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封面人物12月號丨陳日新:榮登“改革先鋒”稱號百人榜單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創造者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引言

一進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醒目的“入礦左行”4個大字就映入人們的眼簾。這條礦內獨有的交通規則,是當年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留下來的遺產。而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創造者就是陳日新。

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鋒”中,陳日新名列其中。他受命於改革開放之初,帶領首批創業者來到平朔,開啟了偉大壯舉。他以敢闖敢試敢冒風險的精神,率先引進西方先進經驗和設備,使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首個最大的中外合作項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從開工建設到竣工投產,只用了當時我國礦山建設週期的1/4時間,建立了和外方良好合作的制度體系,創造了“三高一快”的平朔模式,推動我國煤炭工業露天開採水平一步跨越30年。

安太堡露天煤礦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30多年過去,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依然宛如一顆明珠,照耀著雁門關內外,引領著煤炭行業的發展。

而他,雖已離開人世11年,卻依然活在每個平朔人的心裡,是他們永遠無法忘記的“陳老總”。

陳日新的“三高一快”:

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節奏

他用平朔模式創造中國露天開採奇蹟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安太堡露天煤礦

讓平朔人為之自豪的“試驗田”

靠右行駛,是國內基本的交通規則。不過,12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一行來到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就發現自己所熟知的交通規則在這裡不管用了。進礦出入口處,出口在右側,入口在左側。一進去,就能看到醒目的“入礦左行”4個大字。

進入礦區後要換車,礦區的車除了大型卡車外,就是皮卡車。每輛皮卡車上都裝著警示燈、車斗上立著3米多高的旗杆,上面飄著鮮豔的紅色旗子。這是為了安全,因為礦區裡的大卡車、大電鏟太大了,普通的車輛距離大車較近時,完全不在大車司機的視線範圍內。至今,人們說起來30年前引進那些大型採礦設備時,依然難忘那種震撼。

車在礦區內開了很長時間,都沒到達礦坑作業面。遠遠望去,各種大型機械設備只是巨大煤層上閃動的一團團黃色的點,在這裡,現場指揮員的車上常常放著專業的望遠鏡。

“你看,那是我們栽種的樹。”指揮員指著遠處說。正值寒冬,樹木沒有葉子,看上去光禿禿的,一望無際的是灰黑色、灰黃色的大地。不過,在一張夏天航拍的礦區照片上,山西晚報記者看到,這裡有不少樹木,綠意蔥蘢。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安太堡露天煤礦工作現場。

在露天礦坑的路上,奔跑著各種型號的大卡車,裝載量基本都在一百噸以上,有的拉土,有的拉煤。路邊還活躍著不同種類的挖掘機、推土機,它們的任務是保證開採工作面的順暢。最惹人注目的是大電鏟,輪胎有兩人高的大卡車,在它跟前只能算是“小弟”,人站在它跟前,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帶來的是渺小感。最大的電鏟,一鏟子下去,就是40立方米。

挖出來的煤炭裝上車,運到離此不遠的洗煤廠。露天礦場東端,矗立著一座天藍色、佔地數萬平方米、高達數十米的巨大廠房,這就是洗煤廠。洗煤廠北面是鐵路專用線,它把洗好的精煤由鐵路運到港口,銷往國內外。

入礦左行,只是當年平朔模式留下來的一個小小的規則。機械設備、管理模式、奮鬥精神、開放精神、創新精神……30年過去,這些仍在影響著今天的平朔。

“三年準備、兩年建設,在‘陳老總’的帶領下,這座現代化露天煤礦從動工興建到竣工投產,只用了短短26個月。”“那時候,‘陳老總’提出了生活區建設和工業區建設同步,平朔是國內第一家工業區和生活區分離的煤炭企業。”“以後,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無論談起過去,還是說及現在、暢想未來,言語間,平朔人有著滿滿的自信和自豪。提及陳日新,他們都是同一個稱呼——“陳老總”,帶著親切,帶著尊重,更帶著感激。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在工作現場留影。

因煤而生的朔州

更是一座未來可期的城市

平朔模式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煤礦。

“因為一座礦,有了一座城。”朔州人介紹自己的城市,大多以此開場。礦,就是平朔煤礦,城,就是朔州市。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這裡還是一片荒涼,朔州尚未建市。作為平朔煤礦建礦初期的親歷者,今年已80歲高齡的黃樹芳老人給山西晚報記者講了一件事:李雙庫,平朔籌建中第十四個報到的職員,1982年,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到了平朔。他翻開地圖找呀找呀,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在哪兒。鄰居告訴他,“聽說在晉北,那裡很荒涼,只見風沙不見人。”

