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2018即将画上尾声,大家开始忙着写年终总结和立新年flag,豆瓣也已向我们发送一年的书影音报告,indiewire也邀请了包括阿莫多瓦、陀螺等52位导演列出了各自的十佳电影,不知道今年大家的十佳又是哪些呢?又是否会选择用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来作为跨年电影呢?

资源方面,金基德的《人间,空间,时间和人》已经可以看啦!这是一部佳作还是金基德已经疯了,还需要看后再讨论。而作为大热剧集《黑镜》的特别影片《黑镜:潘达斯奈基》也可以有机会在网盘上看到,而它的质量又是否能让你满意呢?以及戛纳主竞赛单元,史蒂芬•布塞的新作《开战》资源也已经煮熟,各位也可以一探究竟了。院线方面,还在热映的《蜘蛛侠:平行宇宙》让许多漫威粉丝再度获得了高潮,各地点映的《四个春天》相信也能让你收获感动,或是年末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让你有动力走进影院。

本周上榜的新片是科恩兄弟的《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这是一部典型的科恩黑色寓言,充满了他们的奇思妙想。每一个故事都相当有趣,有荒诞也有抒情。另一部上榜新片则是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本片的故事以一个连环杀手的视角展开,通过12年的时间跨度,展示了其心路的演变。它关于艺术和疯狂,是自恋过度还是艺术的表达?大家对本片选择哪一种态度,可以用最直接的投票来表达哦。

本周濒临下榜的影片是《网络谜踪》和《小偷家族》,而其中《小偷家族》已经上榜19周,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出色。《幸福的拉扎罗》依然稳居榜首,《野小子们》超过《扎马》占据了第二,上周的三部新片也都进入了前十。

本期口碑榜就介绍到这里,大家记得为喜欢的电影投票。提前祝陪伴了我们一年的读者们新年快乐!在2019年,深焦继续在全世界陪着大家看电影。

上期口碑榜链接:金棕榈、金狮奖都不如这部漫威动画片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本期新片

此房是我造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导演: 拉斯·冯·提尔

编剧: 拉斯·冯·提尔 / 杰勒·哈伦德

主演: 马特·狄龙 / 布鲁诺·甘茨 / 乌玛·瑟曼 / 希芳·法隆 / 苏菲·格拉宝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日期: 2018-05-14(戛纳电影节) / 2018-10-17(法国) / 2018-11-29(丹麦)

片长: 152分钟 / 155分钟(未分级导演剪辑版)

观看状态:已有资源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42/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1/5

IMDb: 7.1/10

豆瓣:7.5/10

深焦评分79/100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96/100

整个片子让人看得浑身发毛,且不说如何探讨艺术理念问题,光从惊悚犯罪角度讲,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杰作。与此同时,这又是LvT最正的一部电影(结局),他通过提出一些美学和艺术层面的质疑,让人的价值和灵魂发生震颤,从而产生真正的哲学意义,而非政治正确。他讽刺纳粹病态美,指责美式虚伪,还要打脸戛纳;他邪魅地向观众发出疑问:你能看穿病态吗?还是为病态鼓掌叫好呢?以真正艺术家的方式回到了戛纳,哪怕是非竞赛单元,不仅是LvT个人的一大胜利,更是艺术的一大胜利。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90/100

拉斯·冯·提尔通常去塑造那些“不正常”的人物借以表达不被理解的痛苦,不过他这次终于没有再遮遮掩掩或者去奢求共情,而是创造了一个我行我素、拥有强烈权力意志的主角。虽然延续了《女性瘾者》里的论文结构,但独白替代了问答,之前所有虚张声势的阐释让位于一个人果决的行动。通过与艺术史与建筑学的对话,拉斯用电影去贯彻一场仪式——就像他的偶像塔可夫斯基所做的那样。在自我致敬成风的当下,他成功示范了如何在延续既有作者谱系的同时,又能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Ada的B计划 ,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4/100

