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管理教学纪律?


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管理教学纪律?

有时没课坐在办公室,时不时能听到附近班级传来教师的怒吼;出去走上一圈,偶尔还能看到有学生被罚站,不用说,原因就一个,违反纪律。

纪律对教学来说就像是空气,有的时候觉得正常,没有的时候却很致命。于是,每逢各种大大小小的集会,纪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果某个教师对纪律管的很好,我们通常会认为要么是他很幸运,遇到了一群听话的学生;要么就是他够凶,而且够狠,这样才能镇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如果有人发表意见:“他平时没有凶,也没有狠啊!”我们会下意识地嘲笑回去:“切,你只是没遇到他凶的时候而已!”

凶和狠可以作为管好纪律的一种解释,可问题是,有的教师因此把凶和狠当成管好纪律的唯一法宝。一旦感觉学生的行为有点异常,他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发一通火;如果学生还有抵抗,立马上措施,严重点,就通知家长,给个处分,直到学生服为止。

有的教师管不住纪律,便归咎于自己的凶狠不够:“唉,谁叫我善良呢,学生就是欺软怕硬!”有的教师不甘心,默默地向凶狠的同事偷师,尝到一点甜头以后,马上就变成一个狠角色。

我也曾经试过用发火来管纪律,起初的确挺有效果的,可是时间一长发觉不对劲。一来效果持续时间不长,许多时候,自己发了一节课的火,下课铃一响,学生就嘻嘻哈哈地聊天了,仿佛刚才只是刮了一阵风。二来学生的脸皮似乎越变越厚,为了达到效果,每次都要发更大的火才行,发完之后,会感觉全身的力气被掏空一样。为此,有的人教我一个秘诀:“你不要真的跟学生动气呀,只要做到表面发火,内心不发火就行了!”得,还是因为不够火候。

那么,管理纪律有没有别的办法?有的。

第一步,先理解纪律的本质。

关于纪律,我们最熟悉的,某过于“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的本质是规则,它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另一个是维护集体利益。就好比打篮球赛,每个球员都需要按规则来带球,并且努力把球投进对方的篮框,要是你抱起球就跑,这比赛就没办法打下去了,要是你把球投进自己队的篮框,对方就会得分,自己队的利益就会受损。

在教学中,提到纪律,我们通常下意识地想到课堂,许多网络文章也只是针对课堂纪律。不过,从纪律的本质看,教学中除了课堂以外,作业、培辅和测验等常规工作也有相应的纪律,而且,这些工作出现的纪律问题也不见得让我们省心,所以,把所有教学工作中的纪律看成一个整体,是更好的选择。

纪律的本质是规则,那么违反纪律的本质,就是不按规则做事。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违反纪律背后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学生遵守纪律的背后,意味着三件事:一是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按照规则做事;二是学生认同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即感觉对自己来说,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集体利益的维护更重要;三是认同规则本身,认为这项规则是当下最好的选择。那么,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个原因,是学生遵守纪律的能力不足

有些纪律与学生原来的做事习惯有冲突,为了遵守纪律,学生需要调用自身的自控力,来实现和维持纪律的效果。问题是,学生的自控力并非取之不尽的资源,它和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息息相关。打个比方,如果要你不断地做俯卧撑,那么达到一定数量时,你就会做不下去,因为你的肌肉受不了。同样,学生需要调用自控力来遵守纪律,就相当于做“俯卧撑”,当大脑的“肌肉”受不了的时候,学生就无力遵守了。

解决的策略,就是尊重学生自控力的发展规律,调整学生遵守纪律的必要时间;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控力,方法是不断地突破自控力的极限,然后充分恢复。

比如上课,你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一时半会是可以做到的,可是讲课的时间长了,学生难免会开小差。有的教师会因此把学生大骂一顿,其实有时并不一定是学生的错,有可能只是学生的自控力刚好用尽了。别说学生,就算我们大人去开会,如果讲话的人一直叨叨絮絮不停,也会有不少人打瞌睡,或者玩手机。

我的做法是,每次需要学生听讲时,告诉学生大约要听几分钟,让学生心里有个底,就好像平时开会时,如果事先告知要开多久,我们认真听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另外,我会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和学生讲解自控力提高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突破和恢复。

除了尊重学生自控力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尊重另一个事实,就是同一个班里,不同的学生自控力也不尽相同。解决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是多一份耐心和宽容,另一个是帮助学生自我调整。比如讲课时,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能够专注地听,有的学生没多久就犯困,或者四处张望,又或者东摸西摸。我过去的做法,是来个痛快的点明批评;现在的做法,是暂停几秒,看着那个学生,有时会提醒:“有的同学大脑内存开始不够用了哈!如果你发现注意力分散,请默数五秒钟,让自己脉动回来。”学生常常会心一笑,然后努力调整自己。