平朔,在地圖上確實找不到。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在山西雁北地區平魯縣和朔縣兩縣境內,人們習慣稱平朔,是取兩縣縣名的首字來命名。那時候,當地民間有不少說法:每日要吃二兩土,今天吃不夠,明天還得補;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從冬刮到春;那時候,朔縣縣城裡沒有像樣的旅館飯店、沒有公交、沒有公園、沒有像樣的街道、沒有紅綠燈……

1982年,陳日新就是來到了這樣的平朔,和他的同事們在冰天雪地、凜冽寒風捲著黃沙的平朔,開始了宏偉和艱難的創業歷程。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平朔公司原總經理陳日新(右一)為安太堡露天煤礦外籍總經理勞恩·亨特先生頒獎。

隨著平朔露天煤礦的建設,這座小縣城——當年的朔縣不僅迎來了外國人、巨型機器,更迎來了從未有過的高速發展。煤礦建設伊始,在朔州開工的單項工程就有公路建設、鐵路建設、供水工程、通電工程、通信工程等10個項目,其中6項橫跨當時的平魯、朔縣兩地,長達110公里,佔地涉及7個鄉54個村。這些工程拉開了城市的最初框架。

1989年1月5日,平朔安太堡煤礦建成不到兩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朔州市。經過近30年的發展,如今的朔州市,馬路寬闊,高樓林立,到處都是高大的樹木。2018年,隨著朔城區市政規劃建設發展及昔日封閉的平朔生活區被“破牆開路”,平朔生活區和朔州城區融為了一體,不分彼此。

12月22日,晚上9點的街頭,華燈璀璨。雖然氣溫很低,路邊的飯店裡依然有人聲喧譁,幾名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情緒高漲,熱烈地討論著城市的發展。雖然來到這裡的時間有長有短,但他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

如今的朔州,除了煤、電等傳統產業,已佈局了高端陶瓷、新能源、現代煤化工、生物醫藥、文化旅遊、草牧業和農產品深加工、商貿物流等新興產業,朔州還是全省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行業的龍頭區域。

朔州,曾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未來,它將是一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讓人期待。

開放創新的中煤平朔

不僅引進來,

也在不斷走出去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煤炭產量情況,前十月,我國原煤產量為29.0億噸,山西以72764.6萬噸位列全國各大產煤省區煤炭產量的第二位。根據山西省煤炭工業廳2018年7月5日發佈的生產煤礦能力情況,山西現有生產煤礦中,年生產能力最大的煤礦有3座,均為中煤平朔集團煤礦。

今天的平朔,擁有包括安太堡在內的3座年產能2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礦,擁有2座年產能千萬噸級的現代化井工礦,擁有年總入洗能力1億噸的6座配套洗煤廠和4條總運輸能力1億噸的鐵路專用線,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載重卡車、電鏟等技術裝備,是我國主要的動力煤基地和國家確立的晉西北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為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煤平朔的發展,離不開開放。30多年前,安太堡引進外方的管理模式,所有部門的一把手全部由外方人員擔任。1991年,外方撤資,中方開始獨立經營管理,在陳日新的帶領下,平朔集團創造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節奏的“三高一快”平朔模式,為我國探索煤礦建設現代化之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左四)在平朔安太堡礦指導工作。

中煤平朔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他們成立露天開採、露天機電、井工開採、井工機電、煤炭洗選和綜合應用等6個青年創新創效活動小組,圍繞安全生產、降本增效、技術改造等中心任務,學習交流崗位技能、創新方法、優秀經驗。這些年來,中煤平朔集團在科技創新上累計投入46.8億元,開展科研技術攻關100多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35項。

30多年來,中煤平朔自主建設了2座千萬噸級露天礦和3座千萬噸級井工礦,實施了露井協同開採,大幅度提高了資源回收率,露天礦達到95%以上,井工礦工作面回收率達到了85%,實現了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礦區環境從單一資源型到綠色生態型的突破……

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這些年來,平朔煤礦在不斷地“走出去”,安太堡露天煤礦的經驗不僅在國內被不斷複製,而且已經走出國門。如今,國內各大露天煤礦幾乎都複製了安太堡的生產和管理模式,在蒙古國、澳大利亞、納米比亞,都有從平朔煤礦走出去的技術人員和管理者。

