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序言/


2018年是很多行業不同尋常、備受矚目的一年,畢竟有著即使不論為“前所未有”,也值得稱為“難得一遇”的宏觀背景,而對於大陸電影市場(本文中均指院線電影)也是如此。

回望2017年時,春節檔口碑平平,成績有限,當年2016年僅增長3%的陰鬱還沒過去,就在大家都猜測2017年將會延續頹勢之時,年冠被暑期檔又延期再延期的爆款大作《戰狼2》拿下,以單片10%的年票房佔比(第二名“速八”的2倍有餘)帶領2017年拿下15%的增長率,同時,它留下近57億的票房成績供後人挑戰,能否在2018年被打破,它引領的8月單月74億票房是否會成為2018年增長的最大“阻力”?

這些都成為關於2018年電影市場的討論中是被廣泛交流的問題。

還有許多別的問題,比如這屆觀眾到底行不行?這樣爭論了有些年頭的問題。

現在,隨著2018年最後的夜晚過去,2019年迎來朝陽,許多問題蓋棺定論,也還留下了不少問題。

現在,讓我們一同回顧2018年的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取得的成績。本文將從以下三個部分展開,閱讀時間約為20-30分鐘。

歡迎先轉發、收藏、把它推薦給朋友之後再慢慢看,謝謝!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就如同開篇所說,今年是電影市場備受關注的一年,雖然這只是套路的說法,畢竟每一年的市場都有著自己的標籤,比如2016年是降速調整的一年,2017年則是量質回升的一年,而2018年的電影市場,應該說是產出豐富化、市場轉型的一年,大致體現在以下幾點:

1.票房頭部影片佔據了總票房更多份額,但頭部影片間的分佈較2017年明顯分散,部分原因來源於2017年《戰狼2》的火爆,但對比2013年以來其他年度亦呈現票房向頭部集中化,頭部內分散化的發展趨勢。

2.觀眾越來越嚴格,就評分而言,不少好電影得到了更多的市場,特別是現實主義題材商業片大熱;而評價較差的電影,難以依靠營銷或者流量贏得持久的拍片與票房,無厘頭喜劇片熱度也同樣退潮,市場偏好正在轉型。

3.除春節檔外,2018年各檔期票房分佈趨於平滑,淡旺季的差別進一步縮小了;每個檔期都有各類影片,國產保護月的概念進一步被淡化,時間也略有縮短,市場收入時間來源正在轉變。

4.互聯網、第三方票務轉創出品公司成果顯著,逐漸佔領市場高地,面臨內外夾擊,國內傳統老牌出品公司愈戰愈勇,選擇合作共贏。

5.影投公司競爭加劇,顯經營困難,破產出局潮前兆,市場集中化趨勢開始的可能性逐漸增大。

/按影片計票房分析/


接下來,從更實際的數據角度來看2018年的票房成績,首先看到2018年總票房與TOP10電影的統計。

根據人民日報凌晨發佈的消息,2018年中國大陸院線電影總產出902部電影,總票房在最後一週突破600億元,最終斬獲609億元的成績,較2017年增長9.06%,增速繼2016年後再次放緩。

同時市場份額開始收緊至頭部影片,其中,TOP5電影分別為《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紅柿首富》《復仇者聯盟3》,票房合計達151億元,較2017年TOP5合計的140億增長7.8%。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或許並不是巧合,兩年的TOP5類型極為相似,兩部春節檔電影,一部暑期檔電影,一部開心麻花作品,一部進口大片;較之不同的是,有三部超30億的影片,TOP5全部超23億,而2017年第三名的《羞羞的鐵拳》票房成績為22億。

若拓展至TOP10範圍,第六至第十分別為《捉妖記2》《毒液》《海王》《侏羅紀世界2》《前任攻略3》,其中《前任3》屬2017年年末賀歲檔上映影片,但其主要票房(84%)來源於2018年,TOP10合計票房242億,較2017年增長18.6%,佔總票房約40%,較2017年增長約4個百分點;類型分佈上沒有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變化。

