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县:坠琴、简板、醒堂木,脚踏木梆自拉自唱的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和其他绝大多数的中国曲艺形式一样,都是基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或者说主要是乡村文化的产物。

形成以来主要是依托乡村和为农民服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着一方的艺术。

主要基于河南地域方言衍生并依托河南地域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坠子,是盛开在乡村沃野上的曲艺之花。

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它由河南、皖北的“道情书”结合“莺歌柳书”、三弦书发展而成。

至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由于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适于表现生活,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由于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以及艺人文化素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流派。

各地说法不同,豫北曲艺界称开封为中路坠子、濮阳等地为东路坠子,洛阳为西路、安阳内黄为北路。

1885年,内黄县刘邢固村的刘燕江先生创立了北路坠子。

北路坠子曲艺大师王书香、李希田在北郭乡武庄村义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北路坠子唱响城镇乡村。

北路坠子发展成闻名中外的曲艺形式,内黄也涌现出如王书香、李希田等一大批荣获很多奖项的曲艺家。

坠子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一个演员,必须练好嘴上功夫。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小铜钹、醒堂木。

除脚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 拉坠琴的坐于桌侧,演唱者手持简板站立桌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