成功走過了從吸收、消化,到創新、輸出的發展歷程,如今的平朔,闊步行進在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供應商的征程中,而陳日新開創的平朔模式,仍在示範引領著國內大型煤炭企業實行中外合作、聯合經營,走向未來。

陳日新的闖與幹: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哪怕赴湯蹈火

他用平朔模式拓開一條煤礦改革新路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引言

無論對於平朔煤礦,還是對於朔州市,甚至對於國內其他大型露天煤礦企業來說,它們的今天都離不開陳日新與中外合作“平朔模式”。

在授予陳日新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的時候,獲獎名單這樣介紹陳日新: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創造者。

那麼,“平朔模式”是怎樣的一種模式?陳日新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它的呢?

這是陳日新的“天命”

平朔體育館前,立著兩位老人握手的塑像。兩位老人,一位是鄧小平,一位是美國人阿曼德·哈默。正是他們歷史性的一握,才有了今天的平朔。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左一)與哈默(右一)在生產現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而要進行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強大的能源支撐。當時,我國僅有兩座露天煤礦,其中的撫順東露天因所採油母頁岩成本太高,國家決定轉產。國家煤炭部經勘探發現,山西雁北地區的平魯縣、朔縣一帶有可以開採的煤層。可是,當時煤炭工業資金匱乏,設備落後,無法有效地開發煤炭資源。

煤炭的開採方式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井工開採,另一種是露天開採。井工開採煤炭資源的回收率比較低,危險係數較高。而露天開採則不同,這種開採方法是把煤層上面覆蓋的表土和岩石全部挖開運走,露出煤田來。露天開採的資源回收率高,且較為安全。衡量一個國家煤炭事業的發展程度,一般看的是露天煤礦在全國煤炭開採中所佔的比例。但露天開採的難度大,對剝離手段和運輸手段的機械化程度要求很高。

20世紀60年代,我國煤礦的露天開採比例很小,只佔全國煤炭產量的百分之五,而當時美國的露天開採已達到百分之七十。為此,鄧小平提出,要大膽利用外資。1979年1月,鄧小平率代表團訪問美國。在這次美國之行中,鄧小平結識了石油公司的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博士。這為中外合作開發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拉開了序幕。

1979年12月,時任煤炭部部長的高揚文開始著手組織協調合作開發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高揚文想到的第一人選,就是時任大同礦務局局長的陳日新。1981年11月,高揚文找到了陳日新。此時的陳日新剛剛接到山西省委的安排,省委提供了兩個職位由他選擇,一個是到陽泉礦務局擔任黨委書記,另一個是到省煤管局擔任副局長。在煤炭部的辦公室,高揚文向陳日新傳達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做出的關於開發平朔露天礦的決策,說這在改革開放的大局上有“試驗田”的意義。高揚文說,“這個項目需要一位專業技術硬、責任心強、肯吃苦的負責人,大家都推薦你。我聽說你是一個敢想敢作敢為的人,你好好考慮,相信你在明天前會給我一個肯定的答覆。”

1932年出生的陳日新,21歲就來到大同煤礦,這一干就是28年,這時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等待他的,是兩個優越的職位和一個幾乎是重新創業的機會。陳日新對高揚文說,“高部長,不用等明天,我現在就答覆你,願意到平朔去,操持這個新攤子。”後來,陳日新說,這是他人生最大一次的拼搏。

那個奔波在路上的春節

從北京回到大同家裡,陳日新的腦海很不平靜,一直在想高揚文部長的談話,特別是想到鄧小平的指示——“此事應積極進行,爭取時間。”他腦子裡反覆思謀這句話,越想越坐也坐不住,越想越睡也睡不著:靠我們自己開這麼一座年產1500多萬噸的煤礦得用10年多的時間,引用外資合作開發,能節省三分之一的時間,就是得“積極進行,爭取時間。”

1982年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陳日新從大同礦務局借了一輛麵包車和一輛伏爾加小車,帶著平朔籌備處的全體共15名員工,一大早就離開了大同,顛顛簸簸地行駛在狹窄的柏油馬路上,偶爾還能聽到村子裡傳來的鞭炮聲。

