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大叔琐事,引出轰动全国的“婚事”

1986年,一部来自中原古城许昌、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豫剧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应邀赴北京演出,很快轰动全国。32年后,该剧三大主演任宏恩、汤玉英、艾立再次齐聚北京舞台,为观众献上了原汁原味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又一次引起轰动。

9月26日,回忆起当年的创作历程,编剧齐飞感慨地说,该剧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次得益于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


倒霉大叔琐事,引出轰动全国的“婚事”


9月26日,齐飞在办公室回忆《倒霉大叔的婚事》创作历程。记者 田建军 摄

山村琐事,引出轰动全国的“婚事”

“《倒霉大叔的婚事》三大主演任宏恩、汤玉英、艾立都是著名艺术家。1986年,他们首次进京演出并引起巨大轰动。32年过去了,他们已年逾古稀且早已退休,平时各忙各的事,已经多年不在一起合作,这次重新联袂演出非常难得。32年再相会,观众的反应非常强烈,演出现场响起了几十次长时间的掌声。”9月26日上午,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编剧齐飞回忆起演出时的盛况,依然十分动情。

提起《倒霉大叔的婚事》这部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经典之作的创作过程,齐飞如数家珍:“我写《倒霉大叔的婚事》,最初的灵感来自一位朴实的农村大嫂。”

1977年,齐飞随河南省电视台一行人,到禹州西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采访。到了中午,该村党支部书记热情地把他们喊到家里吃饭。一到家,他就赶紧让妻子做面条。

大家在堂屋里左等右等,一直不见面条上桌。齐飞悄悄走出去,想找村党支部书记的妻子问问是咋回事儿。他去灶房里没找到人,便在院子里来回转,意外发现那位大嫂正蹲在鸡窝前一动不动。

看见齐飞,大嫂红着脸低头解释:“家里没盐了。再等一小会儿鸡就下蛋了。往常这个时候都下蛋了,今天也不知道咋了。等鸡下了蛋,我就去代销点换点儿盐做饭。否则,今天晌午大家只能吃淡面条了……”

听了大嫂的话,齐飞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泪来。他悄悄走出院子,一路打听,找到村里的代销点,买了一公斤的大疙瘩盐,递给蹲在鸡窝前的大嫂。大家这才吃上咸面条。

1983年,齐飞随一个电影剧组选外景,刚好又路过那个村子。想起往事,他特意买了一些礼品去看望那位大嫂。一进那位大嫂家,齐飞就惊呆了,只见当年的茅草屋已经变成大瓦房,屋里电视机、缝纫机等一应俱全,与许多城市家庭相比毫不逊色。

“当时,改革开放才短短几年时间,农民的生活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股春风,让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农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变,令人有种‘春风吹得人心醉’的感觉。当时我就生出个愿望,想通过文艺作品,把这种变化反映出来。”齐飞说。

“生活是河,创作是舟。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找到创作灵感。灵感像一张网,勤奋是它的经,想象是它的纬。只有把自己泡在生活里,多听多看,多思多想,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也就是多存芝麻好打油。《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先生常说,生活有多深,作品有多高。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如果没有两次见到那位大嫂,《倒霉大叔的婚事》就不可能诞生。”齐飞说。


不速之客,成为“倒霉大叔”原型

巧合的是,齐飞构思剧本的时候,一名来自农村的不速之客闯进他的家中,促使了“倒霉大叔”主角“常有福”的诞生。

齐飞回忆,1983年的一天早晨,他刚起床,一名蓬头垢面、满身煤灰的老农突然闯进家里。老农叫常富贵,禹州西部山区人,算是他的半个老乡。常富贵想告乡里“两个当家的赖货”,却因不识字写不成“状子”,听说齐飞是“写家儿”,就扒着一辆拉煤的大货车来到许昌,然后一路打听,找到了他家。

齐飞请常富贵坐下说,可他瞅了一眼屋子里的沙发连忙说:“我身上脏,要不我先洗洗吧。”齐飞就把他领到卫生间,拿出一盒洗头膏。可他闻了闻说:“这味太香了,我闻不惯,还是用洗衣粉吧。”齐飞指指窗台上一个小玻璃瓶说:“那里头就是洗衣粉,你洗吧。”然后,他就出去了。

可过了一会儿,常富贵就捂着头出来了,满脸疑惑地问:“老弟,你家这洗衣粉是不是失效了?我在家洗头,用一点儿洗衣粉,头发就又干净又滑溜,可用你这儿的,头发咋越洗越黏?你看手插在头发里都快拔不出来了。”原来,窗台上有两个玻璃瓶,一个装洗衣粉,另一个装白糖。常富贵在洗头时拿错了,倒到头上的是白糖……