為了更好地評價市場與觀眾偏好的變化,將擴展統計範圍至TOP20,並增加來自於貓眼與豆瓣的評分以及它們的差“Δ”作為參考。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如圖所示,不論是總量還是佔比,2018年的TOP20都較2017年取得了顯著增長,佔年票房的58%,較上年提升了5個百分點;另外,TOP20中國產片的票房佔比增長同樣值得關注,即便面對已經數次提到的2017年票房10%王者《戰狼2》的“阻撓”,在眾多優質國產片的共同努力下,它們取得了比市場平均票房成績更快的增長,在市場中佔據了更高的比例,2018年TOP20總計356億元的票房中,國產電影占據了63%,比2017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另外,按圈影片票房統計,國產電影票房達378.97億元,佔比62.15%,基本與TOP20的佔比相同,同樣保持上升趨勢。

而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電影質量的提升,雖說僅用評分來評價電影質量並不全面,但評分依然是最貼近市場的評價指標,在求同存異地綜合貓眼與豆瓣兩個評分集體來看,2018年電影質量確實取得了提升,更好的滿足了,也創造、增加了觀眾需求,由此帶來了市場的火熱繁榮,有一些“供給側改革”的感覺。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雖然在網絡上,總有部分“大眾”觀眾覺得豆瓣用戶裝逼,總有部分豆瓣用戶覺得這屆“大眾”觀眾不行,大家相互敵視。但實際上,在有大量用戶參與評價後,雖然貓眼評分表現出區分度不夠的缺陷(評分變異係數僅0.04,比較而言豆瓣的為0.15),但對於TOP20影片中,哪部影片最好,哪部影片最差,整體而言有無進步,還是能達成共識的;《我不是藥神》最贊,《捉妖記2》最差,TOP20中不論國內外影片都有進步。

而且由於數值的方差比較大,“嚴格”的豆瓣用戶對於影片質量的進步給予了更明顯的肯定,其實上述現象都不是2018年才出現的現象,在以往年度中也是如此,具體變化可以參考後面的圖片。

但差異確實是存在的,就數值上而言,TOP20中差異最大的是來自2017年年末賀歲檔的《前任3》,差別比平均分差大了2分,以排名來看,在貓眼用戶的評價中《前任3》是第四佳,而在豆瓣用戶的評價中它是倒數第二;另外,雖然在分差上差別很小,但實際在排名上卻存在較大差別的是斯皮爾伯格的大作《頭號玩家》,在貓眼用戶的評價中它處於中游,而在豆瓣用戶那它取得了第二。

回到TOP20全分數統計的圖細細“品味”一番,就能發現評分偏好差異的來源了,此處由深綠至深紅表示分數下降,分差增大。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在2018年,反映社會現狀,既表達對現實的無力,也表達堅持、希望和向好的轉變的這一類電影在票房上以及各方評分上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而在劇情上存在重要邏輯缺失的電影,在哪方都不討好。

主要的矛盾則出現在需要對影片要素進行綜合評價的影片,例如《前任3》,依託於刺激、豐富的情感釋放得到了貓眼用戶的肯定,但在豆瓣用戶那裡這招不管用,這樣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被“瞧不起”;但這並不是單方面的,《頭號玩家》《無雙》這兩部影片,兩個用戶群間分差相對較小,然而由於貓眼用戶評分更高,變異係數更小,所以這其實體現出了貓眼用戶對於《頭號玩家》以及《無雙》的“不感冒”,而這在票房上也是有一定體現的,《頭號玩家》的“賣點”在於豐富的ACG要素、優質的特效藝術設計等,但在隔壁貓眼用戶看來這些東西不具有吸引力,而相對傳統的劇情或許對於他們而言就不值得一個五星好評了;類似的問題《無雙》也有體現,《無雙》的劇情反轉與細節設計對觀影專注度要求較高,情感多數時候相對收縮,直到最後給觀眾的正反饋也較少,這就和大眾的觀影需求存在差異。

還有最後一日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貓眼用戶評分低於4分,可謂是年度最“爛”,而豆瓣評分為6.7分,處於中游水平,也充分說明了風格偏好差異的存在,這部話題之作還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非院線系電影是否適合進入院線,是否適合按院線電影的手法進行宣傳、排片,究竟是豐富了市場,還是傷害和欺騙了觀眾?

