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牛仔褲究竟招惹了誰

最近,一篇名為《你穿的每一條牛仔褲都在毀滅我們的未來》的文章引發網友們的熱議。在關於快時尚與環境保護的討論中,這位喜歡在標題上誇大其詞的作者將牛仔褲視為了一種罪惡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不討論作者觀點的是非問題了,不過這篇文章倒是提醒了噠噠君,牛仔褲這種人手必備的時尚單品自誕生以來,就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曾多次被人視為罪惡的存在,牛仔褲究竟招誰惹誰了?


那些年牛仔褲究竟招惹了誰


話說,牛仔褲在19世紀誕生之初,其實就是勞動人民幹粗活兒、髒活兒、重活兒時的工作服,那時,並不時尚、也沒有什麼象徵意義和文化意義的牛仔褲在社會上還濺不起一點水花。

牛仔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還是多虧了1920-30年代美國西部片的興起,電影中經典的西部牛仔形象最常穿的就是牛仔褲,比如,奧斯卡得主JohnWayne(約翰·韋恩)在成名作《Stagecoach》(《驛馬車》)中的經典扮相↓↓↓,不過這時候西部牛仔賦予牛仔褲的是血氣方剛、強硬粗狂、勇敢豪放的正面硬漢形象。

《驛馬車》劇照


那些年牛仔褲究竟招惹了誰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牛仔褲在美國開始與不良少年、叛逆乖張、反英雄主義等保守人士和道德衛士眼中的貶義詞聯繫起來。電影又一次再塑造這種象徵意義中出力不少...在1953年的電影《theWildOne》(《飛車黨》)中,皮夾克配牛仔褲就是非法機車團伙最經典的行頭。

《飛車黨》劇照


那些年牛仔褲究竟招惹了誰


這部電影是依據真實案例改變的,據說,在戰後有一支著名的美國航空兵大隊被解散後,失業的飛行員騎著哈雷摩托進城造反,他們認為自己曾經是英雄,而戰後卻成為了不被需要的人。這種反叛、反英雄、渴望得到社會認同的感覺讓戰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小青年們引起了共鳴,片中經典的人物著裝也成為年輕人爭相模仿的對象,更成為許多人向社會表達不滿的武器,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那些年牛仔褲究竟招惹了誰


除了電影,文學作品也來為牛仔褲精神定義添磚加瓦,1957年,一部名叫《在路上》的小說出版,結果推動美國出售了一萬條牛仔褲,為什麼呢,因為小說中穿著棉布襯衫和牛仔褲到處流浪,以性愛、吸毒等方式追求自由、釋放個性的年輕人形象又讓戰後的青年產生了共鳴。到了60年代,美國發動越南戰爭時,牛仔褲身上又多了反戰的意味,在反戰集會上男男女女最愛穿的就是牛仔褲,而那個曾經很著名的、與性和毒品分不開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也曾經是牛仔褲的天堂。

rightforschool系列廣告


那些年牛仔褲究竟招惹了誰


這一切都證明,在1950-60年代,牛仔褲被賦予的象徵意義與問題青年、叛逆、毒品、性愛密不可分,而這種牛仔褲受到學生黨們的追捧讓學生家長和學校董事會不樂意了,覺得這種新潮服裝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引導學生違法犯罪、犯上作亂...(這種說辭...噠噠君上初中時也在教導主任口中聽到過...),於是許多學校下令禁止學生穿牛仔褲,讓它成為了校園中的“禁褲”。這弄得牛仔褲廠商很緊張啊,於是,著名的牛仔品牌Levi's發動廣告大戰,把牛仔褲和乾淨利落、勤奮學習的乖寶寶形象結合,並且配以“rightforschool”這種口號以洗白好萊塢電影給牛仔褲帶來的負面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