曾經採訪過陳日新的平朔煤礦職工朱玉斌說,陳日新他們到了平魯縣和朔縣,先向兩縣的領導拜年,然後就介紹中央要開發安太堡礦的精神和商量平朔生活區選址的問題。兩地領導聽說要建大礦都非常高興,建議在最好的地方建生活區。但是,陳日新覺得,那樣會佔去太多耕地,還得讓農民遷村遷戶,不合適。於是,陳日新一行又趕往朔縣六十九軍管轄的部隊農場,這個農場有一個方圓兩千畝的土地,到處是鋪滿莊稼根茬的農田,溝溝坎坎,車開不過去,他們就下來推著車走。

等到了農場,太陽已經下山,農場的領導都回家過年了,只有協理員在。陳日新說明來意,協理員拿出了農場的圖紙。經過比較討論,陳日新當場拍板,生活區就定在這兒了。“第一,不用佔農民的土地;第二,距離火車站和縣城都不遠;第三,地面平坦,地下沒有礦產資源,住起來放心。

第二天,大年初一,陳日新沒有休息,又馬不停蹄趕到了第六十九軍駐地,找到部隊首長,商議平朔生活區佔六十九軍農場的事兒。

“我的信念是隻許成功

哪怕赴湯蹈火”

陳日新曾說,“對建設平朔露天煤礦,我的信念是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哪怕東奔西跑,赴湯蹈火。”建設平朔的初期,陳日新的東奔西跑主要是為了要錢。

1982年10月,平朔行政生活區建設開工。曾任平朔黨辦主任的黃樹芳回憶說,在這前後,陳日新跑東北、去北京、下西安……到處聯繫和尋找優秀的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和瀋陽煤礦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北建築設計院、天津鐵路設計院等十幾個單位聯繫委託設計,和山西省建築安裝總公司、冶金部第十三建築安裝工程公司等十多個單位聯繫施工,和平朔礦區工委、平魯、朔縣聯繫徵地拆遷,和煤炭部物資供應局聯繫物資供應,和洛陽考古隊聯繫發掘漢墓群。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右一)在現場指導工作。

陳日新風雨無阻,馬不停蹄地奔波了將近一年。一時間,幾十個設計施工單位,近兩萬五千人的建設大軍進入了礦區。工程全面開工後,事事時時需要錢,原有的準備資金所剩無幾,陳日新的擔心也與日俱增。

黃樹芳回憶說,第一個找上門的是十三冶的副總經理、平朔工業區建設工程的總指揮姚鳴皋,人稱“要命搞”。陳日新瞭解他,知道若不是大事,這個人不輕易登門。陳日新握著姚鳴皋的手說,老姚呀,你親自上門肯定是大事。老姚直說:“一個字,錢!”陳日新找銀行貸款,銀行說,平朔是中外合作項目,合作的合同書籤不了字,項目批不下來,貸款就等於沒有合法手續,沒有紅頭文件不敢輕易貸款。陳日新三番五次硬著頭皮找銀行求情貸款,銀行最後說陳日新是“平朔,平朔,就憑嘴說”。

銀行貸款不行,陳日新連夜趕往北京,還沒住下就去煤炭部,高揚文部長不在京,一位老領導告訴他,國務院剛開了全國省長會議,要減規模、壓項目,把錢都卡死了。陳日新又去找國家計委,撲空了。他在北京二十幾天往計委就跑了二十七八次,計委的門檻都快被他踩爛了。跑計委辦公室找不到人,陳日新決定去攔計委主任的車。他記下車號,等在車必經的路口,一直等了3個小時。可惜,雖然見到了計委主任,錢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十幾年後,朱玉斌採訪陳日新時,陳日新回憶往事,依然心有慼慼。

1983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一行考察平朔。彙報從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半,陳日新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李鵬最後說,國家計委對這一項目的可行性報告進行了審査,認為這個報告是可行的,建議國務院批准。李鵬回京沒幾天,國家計委分兩次批給平朔項目五千萬元,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重建於安太堡露天礦排土場的現代化生態園區。

1987年9月10日,中外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礦建成投產。

一個懶人都不要的“平朔模式”

與陳日新共事多年的黃樹芳評價陳日新有“識人之眼,御才之方,用人之膽”。當時,平朔煤炭工業公司和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合署辦公。平朔公司和安太堡礦共有4500人。許多到平朔參觀的企業界人士稱讚說,“年產原煤1533萬噸,公司總定員4500人,機關幹部140人,人均效率30噸,這不僅是平朔的獨創,在全國也是首創!”。許多新聞記者來採訪時,把這種做法稱之為“平朔模式”。

