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朋友圈引发的“牛奶”热议

周末一条“光明乳业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不起,阿拉上海人只认这个牌子”的朋友圈引发了很大程度的热议,至少在上海范围内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其实这一切主要来源于两年前的一篇文章,提及了曾经国内市场最主要的三家乳业企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经过了上市十多年的发展,前两家都成为了千亿企业,而光明乳业只有另外两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伊利股份市值1500亿左右,在港股上市的蒙牛乳业市值约在1000亿,而光明乳业仅有130余亿)。可以说在市场竞争中光明乳业完全掉队)。

一条朋友圈引发的“牛奶”热议

那么事实又是否如此,在乳业行业似乎蒙牛乳业的特仑苏、伊利股份的金典纯牛奶在品牌缔造上已经深入人心,而光明乳业的莫斯利安似乎只是一个后来者,总体市场表现依旧无法与前两者匹配。对于乳业并不是特别了解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似乎确实如此,但是其实就针对这三家主营液体奶的上市企业而言,其本身的定位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更关注长保质期液体奶的生产及销售,而光明乳业的产业重心则更偏向于短保质期的液体奶。这两种液体奶针对的人群完全不同,其消费习惯和生活态度也完全不同,同时其优缺点也非常突出。对于长保质期的液体奶,更主要针对液体奶相对不稳定的群体,且相对消费水平较低的群体,同时因为其长保质期,更利于运输存储,所以其覆盖群体较广,但是并没有特别的地域性;而对于短保质期的新鲜奶,则恰恰相反,其销售区域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消费者消费能力更优,对于品牌具有较强的忠诚度。而其销售对象的不同,其产品特性的不同,造就了其市场范围的完全不同,对于长保质期的液体奶,若相关进口市场放开,其被取代或者受冲击程度更为明显,而对于短保质期的新鲜奶,则在其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消费群体带来的业务稳定性更能受到保障。特别对于新鲜奶市场,许多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而且本地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态度决定了其企业规模的大小。仅以新鲜奶市场而言,光明乳业凭借上海的消费市场辐射至周边,可以说完全能够与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抗衡。但是其相对保守的营销策略,以及在产品线扩充的缓慢性使其在整体竞争上,则完全处于下风。但是以此来评判说光明乳业是“扶不起的阿斗”又言过其实。

可以说,光明乳业只是在经营策略上有了与伊利股份及蒙牛乳业完全不同的选择,稳健、做实主业、专注细分领域可能也是上海企业的优点或者局限所在。市值不能完全拼盘一家上市企业的成功与否,但是市值确实能够体现一家企业的野心与愿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