為了更好的比較上述變化在近年的趨勢,現將上文分析中幾處重要環節放至5年來比較。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基本上都印證了2017年與2018年的變化,說明雖然存在部分爆點影片帶來的異常值,但大陸電影市場整體發展趨勢是穩中存變的,穩的部分在於市場向頭部TOP20集中的趨勢穩,評價整體保持增長的趨勢穩以及本身保持了連年增長,與之成對比的是北美市場在2009年達至高峰141億美元后,歷年來漲落不一,近十年來維持著130億美元左右的成績,中國大陸院線電影市場約為其68%,在熒幕數還在不斷增加,城鎮化還在堅持發展的背景下還有廣闊增長的空間,至少還會經歷逐漸降速的過程才會達到市場巔峰,當然,這就與電影市場外部更宏觀的環境相關了。

而在近5年中發生變化的部分,則明顯出現在以2016年為分界線的前後,2016年不愧是中國大陸院線電影面壁反省的一年,自2013年起的流量電影騰飛(個人以2013年作為流量電影騰飛的起點,因為當年《小時代》上映並取得了4.8億元的票房成績),在2015年出現最後的輝煌,在2016年“突然”不再靈光了,直接表現為評分回落,票房增長速度斷崖式下降,是相當明顯的市場偏好轉變,而且2016年的悲情一直延續到了2017年的春節檔,雖然仍有部分觀眾不認可,但實際上力挽狂瀾,讓市場重拾信心的確實是《戰狼2》,以此開始的良好勢頭幾乎延續到了2018年,由《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優質影片接檔。

接下來,以時間分佈來看2018年的票房。

/按時間計票房分析/


2018年的票房雖然保持增長,但已經觀察到了增速放緩,時間分佈上也隱憂不少,2018年票房保持增長的月份僅有6個月;而在票房減少的6個月中,包括了中秋國慶檔、賀歲檔這些過往的超級檔期,其實這不是2018年才出現的,由於暑期檔和春節檔強大的引力,加之電影消費的繼續普及,國慶檔和賀歲檔的力量已經被分散,如果沒有既具高口碑又具優秀的商業經營的影片出現,國慶檔與賀歲檔已不再比普通檔期特殊多少。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可以看到,年票房最終增漲約50億,而其中近40億來自春節檔的貢獻,其他檔期漲跌之間互響抵消了不少,然而春節檔還能增長多少?如果春節檔的增長放緩,市場增長的主要來源時段又會在哪?

我認為應該是傳統意義上的“淡季”,也就是4-6月及除國慶外的9-11月,首先是由於淡季本身基數就小,談起增長比較容易;其次是要擴大電影市場不能僅依靠在熱門檔期打造“爆款”,雖然優質的“爆款”同樣值得肯定,但如果僅依靠熱門檔期的熱門爆款,則會在淡季形成過多閒置的固定設備,這其中的浪費會加大影院經營的壓力,必然適得其反,2018年的賀歲檔就是最大的體現,國產電影口碑大範圍潰敗,浪費了相當多的資源。

真正能促進市場發展的,是淡季的崛起,是票房成績在時間分佈上的平均化,才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現有資源;而從票房TOP20的分佈來看,淡季同樣有叫座叫賣的影片誕生,而且比起往年有所增加,相信這個趨勢的成功延續會是年票房增長未來的關鍵動力。

讓觀影不再是一個要等到節假日才去進行的活動,丟棄電影各種各樣的象徵意義和標籤,用高質量的影片讓觀眾在每一個週末甚至每一個傍晚都有理由走進電影院才能促進電影市場進一步發展。