尽管章节体贯穿LVT大半创作序列,但也直到《女性瘾者》他才开始利用实体化的讲述者将自己过于丰沛的表达欲转移到电影人物身上,只此一层转译过程,就卸下观众太多直面于作者强力控诉的包袱,空间被释放。《此房》延续了这种倾向,但其中LVT其人直接对应的身份由倾听者变为了叙述者(当然,作者一定是叙述者,这里仅仅形容最表面的任务对应关系),由此不再让我有《女性瘾者》那种被“倾听者”强扭炫技的刻意感,而是更自然的情境讨论。但依旧对较之前作尤为古板的叙述视觉化呈现是不满意的,影片角力的重心完全倒向黑暗中的对谈,那么不厌其烦展现杀人过程细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此房》留给我的一大疑问。

吴泽源,供职于《环球银幕》,江湖人称“东直门戈达尔”

75/100

影像与思维发散带来的审美快感与因自说自话而渗透出的自溺气息依然相互抵触,就像这个既自恋又自厌的冯·提尔一样,永远让人搞不清楚是该爱他还是该恨他或鄙夷他。即便如此,影片对罪与美之间关系的讨论依然极具力道。

文森特九六 ,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拉斯对自己与伯格曼间关系的终极幻想。创作愈加笨拙,却也愈加坦诚,重复的“技穷”形式和“挑衅”方式已然无法再令人瞠目结舌,在“庞大”的前作序列下,这部“渺小”的作品更多是自身对外在世界认知理念(电影、美学、宗教、哲学、两性观、现代媒体等等)的总结,一部“反身”式潜在人物&行为传记,一部没必要存在(我们对他的影像早已熟悉)的作品。懒散的幽默实则是精神状态,观看他“搭建完成”自己的“房屋”,也许这是最后一块尸首,我们陪他见证了这场补完仪式。带着孩子般的疑惑和好奇仰视天堂步入地狱,前往长者(伯格曼)也未曾抵达之处,也许他从未渴望渡过“冥河”,只求“自毁”的“完美”旅途。

何阿岚,香港人,写电影的事为业,CinemAround 成员

70/100

后来再杀多少人都不是呕心的问题,变态的不是杀人画面的动作,而是拍出无情感的变态杀人犯的意识,他冷静思考逻辑确实教我眼界大开,当然LvT志不在拍一个人犯罪故事,他要为自己辩护,他要成为自己最佳的背叛者,唯有不断杀死过去,成就自己的艺术理想。Glenn Gould ,建筑,纳粹只不过是借用,是解释的工具,就像教育电视上教学片段示范,近乎病态的掌控,令作品带有人工造作,所以后来那么自然地走入地狱,是LvT的导演功力,可以在写实和想像中游走。艺术是与魔鬼同行的利器,但已经用一部又部电影来证明过后,又要解释又评论自己的艺术观,还摆明居马地反叛,自命天才的晚期中二病尼采主义者Lars Von Trier 看来也不免俗,他的反叛都是小朋友式游戏,一种不被认同而来姿态和明证,最可怕是原来连他都变得这么沉闷无趣,明明白白地说我妥协了,我下地狱吧。

南乌,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65/100

应该是Lars von Trier本世纪最无聊的作品。Lars比较有趣的部分是在于他在影片中往往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在颂歌和渎神中构成复调。这不是他的“虚伪”,这是他的精神分裂。这部片子不同于《女性瘾者》,理论家和感受者合一了,感受仅用于印证理论。《女性瘾者》是对话体,这部是独白,基本上接近于齐泽克的论文电影。若如此,杀人段落的体验感被制造出来是为什么?实际上,杀人段落本身被随后的论述给杀死了。Lars真的用这些死去的段落搭了一座房屋吗?还是他也没有听到Material的声音?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导演: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编剧: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主演: 哈利·米尔林 / 佐伊·卡赞 / 连姆·尼森 / 詹姆斯·弗兰科

类型: 喜剧 / 歌舞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8-11-16(美国)

片长: 132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资源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9/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6/5

IMDb: 7.4/10

豆瓣:7.1/10

深焦评分62/100

Peter Cat,深焦主编

85/100

或许正是因为NETFLIX的慷慨和自由,我们才得以有机会欣赏大文豪难得一见短篇小说集;无论这六个故事,是来自于他长篇写作剩余边角料,还是偶然的灵光一现;它们都体现着在剧作和调度上最一流运思,甚至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短篇如此没有野心,如此不成规模甚至规格,我们也才能确认科恩兄弟是如此才华横溢,妙趣横生。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80/100

