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與蔡康永相處的那個下午,他一共參加了一場新書發佈會、五個面對面訪談,以及不知多少家媒體的微信群採訪。

將近8個小時的時間裡,在鏡頭和觀眾面前,他密集地產出著“金句”。

或許是因為說話水平實在高超,或許是因為充分理解和配合同行們的工作,蔡康永應對不同媒體提出的重複問題,總是能從不同角度闡述,恰如其分地說出些不重複且有趣、有料的觀點,讓大家都能滿意而歸。

高情商,會說話,蔡康永兩大人盡皆知的特徵,在這個下午得到充分驗證。

這兩個標籤伴隨他多年,從《康熙來了》走到《奇葩說》,又在《奇葩說》中被不斷強化。以前人們提及蔡康永,是那個體貼周到的娛樂節目主持人,而現在提起他的名字,多半人會說,哦,是那個智慧溫暖的辯論節目導師吧。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參加辯論節目對蔡康永的影響毋庸置疑,連他自己都承認,寫新書《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是受《奇葩說》的啟發。辯論是一場大型“開槓”,而蔡康永希望人們看完他的書後,可以“常常跟自己抬槓,常常跟世界抬槓”,因為“死命抬槓之後的明白,才是真的明白”。

槓來槓去,真理在爭論中越辯越明,這就是蔡康永喜歡的人生境界——你要明白地活著。

他說:“我覺得糊塗地活著是痛苦的。活在一團雲霧當中,就好像深陷泥沼。每個月工作賺的錢拿去供養房子,然後再把房子給小孩當成結婚嫁妝。就這樣活在一個無限循環的泥沼裡,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活,他答不出來。”

正如新書的副標題是“為你自己活一次”,蔡康永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地“為自己而活”,這便是他心目中的“高情商”了。

在傳統定義裡,人們習慣於將那些合群、永遠照顧別人情緒的人稱之為“高情商”的人,比如,蔡康永的好友林志玲。但蔡康永覺得,自我閹割到沒有情緒,根本不算是“高情商”。

“按照這個標準,一顆石頭、一棵樹的情商是最高的,因為它們沒有情緒。”因此他會勸說林志玲,讓她不要溫婉到隱藏起情緒,那樣太累了。

他試圖用自己的理解重新定義“高情商”的標準:“你要認真地重視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它當作是拖累你的包袱。”

他也不相信“與自己和解”、“接納自己”這一套在情感類書籍中常出現的話語。興高采烈地活到最後一秒,自己跟自己抬槓,這是他想要過的人生。

“一輩子跟自己過不去,你才會活得有意思。很多人都想要跟自己和解,我想問你下一秒打算閉目而去嗎?我們又不是唐僧,和解幹嘛啊?”

大家心目中那個溫和的“導師”蔡康永,在此顯露出他“頑童”的那一面。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叛逆的基因從小就有。中學時代,男生剃平頭,他偏偏留長髮;不想上課,就大搖大擺走出教室。等去了美國上大學,他男扮女裝去上課,任由同學們欣賞;第一次一個人在外過除夕,他心底冒出的真實想法是“非常自由,我終於擺脫了中國人過年的習俗”,於是後來便再也不在乎過年。

就像他小時候的個性簽名:人人以為我聽話,其實我只聽自己的話。蔡康永身上令人稱讚的“高情商”和“會說話”,從來不是委屈自己來成全別人,而恰恰是源於他常年堅持的原則——為自己而活。

而《蔡康永的情商課》其實是在講,一個人如何保持有稜有角,而且能順利地在這個社會存活下去。

以下是蔡康永口述部分,他曾幫忙解答過許多別人的人生疑惑,這次,我們和他聊了聊他自己: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我的溫暖與冷漠

小S說我是一個“又溫暖又冷漠”的人。我的冷漠來自於“跟我無關的事情少煩我”,因為我得留著精力去解決對我來講重要的事情。所以,當小S這麼形容我的時候,說明她已經是受惠者了,我對別人冷漠了,才有時間溫暖她。沒有冷漠,就成全不了溫暖。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別人對他的評價是“他對所有人都很溫暖”,我真的會很佩服這個人。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是做不到。能夠給身邊重要的兩三個人溫暖,已經是非常負責任的事情了。

我們都有人生的優先順序表,總是先處理最重要的。人的心力有限,只能夠留給很重要的幾個人。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情緒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聊情緒的時候,每一秒鐘就大概有七八百個情緒在我們心裡此起彼伏。無論是自己的情緒,還是他人的情緒,值得讓你去處理的只有幾個,剩下瑣碎而不重要的那些,就讓它來、讓它走。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情緒是不值得起反應的。

我現在的做法就是這樣。如果不是在一些必須講話和回答的公眾場合,當有人懷著提問的目的接近我,比如和我說話的開場白就是“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我就會不理他。第一,我覺得他不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第二,他的生命中應該有更重要的人去回答那個問題,而不是我來回答。

我沒有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心情,建議你們也不要有。如果你在乎那個人,就好好對待他;如果不值得好好對待,就不需要給反應。