/按出品公司計票房分析/


如果不止是從影片和時間來看,就和其他文娛產業一樣,我們還可以從“廠牌”,在電影市場中表現為出品方,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單部電影的出品方一向眾多,以下數據採用主出品方為代表,若一部電影有多個主出品方則會重複統計影片票房進不同出品方,此處排名也並非完全收錄,而是收錄更多觀眾熟悉並直接接觸的出品方,觀察它們在2018年的表現。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漫威電影憑藉《黑豹》《復仇者聯盟3》《蟻人2》《毒液》《蜘蛛俠:平行宇宙》等電影拿下當之無愧的第一;同時,漫威電影的“老父親”迪士尼早在12月上旬就在全球範圍席捲電影市場,票房成績突破70億美元,最後很可能突破80億美元。

除了漫威之外,其他我們經常可以見到LOGO的外資出品方也帶來了優秀的作品並取得了優異的票房成績,例如華納兄弟-《海王》《頭號玩家》《狂暴巨獸》;索尼哥倫比亞-《蜘蛛俠:平行宇宙》《毒液》《精靈旅社3》;派拉蒙-《碟中諜6》等等。

當然,外資也有失意者,那就是片頭被最多模仿的二十世紀福斯了,今年並沒有帶來任何火爆的作品,而其疲態早已在近年間暴露,不過2018年年中被迪士尼收購,未來將帶來《阿凡達》系列的新作,X戰警系列被收歸迪士尼後也有重啟的項目,這都可能成為其復興的起點,當然,也可能最後被迪士尼帶走版權後雪藏,成為時代印記,真的就二十世紀了。

而國內出品方面,華誼兄弟在2017年《芳華》之後,2018年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面對排山倒海般的合規與輿論壓力,終於為自己的各種所作所為埋單了,票房成績還不到其曾經正面叫板的萬達影業的1/10,而萬達、光線、中影這些傳統國內出品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但國內電影出品合作極為複雜,所以重複相加的情況偏多,單一而言,國內出品方的力量還是不足以與外資出品相比,比如年冠《紅海行動》有四家主出品(博納、英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星夢工廠)以及27家聯合出品。

年度口碑王《我不是藥神》有六家主出品(壞猴子、真樂道、歡喜傳媒、京西文化、乾坤星宇、唐德國際)以及10家聯合出品。

成績夾在它們中間的《唐人街探案2》由兩家公司(萬達、騁業)主出品以及12家聯合出品。

我們在圖中還看見了貓眼影業、騰訊影業與阿里影業,貓眼影業主出品電影《捉妖記2》《後來的我們》《邪不壓正》等,騰訊主出品《影》《無名之輩》《地球最後的夜晚》《愛情公寓》以及《毒液》等電影,阿里影業也主出品了《狗十三》《無雙》《西紅柿首富》等電影,可以說互聯網公司都早已深入電影市場腹地,在商業上甚至可以成為娛樂強者了,與老牌出品商開啟了正面互博並不落下風的時代。

/按影投計票房分析/


電影市場的參與者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不以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為例繼續劃分了,一來如果如此,文章就更長了,二來作為個人,電影的直接創作者們往往有自己的創作期,放在一年內來比較商業成績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但是,開電影院的影投公司就值得單獨關注了,因為影投對市場上的總熒幕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影投的收入與服務質量也是觀眾的觀影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新增銀幕9303塊,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位居世界首位。

但一個相對重大的變化來自於星美,星美影院曾經是中國第一梯隊的影投公司,但截至2018年11月底,星美旗下320家影院中有140家暫停營業,集團拖欠包括員工工資、房租在內各項債務共計約4億元。