几个故事很有意思,《巴·斯的歌谣》玩儿得最欢脱,用镜头捕捉声音来源的做法让人眼前一大亮(尤其是吉他里!)。《阿尔戈多内斯附近》的结尾极妙,《饭票》立意最高,《黄金谷》和《受惊女子》充满暴力和宿命感,最后一个???。整体看,很多元素的使用都和《大地惊雷》有相似之处,但对印第安人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趋于保守,只能说是一部意料之内的作品。让人莫名想起小林正树的怪谈。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5>3>6>1>4>2,哥俩儿这次大概也就不到一半的故事是有认真写作的,如此“懒散”却仍看得入迷,可见当下大部分的作者与电影是有多无能和无聊啊。

吴泽源,供职于《环球银幕》,江湖人称“东直门戈达尔”

70/100

科恩兄弟似乎自己都不敢相信居然有人会给他们写着玩的西部小品买单,以至于片中几个段落充满儿戏感,像是由晚熟小孩制造出的不好笑的恶作剧。但《饭票》与《受惊女子》这两个气质沉郁的故事,依然能显现出兄弟俩的功力:人类的荒诞处境与无常命运,在兄弟俩时而悲悯、时而满怀恶意的镜头之下表露无遗。

南乌,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45/100

熟稔地调用西部片元素,看不见科恩兄弟的讲述热情。一个故事首先得是一个故事,而不是结构的组成部分。比之《欢愉》,《低俗小说》显得有点落后。

Ada的B计划 ,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15/100

导演拍摄的原意是电视短剧,最终得到的即使经过组装,自然也还是电视短剧,完全不具备电影整体层面的建构。前面几部分都像是夹在综艺节目中博人一乐的小段子,最后两段才试图靠拢电影,之于“电影”全片来说,太无济于事了,戏剧性反转是需要以充分的铺垫为基础的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上期新片

蜘蛛侠:平行宇宙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导演: 鲍勃·佩尔西凯蒂 / 彼得·拉姆齐 / 罗德尼·罗斯曼

编剧: 菲尔·罗德 / 罗德尼·罗斯曼 / 布莱恩·本迪斯

主演: 沙梅克·摩尔 / 杰克·约翰逊 / 海莉·斯坦菲尔德...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动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18-12-21(中国大陆) / 2018-12-14(美国)

片长: 116分钟(中国大陆) / 117分钟(美国)

观看状态:已在院线上映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87/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2/5

IMDb: 8.8/10

豆瓣:9.0/10

深焦评分84/100

把噗,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在读

95/100

年度最燃电影。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下,裹藏着纯粹的成长主题。如同《远大前程》是一部成长小说,《蜘蛛侠:平行宇宙》是一部成长电影:一个男孩如何通过承担责任成长为男人。故事虽然老套,但这种价值观比起迪士尼动画里幼稚的价值观是多么可取。漫威那些同样弱智的真人电影,恐怕也可以去厕所先哭会了。动画的自由赋予整部电影在电影、漫画和游戏三者间自由切换的绝对活力,年度最佳之一!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88/100

《蜘蛛侠:平行宇宙》是一部漫威电影。这是一句废话,但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在视觉创意和空间呈现上,影片在今年所有动画片里罕有敌手,几项视效专利绝对不是盖的,而根本上说,这又得归功于影片从各个角度重新归拢了“次元”这个概念——2D和3D,漫画和动画,日漫和美漫,代表“过去”的黑白和“现在”的彩色,以及物理上的次元:水平的和垂直的,此宇宙和彼宇宙。它源于漫威,但也高于漫威,两个小时看下来,绝对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影片的文本厚度却始终滞留在漫威次元里,实在有点尴尬,哪怕一股脑地把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人与动物、儿子与父亲等等揉进故事当中,未免还是有些单薄。

Peter Cat,深焦主编

87/100

除却主流商业电影相对保守剧作和意识形态平衡,《蜘蛛侠:平行宇宙》在影像调度想象力、视听多元调性杂糅上不仅无所拘束不自设禁区,且完成度高的吓人。当许多艺术电影还在小心翼翼维持着一种单一美学氛围“神话”时,好莱坞最杰出电影人已经自如将风格抄之于股掌之间,转化为雅俗共赏的消费品。再应了那个简单道理,最好好莱坞电影永远也就是每个时代最好的“前卫”电影。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75/100