按照當時國內同等生產規模的井工礦編制,平朔公司的人員編制至少需8萬人。但陳日新不走老路,決心要闖出一條新路。新路怎麼闖?奧秘就在於陳日新用人打碎了三塊“鐵”,即,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陳日新的老同事鄭茂昌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安太堡礦的工人們形容這項改革的最大特徵是大家“一律端瓷飯碗”,意思是好看但又容易打碎。安太堡礦聯合管理委員會可以撤換礦上的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協商一致,可以撤換主要職員。因此,這裡有著良好的工作紀律,無論中外人員。陳日新還打破了幹部和工人的界限,每個進礦職工都要按程序嚴格進行培訓,不合格不發證,不準上崗工作。上崗後如果幹不好,就退回勞務公司再培訓、再安排。對於關鍵崗位上的人員,不惜代價送到國外去培訓。

從1982年到1988年,平朔來了一百多位大學畢業生,全都要先到生產一線。後來這些人,有的已經擔任了工長、值班經理、部門副經理。有幾位原來的處級幹部,則因為不適應工作要求,下來當了一般人員,有一位工人由於表現優異,被提升為值班經理。

後來,提起在平朔的這些年,陳日新說,“對這10年艱苦創業的風風雨雨、坎坷曲折,對這其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都是親身經歷和嘗受過的。可以告慰的是,十年心血沒有白費,為國家爭了氣、爭了光,為改革開放出了力、做了貢獻。每想到此,我就內心激盪飽含熱淚。”

陳日新的義利觀:

安太堡煤礦一共投資了6億美元,

他一分錢都沒往自己兜裡揣

他用平朔模式詮釋何為忠誠乾淨擔當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引言

12月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正在進行。

朔州市平朔生活區,聽到電視裡傳來“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創造者陳日新”,看著昔日熟悉的笑容出現在屏幕上,陳日新的愛人、86歲的陳桂蘭眼眶紅了:愛人30多年前為事業終日奔忙的一幕幕,愛人退休3年後因病臥床12年相依相守的一幕幕,浮現在她的腦海裡。

這一刻,陳日新的老同事黃樹芳、鄭茂昌、中煤平朔集團許許多多的員工也動容了。他們想起了30年前那個和他們一起奮戰在工地上的陳老總,想起了那個乾淨做人、一心為公、敢於擔當、敢於負責的陳老總。

他是一個敢想敢幹的人

黃樹芳和陳日新的認識並不是從平朔煤礦開始。“我們接觸很早,1960年就認識了,在我印象裡,他一直是一個敢想敢幹的人。”1982年,到了平朔以後,陳日新的敢想敢幹給黃樹芳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平朔安太堡煤礦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第一個對外合作項目,被稱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萬事開頭難,陳日新作為平朔露天煤礦籌備處的主任,“大門剛剛打開,很多人想不通,我們自己的煤,為啥要找外國人來開發,還有人說,平朔項目是出賣國家資源,是叫外國人佔中國人便宜。他精神壓力很大。”陳日新就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做了從現在看來依然是有遠見的一系列事兒。黃樹芳講了其中一件事。因為是中外合作,要接待很多外國人,平朔生活區準備建一個接待外國人的賓館。到底是叫招待所還是叫賓館,人們都爭論不下,有人就認為,一個企業建什麼賓館。甚至有人向國務院誇大其詞地反映包括賓館建設在內的生活區建設問題。後來,有調查組找到陳日新,陳日新對調查組的人說:“調查我,我沒意見。但我家裡還有70多歲的老母親,有未成年的小兒子。我得回去說一聲,不然我放心不下。”也許是陳日新的話感動了調查組,這些人親自到平朔現場調查情況,最後,調查組同意並接受了平朔的建設方案,只是要求今後再建職工住宅得降低造價,取消掉平朔賓館大廳頂棚“雙層玻璃充氮氣”的設計方案。就這樣,在保守和開放兩種認識的激烈碰撞中,平朔賓館建成了,規模雖不算很大,但它接待的範圍之廣、規格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名列前茅。

就是在陳日新這種敢想敢幹的精神帶領下,平朔開創者們全面起步,總體推進,按照“兩大塊(工業區和生活區兩大塊),六條線(鐵路、公路、水路、電路、通信網絡工程、徵地拆遷和發掘漢墓分成6條戰線)”的方案進行了整體建設。1987年9月10日,經過3年籌備、兩年建設,安太堡露天煤礦舉行投產典禮,晉西北雁門關外的黃土高原上,有了一座特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