這不僅是星美的單一現象,根據拓普電影智庫數據顯示,2018年的前10個月裡,確認倒閉或停業的影業接近300家,業績下滑的就更多了,這與整體票房增長的的背景相悖,專家預測2019年應該會繼續閉店潮,大約30%左右的影院會被淘汰。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國內影院至今沒有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根據影投龍頭萬達電影的2017年年報顯示,觀影收入達83.34億元,廣告收入24億元,商品與餐飲銷售收入18.08億元,分別佔63%,18%與14%,但毛利率分別為12%,67%與60%,商品餐飲銷售毛利約佔總毛利43%;對比,美國影投三巨頭之一的AMC,食品飲料利潤率高達86%,利潤佔比52%,在市場上表現最好的萬達,商業上也還未能達到AMC的水平,但廣告、商品、餐飲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遠大於觀影收入,毛利率也相對穩定,預期以後收入結構會有明顯變化。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而大陸市場目前呈現越小的影投越依賴觀影收入的狀態,這是利潤最低的部分,不僅絕大多數中小型影投,也包括星美這樣的非龍頭大影投都確實面臨難以盈利的困境。

二是來自於互聯網的衝擊,不僅是可以在網上看就不再去電影院了這麼直接,另一非常關鍵的影響在於:影投不再掌握渠道,喪失對片方的議價能力,無法從影片收入中獲取更多。

其實現在國內影投大致能獲得影片收入得50%,但在過去這一比例更高,因為那時的影投掌握了渠道主動權,票務銷售、排片都由影投主導,觀眾沒有互聯網的幫助也不易對比各個影院的排片,客戶轉移成本相對高,霸道的影投自然可以分得更多,但現在觀眾在手機上可以選擇更符合自己偏好的排片場次,互聯網票務銷售以及推廣也使片方轉為主動,與第三方票務合作後不再受影投制約。那些失去了控制力而又不轉型,甚至在服務上不思進取,連衛生都打掃不好的影投必然被淘汰。

三是來自於市場自身的集中趨勢,在美國市場,影業三巨頭Regai、AMC、Cinemark佔據超50%的市場份額,而在國內市場即使TOP10的影投合計也僅佔34%,呈現巨大的反差,而且國內影投與美國發展不同,國內影投的集中度近年來不斷走低,2012年時TOP10影投佔據了50%的市場,電影市場的繁榮帶動了大量的影院投資,不斷將影投市場分散,2018年TOP10佔不足40%。

但隨著市場總收入增速即將走向放緩,利潤分佈開始趨向集中,負重而行卻難盈利的影投公司在經過冒進時代的繁榮後必然開始崩壞,即便可能出現政策保護,影投競爭集中的趨勢也不可避免,星美危機的爆發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一切即將反轉。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綜上,不論是影片還是影院市場競爭都在加劇,向頭部集中化的趨勢已經相當明顯,並且很難被逆轉,隨著消費偏好的變化,產品質量逐步迴歸其本位,好電影與服務周到的影院最終將贏得大部分市場,當然這也要求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不要冒進和沉迷資本遊戲。這其實是人盡皆懂,在各行各業都皆準的道理,院線電影市場不過是迴歸到這一通俗邏輯而已。

另外,還值得思考的是,院線電影的主要競爭,真的是存在於電影之間、影投之間嗎?

“打敗剪刀的,不是更大的剪刀,而是石頭。”——不知道誰第一個說的


在這個時代,真正的衝擊往往來自於行業外,院線電影作為一種體驗相當特別娛樂方式,它們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是其他娛樂方式,它們角逐的目標是也不止是觀眾的金錢,而是觀眾的時間。



以上,相對的討論告一段落,接下來,需要將手機橫過來看的部分,是我個人2018年的觀影記錄,相對娛樂化一些,就如同那句眾人皆知的俗語:“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以下的內容實我的主觀看法,不喜輕拍。

/觀影時間軸/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七宗“最”/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就影片而言,2019年依然是相當值得期待的一年,這句話每一年都可以說一遍,遠的部分很難預測,畢竟多數電影都還沒有定檔,各大獎事也還沒為2019年的電影提前頒發各種獎項,但春節檔的電影是可以先一睹為快的。