不同于其他超级英雄电影的是,借助蜘蛛侠这一形象的公众认知度,可以省略太多的不必要。人物出场时唯一以展示为核心的桥段,也通过四次反复形成了独特的趣味。在此基础上,动画天然具有的想象力优势充分发挥,其中的一些处理与《盛夏》中最惊艳的MV片段亦有所相似。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阿萨亚斯的言论再次被验证:好莱坞用最顶尖的技术生产最大众的实验艺术。剧作的常规、口水和瘦小被迈出通俗半步的视听调度所托起,漫威&迪士尼惯用的审美定式被丢弃,已消失十余年的汉纳·巴贝特卡通风格在此重振雄风。


罗马

Roma

导演: 阿方索·卡隆

编剧: 阿方索·卡隆

主演: 雅利扎·阿巴里西奥 / 玛丽娜·德·塔维拉 / 迭戈·科蒂娜·奥特里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墨西哥 / 美国

语言: 西班牙语 / 米斯特克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02(中国大陆) / 2018-08-30(威尼斯电影节) / 2018-12-14(美国)

片长: 135分钟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9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2/5

IMDb: 8.4/10

豆瓣:8.2/10

深焦评分67/100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90/100

认为《罗马》是一部以私人记忆编织出来的电影是不公允的,因为首先这里面就不存在一个纯粹私人的视角。我们不会知道卡隆到底是片中的哪个小孩,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因此,这里面其实充满了卡隆本人对当时世界的种种想象。他希望我们“观看”克莱奥的生活,与此同时也观看她周边的一切,哪怕永远无法接近。尽管如此,那些我们永远无法接近的表象,已经足够惊心动魄,足够感人肺腑。

良卓月,电影学硕士,影视策划、写作者

80/100

《罗马》反复在大与小二者间辩证:横摇宽银幕视域是大,角色是小;运动广场的阵仗是大,肢体动作是小;历史是大,个体是小;罗马帝国是大,罗马街区是小。比起那些时而无法被解释的大,阿方索似乎更在意把小置于大之中,赞颂小的价值。正如海报上,那一种由微弱的小所聚集起的拥有力量的姿势。如此想来这部电影的主题便与《人类之子》《地心引力》等导演前作是统一的。

bastard,影迷,乐迷,待业

80/100

卡隆用一种观看的接近冷酷的视角去讲述一段充满温情的保姆的故事,而这似乎与湿润的回忆保持了一种布尔乔亚式的距离,像是两条没有交集的渐近线。但这种客观视角又十分有效地描绘出可莉奥和她周遭环境复杂的关系,无论是性别的、阶级的还是家庭的。几个场景(分娩、海中救人等)塑造十分有力,展现出了大道至简的调度技巧,也成功引起共情,可惜总体感染力仍然欠奉,下次可以让卢贝兹基回来了。

何阿岚,香港人,写电影的事为业,CinemAround 成员

65/100

为何黑白?镜头每处移动的理由都令我质疑影像的“客观性”在哪?阿方索是要表现时代,但时代与这家庭的关系在那裡?这家庭与时代就像在平行发展一样,电影的私人性质又在那儿?难道拍自己的社区就可以让为半自传体吗?又例如称赞为人文电影,电影关注的是什么?被套上太多名号了,我只是对电影所受到的称赞处处怀疑。阿方索是学到了一些欧洲艺术电影的语言,但骨子里荷里活基因发作,它只是形式的模仿犯。更何况,今年看了太多和《罗马》相近的叙事形式,《罗马》也只是做到奇观。《九三年夏天》《多甫拉托夫》《死在青春》《索非亚园区》,每一部形式更大胆,情感浓度更高,对时代感怀和不满都隐隐在影像中,请问阿方索的观点在哪?不是指介入,不是说主观不主观的问题,何况,疏离状态不是一种观点,散文式叙事并不会构成影像变弱的主因,阿方索的做法是片碎化,没有一步一步增量情感浓度,一大观众慢慢放下对情节的追求,全然走入/体验人物内心,身处在时代和空间之中,观众可以有时成为旁观者,又时成为参与者。如果平庸的《罗马》只不过因为发行而获得更大的关注,那称赞《罗马》的人,更应该要主动看以上提到的几部作品。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影迷,摄影迷

