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牛仔裤究竟招惹了谁

最近,一篇名为《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的文章引发网友们的热议。在关于快时尚与环境保护的讨论中,这位喜欢在标题上夸大其词的作者将牛仔裤视为了一种罪恶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不讨论作者观点的是非问题了,不过这篇文章倒是提醒了哒哒君,牛仔裤这种人手必备的时尚单品自诞生以来,就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曾多次被人视为罪恶的存在,牛仔裤究竟招谁惹谁了?


那些年牛仔裤究竟招惹了谁


话说,牛仔裤在19世纪诞生之初,其实就是劳动人民干粗活儿、脏活儿、重活儿时的工作服,那时,并不时尚、也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牛仔裤在社会上还溅不起一点水花。

牛仔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还是多亏了1920-30年代美国西部片的兴起,电影中经典的西部牛仔形象最常穿的就是牛仔裤,比如,奥斯卡得主JohnWayne(约翰·韦恩)在成名作《Stagecoach》(《驿马车》)中的经典扮相↓↓↓,不过这时候西部牛仔赋予牛仔裤的是血气方刚、强硬粗狂、勇敢豪放的正面硬汉形象。

《驿马车》剧照


那些年牛仔裤究竟招惹了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牛仔裤在美国开始与不良少年、叛逆乖张、反英雄主义等保守人士和道德卫士眼中的贬义词联系起来。电影又一次再塑造这种象征意义中出力不少...在1953年的电影《theWildOne》(《飞车党》)中,皮夹克配牛仔裤就是非法机车团伙最经典的行头。

《飞车党》剧照


那些年牛仔裤究竟招惹了谁


这部电影是依据真实案例改变的,据说,在战后有一支著名的美国航空兵大队被解散后,失业的飞行员骑着哈雷摩托进城造反,他们认为自己曾经是英雄,而战后却成为了不被需要的人。这种反叛、反英雄、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感觉让战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小青年们引起了共鸣,片中经典的人物着装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更成为许多人向社会表达不满的武器,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那些年牛仔裤究竟招惹了谁


除了电影,文学作品也来为牛仔裤精神定义添砖加瓦,1957年,一部名叫《在路上》的小说出版,结果推动美国出售了一万条牛仔裤,为什么呢,因为小说中穿着棉布衬衫和牛仔裤到处流浪,以性爱、吸毒等方式追求自由、释放个性的年轻人形象又让战后的青年产生了共鸣。到了60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时,牛仔裤身上又多了反战的意味,在反战集会上男男女女最爱穿的就是牛仔裤,而那个曾经很著名的、与性和毒品分不开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也曾经是牛仔裤的天堂。

rightforschool系列广告


那些年牛仔裤究竟招惹了谁


这一切都证明,在1950-60年代,牛仔裤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与问题青年、叛逆、毒品、性爱密不可分,而这种牛仔裤受到学生党们的追捧让学生家长和学校董事会不乐意了,觉得这种新潮服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导学生违法犯罪、犯上作乱...(这种说辞...哒哒君上初中时也在教导主任口中听到过...),于是许多学校下令禁止学生穿牛仔裤,让它成为了校园中的“禁裤”。这弄得牛仔裤厂商很紧张啊,于是,著名的牛仔品牌Levi's发动广告大战,把牛仔裤和干净利落、勤奋学习的乖宝宝形象结合,并且配以“rightforschool”这种口号以洗白好莱坞电影给牛仔裤带来的负面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