/春節檔展望/


正如前文所述,2018年的春節檔成績相當強勢,2019年想要維持增長,就要儘可能超越,至少不大幅落後,那麼是否有這個潛力呢?2019年春節檔的主要影片如下圖所示。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預期能拿下冠軍的,是匯聚了多個超級標籤的《瘋狂的外星人》,甯浩與黃渤的組合相信多數愛看電影的觀眾是不陌生的,再加上來自劉慈欣的《鄉村老師》作為原著提供了趣味十足的科幻背景,再加上懂得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語言”調動觀眾的沈騰,噱頭十足;歡喜傳媒與樂開花就《瘋狂的外星人》已經簽訂了一份高達28億元的保底發行協議,再次刷新記錄,但能否超越《紅海行動》36億的成績拿下春節檔歷史冠軍,又能否超越《戰狼2》,還是得靠質量說話。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2019年春節檔還出現了一個相當戲劇化的情形,也就是劉慈欣左右互搏(《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均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沈騰左右互搏(《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均由沈騰主演)的畫面。

其中我重點想提的是《流浪地球》,我非常期待,同樣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影片目前宣傳採用的噱頭已經標榜至“中國科幻新時代”“中國新科幻元年”等等,並且從三版預告片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不少值得期待的地方。

但是,科幻不比一般喜劇,科幻電影是對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區域市場整個電影工業的考驗,時代發展至今,許多國人觀眾對於特效不再敏感了,除非藝術風格或者場景格局讓人眼前一亮,否則普通的特效爆破、街景乃至於侏羅紀系列的仿生都難以調動情緒,然而即使是部分觀眾“膩”了的特效,其背後是從軟硬件技術、技術人力、藝術人力、資本人力、成熟的跨業協作體系、資本體系等等,上百人協作上千小時才能完成,而這些就構成了動輒三五億美元甚至更多的成本,產業鏈的複雜程度、人員數量並不遜於我們一般認知的製造工業,這就是電影工業;既然《流浪地球》的片方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也就代表中國電影工業即將在2019年春節迎來一次檢閱,非常值得期待。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即使不盡如人意,也希望市場不要過度反映,畢竟我國電影工業起步尚早,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身面臨的競爭壓力也非好萊塢電影發展時期可比,應該給予更多鼓勵與機會。

而就在所有人以為春節檔大局已定的時候,周星馳攜王寶強推出《新喜劇之王》突然殺入2019年春節檔的競爭,星爺的作品就算不在這裡去點評二三,也不可否認“周星馳”這個名字在過往影片中體現出的票房號召力,而王寶強雖然在自己2016年導演的作品《大鬧天竺》中表現不佳,但是王寶強參演喜劇的票房成績依然是有目共睹的,雖然很少有人會把王寶強與“天王”聯繫起來,但是80後喜劇天王,王寶強還真的能爭一爭(主要是80後喜劇人才確實出現不多)。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另外,雖然預期無法角逐票房冠軍,但成龍的新電影《神探蒲松齡》如果質量過關,也將成為一匹黑馬,但考慮到成龍大哥近年的電影成績,預期評分可能在貓眼8.5-9.2,豆瓣5.8-6.5,票房也根據評分在10億元-20億元之間;還有劉青雲主演的刑偵、犯罪片《廉政風雲》,但春節檔並不是刑偵片熟悉的戰場,預期在激烈的競爭下拍片有限,難破十億。

而動畫片方面,我不太懂國產動畫,也不太懂小豬佩奇,但今年春節動畫片裡面比較吸引小朋友的火熱IP都在列,應該也會有不錯的成績。

總的來說,2019年春節檔值得期待,再次將2月推至百億以上也很有可能,能否超越2018年同期值得期待。

如果讓我猜測一下的話,《瘋狂的外星人》35億,《新喜劇之王》25億,《流浪地球》《神探蒲松齡》合計25億,動畫片組合8億,加上2月其他影片穩破100億,應該是比較樂觀的估計吧,隨意為之,勿深究。