60/100

卡隆对多个议题的点到为止促成了整部影片的浅薄。拍摄回忆却实在缺乏记忆的质感;所涉及的女性主义却可以用一句女儿当自强就能概述,并且消弭了本该存在的阶级差异;对时代背景的指涉担任着极具欺骗性的单一功效:也就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史诗感。如若单独观察每一个议题:它们缺乏表现力;如若从整体来看;缺乏互相交织的凝聚力。一盘散沙,并且是干沙子。摄影虽美却不精准,但也的确是美。

南乌,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50/100

当年卡隆在《你妈妈也一样》中维持了个人故事和革命叙事之间的微妙距离。现在则是枪和羊水的相会,太剥削了。影片一直在两股势力的交锋中挣扎,一是卡隆的本质上对“运动”的狂热,包括镜头运动和时代变动,在他最得意的镜头里,人物各行其轨道,形成完美的星系。二是影片勉力维持的女仆的静观视角。前半小时聚焦女仆的日常工作,却总用舞蹈式的环绕调度来进行,近乎戈达尔中期作品,非常分裂。影片进入中段后观感提升,因为不再强行进入日常和微观,而是以情节去建构。最后的高潮以静观向动作的投降告终,Cleo要搏击海浪才能维持仆人之名。这不是Cleo的胜利,这是海浪的胜利。卡隆对这里隐藏的反讽性视而不见。他还是适合拍大情节作品,《地心引力》多好。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45/100

卡隆从来是个大条的人,即使广受影评人认可的前作《地心引力》,也无法对其剧作细节做太多要求。而这次偏偏要驶入狭窄车库,既无法完成自然性构建(除女主外,其他人物表现均远高于现实,因为卡隆本质是好莱坞的,他的电影从未拥有自然场景),却又面临戏剧力量的单薄。以往作品贴近个体而萌发出的情绪力量都被观望的姿态消解。若只是观望人的生活尚好,《罗马》倒更像一出意图外显的木偶戏,主要人物在他的调控下,正如电影里的那台车般四处撞击一座座蓄意立起的高墙,最后自然满目疮痍。定位太狭隘了,想成为“大师”,却忘记自己本已是另一创作路径上的大师。

野梨树

Ahlat A?ac?

导演: 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 阿克·阿克苏 / 埃布鲁·锡兰 / 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 多古·德米尔科尔 / 穆拉特·塞米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土耳其 / 马其顿 / 法国 / 德国 / 波黑 / 保加利亚 / 瑞典

语言: 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 2018-05-18(戛纳电影节) / 2018-06-01(土耳其)

片长: 188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资源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8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0/5

IMDb: 8.4/10

豆瓣:8.0/10

深焦评分70/100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影迷,摄影迷

95/100

不满现状的小镇青年、果树、代际关系、两性的无效沟通、风吹响树叶的声音、自然与人之间的对立和相融。在这部杰作中我们看到了锡兰以往作品中所有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意外地在全片压抑的基调中看到些许幽默调侃、以及那场最为振奋人心的雪中凿井和父子和解。在电影作者的经典元素中看到新的变化,在延续中看到突破。当然,这一部时长188分钟的作品也延续了前作《冬眠》中涌现大段对白这一特色,大段的对白没有削弱影像的力量,但也突显了属于文学和戏剧艺术形式的文字,引起争议也考验着观者的耐心。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5/100

文本电影,或者说配图小说,与影片内容达成了形式上呼应,但更重要的是其中知识分子自恋又自省的内心状态描摹,尤其作者特地没有塑造一个自我认识过于进阶的主角,而是让他维持在自恋高于自觉的微妙状态,由此便有太多可展开的讲述。

何阿岚,香港人,写电影的事为业,CinemAround 成员

75/100

《冬眠》起锡兰的风格转变,话唠升级,完全推翻过去的风格下,更接近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或是契诃夫的戏剧,锡兰的景观不只是风景。大量对白形成众声喧哗,观点的对质,对话的基础是观众要留心听,观众才可听得到看明白每一个答词、理据,以各式各样的设计做为电影本身叙述架构,明确阐述导演所观看的土耳其社会,沉长的对话也能视为锡兰对主流电影,甚至是艺术电影套路的对抗,要复原电影的现实主义功能。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背后都是那麽糟糕,锡兰是善良而入世,他给予极端近镜给善感的母亲,他要不懂世故的男主角经历一场自我反省。艺术是徒劳无功的,无用的,只不过让人发现,更谦卑,更要走入现世的那口井。