他是一個廉潔奉公的人

黃樹芳、鄭茂昌在接受山西晚報記者採訪時,都再三強調,陳日新是一個特別廉潔的人。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黃樹芳老人(中)給山西晚報記者講述陳日新的故事。

1982年籌備,因中外談判進展緩慢,合同籤不了字,項目批不下來,銀行不給貸款,工程建設捉襟見肘。跑北京要錢,就成了陳日新和同事那兩年常做的事兒。那時,工資不高,有一次,他們想改善伙食,吃頓涮羊肉。錢從哪裡來?雖然平朔的賬上有錢,但陳日新從沒想過要花公家的錢。要吃涮羊肉,陳日新和另外一位老總龔坤生提出他倆請客,但大家覺得太不公平了,因當時他們的工資也就100元左右,別人多數是七八十元。

“後來,龔坤生就提議,按工資高低分攤下館子的費用。”鄭茂昌回憶說,當時,羊肉館的收銀臺前出現了這麼一幕:食客們先各自報工資,得出眾人工資總數,然後除以飯費,得數再用各人的工資去除,得到的就是每個人要拿出來的飯錢。就這樣,大家在北京高高興興地吃了一頓涮羊肉。

一群人改善生活不沾國家的光,陳日新平時吃飯也是如此。陳日新在平朔上班,愛人陳桂蘭和孩子都在大同,一個人的生活,吃飯就是個問題。“他自己一個人在外面,會做飯,就一個人湊合著吃。”至今,提起陳日新,陳桂蘭帶著心疼。陳日新有糖尿病,心臟也不好,“他忙得顧不上自己。”陳日新一個人的飯讓鄭茂昌也印象深刻,“他經常就自己煮點掛麵、弄點大醬吃。即便偶爾去食堂,也要付賬,從不拖欠。”

陳日新是平朔的“一把手”,陳桂蘭有時候去平朔,去檔次高、服務好的平朔賓館住,大家都覺得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陳日新嚴格要求家人,非工作原因不能去平朔賓館。於是,陳桂蘭和孩子們一直都沒去過。甚至,陳日新來回大同與平朔無數次,從未讓家人搭過一次公車。堅決反對公車私用,他從自己嚴格做起。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兩位老人感嘆,當年,安太堡煤礦一共投資6億美元,陳日新真的是一分錢都沒往自己兜裡揣,事兒做成了,人是乾淨的。

他是一個很少回家的人

“一般不回家。”12月22日下午,陳桂蘭提起陳日新時,反覆說了這幾個字。上世紀80年代,週末還是單休,只有週日一天休息。陳日新作為平朔煤礦的帶領人,忙碌可想而知,回家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兒,“偶爾回次家也是匆匆忙忙的,頭天回,第二天早早又走了。”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與夫人陳桂蘭。

陳桂蘭和陳日新是同齡人,也是同鄉人,倆人同在1953年調到大同煤礦工作,同年夏結為夫妻,倆人性格互補,琴瑟和鳴。雖然嘴裡唸叨著嫌他“不回家”,但陳桂蘭用實際行動支持著陳日新的工作。陳日新在平朔時,老母親和陳桂蘭住在大同礦務局的家裡,大兒子已生了孩子,小兒子年齡還小,陳桂蘭自己還有工作,但她無怨無悔挑起了家庭重擔,照顧年邁的婆婆,洗衣做飯、收拾家、接送管教孩子。如今,陳桂蘭的兒媳提起婆婆來,總說婆婆特別不容易,“家裡不安穩,工作哪能做好,婆婆就是那個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偉大女人。”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山西晚報記者正在採訪陳日新的愛人陳桂蘭(左二)。

“他病了以後,才在一起待了12年。”86歲的陳桂蘭雖然有些耳背,但思路清晰、精神很好。提起這輩子和陳日新在一起最長的時間,她說了兩次“12年”。其實,這12年,是陳桂蘭在病榻前陪護的12年。1995年,離開工作崗位3年後,陳日新突發大面積心肌梗死,經全力搶救,在斷斷續續高度昏迷14天后,陳日新奇蹟般地清醒了過來,從此,陳桂蘭挑起了陳日新的全部護理工作。治療半年後,陳日新基本康復,就在大家為此高興時,由於多年超負荷工作,陳日新的糖尿病綜合徵復發。為了保守治療,醫生建議取掉陳日新一隻腳的大拇指,一年後,由於腿部血栓面積繼續擴大,為了保住性命,醫院決定採取截肢手術。截肢後,陳日新生活無法自理,是陳桂蘭細心周到地照顧著他,直到2007年12月,陳日新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是一個留下好家風的人