希望能看到優秀的電影取得優異的成績。

/進口片展望/


而2019年的進口片方面,也是相當值得期待,美國大片方面,2018年的好勢頭將會延續,不僅是漫威、DC、索尼都將推出比2018年更強大的超級英雄影片陣容,也有與《頭號玩家》同樣值得期待的《阿麗塔:戰鬥天使》,也有優質動畫系列的完結作《馴龍高手3》,迪士尼更放出《獅子王》《玩具總動員4》《阿拉丁》等重量級IP;像怪獸宇宙系列《哥斯拉2》以及《大偵探皮卡丘》這些新趣的IP大片也將在2019年的某檔期佔據一波與市場。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不過,目前它們中大多數都還沒有在國內定檔就是了,但2018年《海王》在中國大陸較北美還要早上映取得優異成績,相信大牌出品商們會繼續重視大陸市場,儘可能爭取同步上映,我們也可以期待。

而非美大片,有一個明顯異於往年的現象已經出現,僅一月就將有兩部日本動畫《命運之夜—天之杯:惡兆之花》(1月11日)《我想吃掉你的胰臟》(1月18日)接連上映,它們的相關產品在日本以及在國內漫圈都有非常好的口碑與成績;《胰臟》不是恐怖片噢,是非常青春的電影(笑),推薦大家瞭解以下。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不知道與宏觀背景有多大聯繫,近年來自印日韓的影片逐年增多,而且其中有不少影片是過往被認為是“不可能引進”的類型,希望在大陸市場可以看到更多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優秀作品吧。

/論新政策/


最後,來看到一條政策新聞,對市場而言,它相當重要:

12月13日中國電影報公佈了國家電影局日前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影主管部門,各電影院線公司下發的《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 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


該意見主要涉及三個重要事項,

其一是其中關於深化電影院線制改革的部分,意見中鼓勵發展電影院線公司,按照“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要求,投資建設或收購電影院,擴大規模,加強管理,提升服務。

這意味著將在政策上支持院線產業化,經營困難的小影院併入大影投集團,鼓勵院線公司的併購重組,與上文中所提的影投發展趨勢是相符的;這樣一來,好的一面是在高質量、經驗豐富的影投統一管理下,普遍的影院質量將有提升,觀眾的觀影體驗會提高,也會促進電影市場的繁榮,但存在的隱憂在於形成壟斷的陰霾增強,不同地區的價格歧視戰略也將被大影投掌握並運用,這是否會反過來傷害市場很難預測。

其二是就成立院線公司提出了明文的條件要求:(1)控股影院數量不少於50家或銀幕數量不少於300塊;(2)控股影院上一年度合計票房收入不低於5億元。(3)所屬影院正常上繳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4)(5)沒有各種或曾有但處罰期已滿的不良記錄。

根據拓普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全國目前48條院線中,去年票房不足5億元的有28條;11條院線影院數不足50家;有多個院線超3家影院因違規經營受到行政處罰,也就是說如果按找上述規定至少將有30家院線並不符合規/

明確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銀幕數量超8萬塊(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3),將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提升放映技術和設施改造,提升縣級影院、中西部影院建設改造。

體現出國家對於三四線城市電影市場的重視,目前電影市場主要收入在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五五分成,其中二線城市佔近40%,三四線城市均分別佔25%左右,一線城市城市僅佔10%,體現出三四線城市的重要性。但是佔比本身並無法進一步說明相應的市場潛力,考慮到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收入增長放緩,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增大等等背景,三四線城市城鎮化的速度可能會不盡人意,不能支持電影行業在三四線城市增收,若真如此,強行增多熒幕數量是否會反過來破壞市場平衡,加劇對艱難營業中的中小院線的傷害。

不論是“拍電影的”還是“放電影的”,都將在不遠的將來迎來接二連三的考驗,但電影市場整體的未來可期,贏得市場的方法最終還將落在“質量”上。

市場競爭的加劇,雖然對於從業者而言意味著困難,但對於觀眾而言,也算是好事一件,希望未來可以在更舒適的環境看更優質的電影。

以上為《2018年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全部內容,謝謝!


2018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觀察”報告:競爭加劇,質取票房


/喜歡的話,幫我把文章推薦給更多網友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