把噗,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在读

75/100

锡兰继续用他无与伦比的摄影才华讲述安纳托利亚的往事,只不过故事较之于《冬眠》变得更加浅白,这不免令人怀疑锡兰的真正意图:是否有意无意间以西方观众为目标群体,他们显然比土耳其观众更会以一种猎奇心理看待这个破碎的作家梦:文艺青年如何一步步屈服于现实,并将其归因于问题重重的国家。还是说这正反映出锡兰创造力的衰退,只能将这个在文学世界老生常谈的话题搬上银幕,再加点父子情。好在,电影拍得还算好看。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65/100

建议锡兰去写书,对于规避繁琐和详尽描绘的悖论,影像的接受程度较之文字显然是快速和被动的,电影无意义更无义务作为文学的替身来反慑本体,回看锡兰的作品年表,他亦在动用一切可能的视听花招来消解“阅读感”,如此以来,那些大段长篇对话段落的保守式保留,实则就有些“盛名之下”的无解,尴尬,和可笑了。

南乌,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60/100

偶有闪光,如特洛伊木马段落,向我们证明锡兰仍有能力将心绪放在环境中表现。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秋天的光辉中懒懒地关注人物,在对话场景中插入的超验段落(书店外下雨,女人走入)变得愈发机械,接吻段落拍得十足媚俗。相比之下,早期作品《远方》好太多了。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濒临下榜

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导演: 是枝裕和

编剧: 是枝裕和

主演: 中川雅也 / 安藤樱 / 松冈茉优 / 池松壮亮 / 城桧吏

类型: 剧情 / 家庭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8-03

片长: 117分钟(中国大陆) / 121分钟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93/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8.1/10

豆瓣:8.8/10

深焦评分79/100

九只苍蝇撞墙 90/100

那些说是枝一直致敬小津的人可以歇歇了。这次他拍了部让小津最深恶痛绝的今村昌平式的蛆虫电影。在瓦解冷漠虚伪的传统家庭概念的同时,他呈现了萍水相逢的蛆虫之间可以有怎样真挚动情的爱。一部以弱者的温和善意与牺牲精神挑战人类道德伦理制度上限的无政府理想主义之作。

胤祥 85/100

水准打平《无人知晓》,确切说把《如父如子》和《无人知晓》做了个mix吧。虽说是枝裕和永远拍“创伤后共同体”挺套路的,不过这次结构提上来了,剧作估计是学了侯孝贤,整个故事翻的实在漂亮。可惜还是有点用力过猛。让人想起《下一站天国》也是蛮愉快的事。

Peter Cat 82/100

《小偷家族》在形式气质上趋向于纪录片处理方式更加清楚呈现了这个片子优点和缺点:一方面,诸如食物、烟花、大海这些是枝家庭剧中套路化的调度方式,进一步凸显了近年是枝裕和工作方式事实上“设计感”;但另一方面,面对镜头安藤樱对社会问题无保留质询(一个可以视作犯罪悬疑片,也可以视作纪录片式方法),则超出了既往家庭情节剧形式上桎梏,而在社会议论文和家庭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平衡。

是枝裕和影迷恐怕能从这部复调式回归“集大成之作”中——从这个意义上,凭此作拿下金棕榈恐怕很具有名正言顺的象征性——与导演本人共同经历生命经验内在生长。但要想回到巅峰甚至再有所突破,是枝裕和需要挣脱负担,恐怕正是这个金棕榈所欲褒奖的。

朱马查 70/100

其实观感蛮好但又总觉不够,可不经意咂摸出来的残酷冷峻的生死,羁绊和放手,淡漠和晦暗,真是让人佩服,想起喜欢的导演的早期作品,但又能够这么圆融自然地把这些融入这样一个故事里,不拍上三十年真的不可以啊。

宋遠程 70/100

在再现已有桥段,重复既定母题并扩大社会议题的指向方面,《小偷家族》无疑宣告是枝裕和又一次巅峰的到来。实际上,近十年来我们已经快要忘记他曾是一个多么关注社会现实的导演。