洗完头,常富贵找了一把椅子坐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小学生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上面写着“两个赖货”的名字,开始大声地述说“冤情”,一开口就让齐飞忍俊不禁:“这俩货,真是头顶上长疮脚底板流脓——坏透了;砒霜拌大蒜——又毒又辣。他俩不管办啥事,都是既当医生又开棺材店——死活都要钱。这一次,我说啥也得告倒他们。真告倒了,我是汽车轧罗锅儿——死了也直(值)了;告不倒只当是拉磨驴断套——空转一圈儿……”

从谈话中齐飞了解到,常富贵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一心想发家致富,经常做小生意,但好提意见,“嘴上缺个把门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开展的历次运动中,每一次都是批斗对象,所以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常运动”。

“常运动就常运动,我不怕,大不了不让我在村里干。我有手艺,既会盖房,又会磨腐竹、编荆筐,饿不死……”常富贵说。

由艾立扮演的侯圈这一人物形象,也是齐飞信手拈来的。有一次,齐飞下乡采访,来到一个春会上,看到一名又高又瘦的男子正扯着嗓子在卖膏药:“哪里疼,哪里伤,一毛钱买我膏药三大张。”

膏药卖完后男子正在数钱,一名老太太带着小孙女伸手乞讨,他对老太太说:“我累了半天还没吃上饭呢,你可要上了。”他随手给她了一角。一看她扯了个孩子,就又给她了三角。

齐飞感觉非常有意思,就悄悄问那名男子:“你这膏药到底治病不治病?”“我给你说实话,这就是红薯胶掺点儿薄荷油,啥病都不治。”“你这不是骗人吗?”“我有言在先,治不好赶紧上医院。再说了,我不用这方法挣钱,咋养活我家里有病的娘啊?”

齐飞随后又走进村里采访,方知男子虽然游手好闲、流里流气,却能说会道、机智诙谐,还热心善良,哪家婆媳不和,夫妻吵架,他一到就能把事摆平;谁家缺什么东西问他要,他都会给。

经过认真构思,齐飞用短短七八天时间就创作出了《倒霉大叔的婚事》。

《倒霉大叔的婚事》和电影《少林寺》、电视剧《霍元甲》《陈真》一样,已经成为那个年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倒霉大叔琐事,引出轰动全国的“婚事”


轰动全国,已成里程碑式作品

1984年,《倒霉大叔的婚事》被任宏恩、汤玉英、艾立等著名艺术家搬上舞台以后,立即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

第一场演出的地点是人民路与古槐街交会处的原许昌剧院。演出过程中,观众的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欢呼声、叫好声经久不息。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谢了多次幕,可大家还是聚在舞台周围不愿离去。

此后,这部戏在市区连演17场,场场爆满。一到演出的时候,不仅市区万人空巷,就连建安区、长葛市,甚至漯河市的许多农民也纷纷驾驶拖拉机、三轮车等扶老携幼来看戏。售票窗前,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队。演出时,观众人数之多、场面之宏大、气氛之热烈更是前所未闻。

《倒霉大叔的婚事》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任宏恩、汤玉英、艾立等为观众展示了精湛的表演技巧,演绎了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去了巨大的舞台感染力。

《倒霉大叔的婚事》也给编剧齐飞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他虽然是这部戏的编剧,但是没有票。为了应付找他要票的朋友、同事,他经常一大早就到剧院门口排队买票,甚至在晚上偷偷找到剧院门口倒票的“黄牛”,高价从他们手里买票再白送给别人。虽然很辛苦,但是他“累并快乐着”,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吴祖光、李凖等文化界名人在观看演出后,一方面盛赞该剧透露了“戏剧春天的信息”,另一方面振聋发聩地发问:“‘倒霉大叔’进京为何这么难?”《人民日报》则在头版刊发文章《一台乡间戏 倾倒万人心》,对该剧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

演出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同时进行直播。许多商店把电视机搬到路边,用来招徕顾客。

1987年,由该戏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电视剧均获国家大奖。2004年,《倒霉大叔的婚事》参加全国现代戏经典剧目调演,现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看得开怀大笑。2008年,该戏原班人马应邀远赴新疆慰问演出,再次引发观戏热潮。截至目前,该戏在全国累计演出超过6000场,成为继《朝阳沟》之后我国戏曲界又一里程碑式作品,创造了戏曲史上的奇迹。

(许昌晨报记者 田建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