第二个原因,是学生不认同规则本身

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有些教师倾向于把各项纪律统一化。问题是,同一条纪律,不同学生的遵守成本不一定相同。有的学生遵守起来轻而易举,有的学生则痛苦不堪,但是他们发现换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也能达到纪律的目的,于是会选择行动。但是有些教师往往选择把这样的做法当成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动用权力把学生压下去。

其实更好的做法,是用原则来代替规则,为学生的行动提供更大的调整空间,同时用效率来衡量结果的质量,约束学生行动的自由。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解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有的学生不会做,认真听的话会很有收获;而有的学生早就会做了,再认真听收获也不大,他们更倾向于找别的事情做。我过去会感觉挺为难,现在的做法是,对于成绩水平优秀的学生,在我讲课时,如果觉得自己会了,可以选择不听,原则是找一件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事情来做,可以研究难题,也可以超前学习新的内容。另外,我会关注他们每周的周测成绩,如果发挥稳定优秀,则宽容继续;如果出现下滑,则宽容停止,要求他们先认真听讲。

我尝试了这个做法后,发现优生们都特别兴奋,感觉自己拥有了一项别人无法企及的特权。他们会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如果某次周测成绩不理想,他们首先会紧张起来,然后特别用心地学习,努力在下一次周测把这项特权拿回来。

第三个原因,是学生不认同规则背后的价值观

不认同规则背后的价值观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认为集体利益更重要,另一种是不认为数学的学习更重要。

一个学生,如果不认为集体利益更重要,有两种可能,要么他在班里有自己的小团体,认为小团体的利益比集体利益更重要;要么他感觉自己不能融入这个班集体,认为自己的利益比集体利益更重要。通常来说,这跟班级的凝聚力有关,只要班主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还是很愿意为集体利益做点贡献的。很多时候,学生做出有损集体利益的行为,我们只需给予提醒,学生大概率会有所收敛,如果不是,可能要费点心思,先来树立团队意识了。

一个学生,如果不认为数学的学习更重要,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他没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感觉学习数学没什么用,另一种是感觉自己学不好数学。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的做法,就是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策略。

对学生来讲,学习数学的价值有两个,一个是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另一个是考好中考。前者能够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好,后者能够让自己的升学赢得更有利的筹码。道理不难讲,难的是把道理讲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讨厌我们说教,但基本上不会拒绝我们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一次我跟学生分享一个看过的故事,说广州的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也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的司机月入3000元左右,但是最高层次的司机能月入上万!为什么呢?因为出租车司机每天的收入,等于接单的数量乘以每单的价格。最低层次的司机,选择很勤快地四处兜转,运气好的能遇到几单短途生意,运气不好的就只能瞎转一天,收入很难上得去。最高层次的司机,会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互相推荐生意,确保自己随时能接到单,而且多数的单都是赚钱的长途单,所以月入上万不是梦。

当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就趁机总结:“你觉得最低层次的司机没有能力月入上万吗?他们不是做不到,只是没能想到。学习的价值就在这里,它能帮助你见到更多的可能,让你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后的一两天,学生上课明显更卖力了。

比起学习数学的价值,学习数学的策略会更有吸引力。对学生来讲,学习数学的基本策略,就是积累知识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策略不难讲,难的是把策略化成学生可操作的行动流程,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记得有好长一段时间,学生每次考完试,都跑过来跟我吐槽:“老师,这次凉了,我又不够时间!”吐槽完的一两天,听课做题都无精打采的。后来我找了一个时间,专门跟学生分析数学考试的时间配置策略。

一场数学考试时间10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其中选择题10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包括6分题、7分题和9分题各3道,共25道题。 这100分钟如何配置呢?

首先,划出15分钟的检查时间,还剩85分钟。

接着,划出解答题的解题时间,多少分的题目给多少分钟的预算,共计(6+7+9)×3=66分钟,还剩85-66=19分钟。

最后,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时间预算是19分钟,平均每道题1.2分钟,这还包括填涂的时间。

这样一分析下来,时间不够的原因就清楚了,无非是某些题目上多花了时间,超出了预算,使得其他题目变得仓促。解决办法也很明显,一个是有所取舍,对于1分钟没想出思路的题目,就毫不犹豫地推后,即使没时间做也没关系;另一个是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解题速度,用预算来自我反馈。这两点都是学生能够操作的流程。

分析完后,我几乎每次上课都时不时地提醒学生:“速度,速度!”学生都心领神会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专心做练习。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田里没有杂草,最好的办法不是勤快锄草,而是在上面种满庄稼。”当学生心里有了期待,自然就无暇违反纪律。

按照上述思路执行,教学纪律的管理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在纪律上投入的精力会越来越少,最后只需留下少量来维护即可。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不用生气?不是,按照我过去的做法,几乎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自己发火,但是现在,真正值得我们表示生气的,是学生的行为违反了最基本的原则。不过,对于我们这时的生气,学生会更愿意接受,因为这是悬崖勒马式的提醒。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