然而在家庭情节剧的制作模式中浸淫许久之后,纪录片时代累计下来的细节功力和早期多样的影像风格已经被一套最直白、最平庸的语法取代。且不说他已经丧失了在影像上进行探索的兴趣,即便他屡屡强调对演员的不加干涉,任由他们在动作、台词上自由发挥,但这些细枝末节的“自然主义”依旧不得不服从于整体的故事架构。更何况在悬疑片的逻辑下,早先的情节不过是为最后的恍然大悟而精心设计。至于那些令人感动的桥段则更显得矫饰与肤浅——比起看海、看烟花这种很容易被指名道姓的煽情段落,我更愿意相信不断在记忆中勾连、碰撞并发酵的寻常生活。

网络谜踪

Searching

导演: 阿尼什·查甘蒂

编剧: 阿尼什·查甘蒂 / 赛弗·奥哈尼安

主演: 约翰·赵 / 米切尔·拉 / 黛博拉·梅辛 / 约瑟夫·李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俄罗斯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1-20(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 101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资源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1/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7.8/10

豆瓣:8.7/10

深焦评分80/100

张岱 87/100

今年也算是好莱坞亚裔大年了,Crazy Rich Asians之后Searching也成了一匹黑马,电影卡司几乎都选用亚裔演员,这两部电影在烂番茄和IMDB上的分数基本持平,而Searching上映之初就冲破了9分大关,实属难得,有人说这是好莱坞第一部以亚裔为主演的主流悬疑片,可见除了过硬的影片水平之外,它所反映出的国际焦点变化也有点嚼头。

先夸夸这电影的名字,Searching,一语双关,不仅指代了电影所讲述的亚裔父亲寻找失踪爱女的故事,还指代了占据影片极大篇幅的网页画面。以电子设备为叙事者的做法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挑出来单独说说。镜头即目光,这种叙事方式其实在此之前也有人应用过(比如美剧《摩登家庭》),Searching这次则扩大了电子设备的范围,以电脑屏幕为主,辅之以摄像机,摄像头,电视画面等,一方面强化了这种叙事方式独有的优点,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视觉疲劳(虽然还是有观众调侃,表示出来之后觉得自己上了两个小时网)。屏幕上的所有信息都一并投到观众面前,巨细靡遗,设计精巧自然,又不至于有抖机灵的嫌疑,火候掐得刚刚好,观众自行发现的任何细节都是小彩蛋,创作者、作品和观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就由此产生,观众的代入感被放大,释放窥视欲的满足感也翻了倍,再加上反转数次一波三折的剧情,观众们精神高度集中并投入,观影之后大呼过瘾也在常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在这个大的叙事框架之下,导演将所有的讽刺、秘密以及反思都藏匿其中,任何一个主题都能引申出多重思考,如网略生态圈,又如消费主义下的人情冷暖,再如亚裔家庭问题,独具匠心,确实不枉费十三天拍摄后长达两年的剪辑时间。

pony 77/100

对现行这样desktop film最大的旨意是—不管电影形式如何因科技进步而改变,最终还是提醒电影该有的重要基础:就是剧本要写好。此一延伸的考验,在于当只规范于所谓的surface和desktop,叙事场景要怎麽过场转换。电影大多数时间在这部电影的过场是保护程式,当然也很刻意的用facetime对准演员,从坐在电脑前的主观,新闻片段旁观的凝视,监视器的组成,回到女儿视角的回覆,但也思考著形式先行下,形式的规则又在何处。此外,screenlife的相对,是对观众审美的疲乏,如《超狂亨利》的POV视角,桌面电影是否又能在不出景框下,达成稳健的叙事。这不是第一部作法,但可见五年后此一概念的成熟。

文森特九六 75/100

因特时代的网络视角并非多么惊奇,维加隆多等人早已做过类型实验,本片可贵之处在于告诉我们,娱乐电影无论在形式上有何翻新,都脱不开四个字——“叙事张力”,当这个具有希区柯克式古典伦理悬疑色彩的故事以巨大的电脑显示屏投射出来,当德·帕尔玛最拿手的分屏技法通过无数界面的打开而得到究极的演绎,我们确实该感到欣慰,还是有很多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没有忘本。

延伸阅读

细思极恐,键盘背后的凶手

-FIN-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选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他的电影拍给明天将死于战争的人们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2001太空漫游》是唯一让我上瘾的电影”

你骂他,恨他,却无法不看他的电影

新世纪让人最无法忘怀的伤心神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