幾天的採訪,不管是同事、朋友、下屬,對陳日新的人格魅力,大家無不稱讚。“一心為公、不圖享受、敢於擔當、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不徇私情、原則性強……”甚至,平朔集團員工朱玉斌還講起了一件發生在1988年的事兒,“你知道嗎?陳老總還抓過小偷。”

那是1988年夏,陳日新走進廚房準備做飯,突然,透過窗戶看到對面有個人慌里慌張的,還用扳手擰自行車座,就快步下樓。此時,小偷已經把車座擰下,準備逃走。陳日新就大喊“給我站住”,追了上去,後來在熱心人幫助下,把小偷抓住了。“陳老總是一個見義勇為的人。”朱玉斌說。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和家人合影。

不過,在家人的眼裡,陳日新是一個留下好家風的人。12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來到陳日新家裡時,他的女兒和兒媳在家陪著陳桂蘭。談話間,一家人和美溫馨,陳桂蘭說得眼眶發紅時,女兒和兒媳馬上安慰她。

“老陳特別孝順,每次回大同,第一時間都是去看老母親。”陳日新在家很少說工作的事兒,和老母親聊天,下廚做點簡單的飯,後來離休了,平時就喜歡看書,“腦子好使,一般講話不用稿子。看過的書,能給我們從頭到尾講下來。”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生活照。

如今,陳桂蘭家已是四世同堂,兒子在北京工作、孫子是一名外交官,重孫子也上學了。“兒子可像他爸了,也是一回來先看我,給我買吃的。”陳桂蘭說。“孩子們都可孝順了,兒子每次一回家也是先看媽。孫子也是這樣,人在國外,每週都要給奶奶打電話。我就給老太太說,見過孝順的孩子,就沒見過這麼孝順的孩子。”一位住在隔壁的老人恰巧來串門,給山西晚報記者誇起這家人,說:陳日新孝順,陳桂蘭也孝順,孩子們看在眼裡,學在心裡。而且,從小耳聞目睹陳日新的事蹟,看著他做出來的巨大成績,孩子們都很努力,也很爭氣。

“我公公做出的成績,對我們後輩也是一種激勵。”陳日新的兒媳說。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出版了《改革開放的踐行人——記平朔開創者陳日新》,家裡每個人都看過,“我公公留下來的這種好家風,一定會代代流傳。”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2月号丨陈日新:荣登“改革先锋”称号百人榜单 他是中外合作“平朔模式”创造者

陳日新:永遠的改革先鋒

陳日新生平介紹

陳日新(1932—2007),男,漢族,1932年5月生,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吉家莊鄉佛堂寺村人。194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5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日新1944年7月在原籍參加兒童團,1948年任大同縣委警衛員,後歷任大同市總工會幹事,大同發電廠團總支組織員。1953年1月調大同礦務局,歷任工程處黨委組織幹事、土建處黨委組織員、基建局黨委組織部幹事、第二工程處黨支部書記、黨委副書記、晉華宮礦黨委副書記、礦長、黨委書記。1966年11月任大同礦務局副局長,1977年9月任大同礦務局局長。1981年9月任山西煤管局副局長、黨委委員。1982年1月任中國平朔露天煤礦籌備處主任。同年6月,任籌備處臨時黨委書記。1983年8月改任中國平朔露天煤礦總經理、黨委書記;同年10月兼任中共平朔礦區工委副書記。1985年9月兼任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擔任中外合作經營安太堡露天煤礦聯合管理委員會主席。1987年5月改任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1992年離休。2007年12月因病去世。

陳日新1988年當選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9年當選山西省第六屆政協委員、朔州市首屆政協主席。從1978年起曾當選中共山西省第四、五、六屆黨代會代表,山西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陳日新1989年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記“特等功”,同年被評為全國煤炭系統“優秀經理”,1990年被評為山西省煤炭系統“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時被中國煤炭工業企業管理協會評為全國煤炭企業優秀企業家,榮獲“金鐘獎”。

2018年12月,陳日新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清源 滑豔兵

拍攝: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寇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