吾說“呃——”我簡直痛心疾首,說是“七星壇”啊!

tina老師說,這樣的做法其實不可取。如果一次、二次孩子答不上來,不但影響了他對閱讀的積極性,而且會把閱讀變成考試。閱讀行為將成為孩子腦海裡的一個消極符號:一讀書就要考察知識點,壓力太大了。而人類天性又趨利避害,再遇到閱讀的事情,孩子就會產生抗拒心理,從而逆反、不愛閱讀。

“孩子的思維模式和成年人不一樣。”tina耐心地說。成年人的閱讀能注意到細節,而孩子聽故事卻如同頭腦裡放電影。

孩子聽得越專注,故事的情景、畫面就像電影一樣,一幀幀播放在他們的小腦瓜裡。他們頭腦裡進行著豐富的畫面輪播,誰還管你是七星壇還是八星壇,東風還是北風呢?

讀繪本最重要是分享的快樂。如果閱讀變得那麼痛苦和折磨,對孩子來說還不如不讀呢!

你覺得為孩子好的“講”故事方法,其實是最大的絆腳石!

錯誤之二:讀完繪本開始講道理

其實,作為老母親,我也挺委屈,總希望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能讓孩子明事理,不是說“讀書使人明理”嗎?舉例,當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會忍不住讓道理“跑”出來——

“兒子你看,孔融那麼小就懂得讓梨。……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這個故事就是想要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懂得分享……媽媽希望你以後做一個大方、樂於分享的人。”

設身處地想,我們小時候最討厭什麼?是道理啊朋友們。我們討厭大人自以為是講道理。他們總以為我們不懂,其實我們都明白。

閱讀的樂趣,就是用不講道理的方式講道理。比如《肚子裡的火車站》告訴小朋友亂吃東西的後果,肚子裡的小精靈會鬧騰、會讓肚子不舒服。以後小朋友吃冷飲,或者暴飲暴食,媽媽再用這個故事提醒他。小朋友想到的不是“別亂吃涼的東西”這個道理,而是想到“小精靈會罷工”。一下子童趣了很多對不對?

錯誤之三:認為故事的主角一定可以影響孩子

記得小小費剛上幼兒園時,我買了一大堆幼兒園繪本故事。《我愛幼兒園》《奇妙的幼兒園》,總之,繪本里講述的都是小朋友從不愛幼兒園到愛上幼兒園的巨大轉變。

我飽含激情地講述了這些小朋友對幼兒園如何感興趣,幼兒園有多麼好玩,有多少熱心的老師和可愛的同學。小小費都表現得似乎對幼兒園有那麼一丁點兒興趣了。

可是一旦週末結束,週一即將到來。小小費又開始重複“抵制”幼兒園的車輪戰。“你看,《我愛幼兒園》裡那個小朋友一開始也不喜歡,後來漸漸愛上幼兒園了。”“我不要學,不要不要!我不去幼兒園!”小小費完全拒絕把故事內容遷移到自己身上。

說好的講故事能引導孩子的行為呢?我感覺比較失望。

tina老師卻說“這是很正常點呀”,孩子雖然小,也開始萌發自己的意識了。尤其是3歲多的孩子,他可以選擇是否如同故事書的主角一樣,也可以選擇不那麼做。他雖然年紀小,卻擁有自己的選擇權。

你覺得為孩子好的“講”故事方法,其實是最大的絆腳石!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多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度。比起考察知識點和功利性的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是當下最最最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