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1979年9月的深夜,一輛吉普車衝破了A城的寧靜。在警笛的鳴聲之中,公安局偵緝科長王川帶領一行人駛向一處新式大樓。目的地,十樓3號,有人報案。

繞過在案發現場門外等待的群眾,王川一把推開門,只見室內煙霧騰騰,單人床上躺著一具燒焦得難以辨認的屍體。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以上場景發生於1979年上海電視臺首播的3集電視劇《玫瑰香奇案》。

多年後的今天已沒有多少人記得清劇情內容,可劇中的焦屍卻成為了那一代上海人的童年陰影。

這部電視劇被認為是中國電視連續劇的先驅。當然它的影響力遠遠不及兩年後播出《敵營十八年》。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說到1979年的中國電視,就不能不提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有一個青年》。

這部電視劇現在知道的人或許並不多,但它的演員可謂耳熟能詳:張鐵林、方舒、朱小明、沈丹萍、郝愛民。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經過十年動亂的中國開始重新梳理思想。

在“改革”和“反思”成為時代主旋律的這一時期,影視人把眼光投向了普通人,以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生活故事和最為關心的生活問題,喚起觀眾興趣,並嘗試著擺脫生硬的說教。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1979年,根據張潔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有一個青年》應運而生。

青春啊青春

美麗的時光

比那彩霞還要鮮豔

比那玫瑰更加芬芳

若問青春

在什麼地方

什麼地方

什麼地方

她帶著愛情

也帶著幸福

更帶著力量

在你的心上

在你的心上

你的心上

這首當年由關貴敏和殷秀梅唱紅的歌曲《青春啊,青春》至今仍作為經典廣為傳唱。

它就是電視劇《有一個青年》的主題曲。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電視劇的情節並不複雜。講述一個在“文革”中失去正常學習機會的知識貧乏的青年不甘現狀、勇於追求,終於取得科研成果的故事。

故事以青年工人顧明華和女青年徐薇之間微妙的感情變化作為主線,通過“一個青年”顧明華由粗俗到文明的轉變過程,表達了對以顧明華為代表的一代人的理解和寬容。

導演為避免生硬的說教,盡力將該劇的主題潛伏在豐富多變的細節表現上,使人物之間的感情發展與人物自身的性格發展層次清晰地得以揭示。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在“圖書館相逢”一場戲裡,急於搞科學實驗卻又文化水平極低的顧明華面對茫茫書海,不知所措,盲目地翻著卡片盒,這時導演用了幾個特寫鏡頭:一會兒長吁短嘆,一會兒緊皺眉頭,一會兒狠咬嘴唇,把顧明華又懊惱又羞漸的情緒很好地表現了出來。

熱情的徐薇姑娘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使顧明華擺脫了窘境。當顧明華自慚地說:“這對你很容易,對我卻很難”時,徐薇姑娘答道:“不,對我也很難,我只念過初中,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咬緊牙攆上去。”

姑娘的開導給了顧明華極大的精神力量,於是他廢寢忘食地開始了攻關。

作為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導演蔡曉晴在《有一個青年》裡很自然地運用了電影的藝術手法,在鏡頭的剪接上比較注意特寫處理。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如寫徐薇姑娘,就是反覆用“那雙溫柔的眼睛”、“一瞬間的顧盼”、“莞爾一笑”、“微微點頭”、“注視的目光”等來反映她的內心世界。

《有一個青年》全部的投入只有幾百元,拍攝的工廠和張鐵林的家全部免費借用;主角們更是沒有片酬,唯一跟錢沾邊的,只有晚上拍大夜時幾毛錢的夜班加餐。

電視劇出來後,反響超過所有人的預料,導演蔡曉晴收到了全國各地的來信,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封來自澳門的信。

這位在文革時期被迫來到澳門的國人在看完《有一個青年》後,給蔡曉晴的信裡寫到:文化大革命後,我心灰意冷的來到澳門,但看到這部電視劇,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年輕人有希望了,有奔頭了,能學習了。

《有一個青年》是國內電視劇剛剛起步時的代表作,電視的敘述方式、表現手法還都顯得幼稚,並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但它卻自有一種清新樸實的風格,僅這一點就足以打動觀眾。

從這部劇中,觀眾會發現久違了的、早已被人淡忘和忽略了的某種情愫,那是一種質樸的,對美好事物深切、真誠的嚮往,以及對未來熱切的憧憬。

有一個青年(1979)——40年,40劇

它就像一個村姑,雖然土氣,卻有著令人心動的純淨的眼神和明亮的笑容。

《有一個青年》獲得第一屆飛天獎電視劇類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