寫書對我來說,是一種想把溫暖給到稍微更多一些人的方式,因為我實在不想回答很多相似的問題了。我出版的第一本書是關於愛情的,叫作《再錯也要談戀愛》,因為我實在不想回答關於戀愛的問題了,後來寫《LA流浪記》,也是不想再回答和留學生活有關的問題了,就想要把這些方面的問題都一次性寫完。

這次寫《蔡康永的情商課》也是,希望大家在書裡面看到,我是如何苦心積慮地把大家關於情商的問題凝結起來。

但我並不是為了想當什麼“心靈導師”才寫的這本書,裡面講的每個情緒都是我自己的經歷,我通過寫下來的方式來辨認這些情緒,然後看看自己有沒有辦法搞定它。

被當成“心靈導師”,我會覺得很丟臉,因為我並不稱職,我不是一個那麼想要去幫助所有人解決心理問題的人。如果有人硬給我“心靈導師”的稱號,那也與我無關,更不會在乎自己冷漠的一面會不會違背所謂“心靈導師”的形象。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我想做一個被聽見、被看見的人

我現在回頭看以前的願望,發現自己小時候並沒有明確地要變成一個主持人或者一個寫作者,或者一個拍電影的人。我只是模糊地感覺到,我想要成為一個被人家聽見或者看見的人。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靠近這個模糊的願望,沒有逃離過。而且這還是一個不錯的循環過程,就是當你被聽見或者看見的時候,你就會一直反省,自己有沒有資格被聽見和看見?

就像寫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很麻煩,因為要不斷問自己,“好啦,你被聽見和看見了,可是你值不值得被聽見和看見呢?”如果你寫出來的東西辜負了別人想要聽和看的期待,我就失敗了。

不過寫出來就鬆一口氣,我現在回頭去看這本書的內容,還是覺得可以幫助我解決一些問題,也能幫助大家解決一些問題。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在接受臺灣一個採訪的時候,我說寫書是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廢物,寫書是因為自卑。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處在一個自卑的狀態中,這是人能活下去的合理依據。有自卑感,才會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就去寫書,讓別人讀得到你的文字。

我遇到很多大家心目中功成名就的富豪和明星,他們可能在三句話之中就流露出自卑。比如他去印度工作,不會說“我剛剛飛到印度工作”,而是和我說“我剛剛搭了私人飛機到印度”。他得讓別人知道自己有私人飛機,他和你講這句話,是擔心你瞧不起他,是想和你說,他很了不起。

很多人其實已經很厲害了,別人都仰望著他,但他還是希望別人知道他有多厲害,這不是自卑是什麼?他有不安全感,他希望別人承認他,認知他的成就。

因為渴望被人聽見、看見,因為自卑,所以我還在寫書證明自己,還會坐在這裡接受採訪。很慶幸的一點,到目前為止,我寫的書都沒有讓我覺得丟臉,我充分信任自己寫的東西。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我從不相信“優雅地老去”

我最近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個內容,講的是一位法國女士呼籲制定法律,讓沒有疾病的人也可以安樂死。採訪的人問她,說你還跑得動、吃得下、能談戀愛,還這麼漂亮,為什麼就要想死呢?

她回答說,你又不是我,憑什麼說我活得好好的?我現在六十多歲了,和三十多歲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我懷念三十幾歲時的外表、談戀愛的能力、看書的速度,我現在活得就是很不耐煩,為什麼不讓我死呢?非要我得了重病才能安樂死嗎?

我覺得變老的威脅,每個人能夠忍受的臨界點不太一樣,比如這位女士,雖然在別人眼中她還風韻猶存,但她自己已經不滿意了。

而我的狀態就是,我會用寫書來對抗衰老所帶來的壓力。你逃不掉歲月對你的影響,那你最好能從歲月中提取出一些好處,那就是歲月能帶來很多生活經驗,沒有經歷過的人寫不出那樣的東西。

比如寫《蔡康永的情商課》這樣一本書,它讓我覺得,變老起碼還有一點意義。相信其他正在變老的人也會有他們自己的應對方法,比如他們會有小孩,就會覺得生命得到了延續。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但我從來不相信“優雅地老去”這句話。生命很狼狽,你要接受它漸漸狼狽這件事,何必讓“優雅”兩個字把自己拴住。

我現在在一大堆生活場景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變老。很嚇人,我現在熬夜會累,但我以前熬整夜不睡,第二天白天還能去主持《康熙來了》,也沒有人感覺到我沒有睡覺。然後我還可以再熬一天夜,再主持一天《康熙來了》還是沒有問題。但我現在只要睡不夠的話,整個人就會吃力很多。

這個就糟糕了,衰老一點都閃避不了。

我曾經在2010年的時候說,“等到我厭倦出現在眾人面前、厭倦了五光十色的時候,就留下一個好玩的東西可以玩——比方說寫寫東西,或者拍一部自娛娛人並且不太浪費別人錢的電影。這是支撐我活下去的一個力量。”

現在電影拍過了,幸好我還有一個長篇小說沒有寫出來,所以還起碼留了一件支撐我活下去的事情。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關於長篇小說,我想講一個在傳統世俗中被排擠、沒有存在感的少年,如何向世界證明他存在的價值。但到最後發現,你沒有辦法用世俗的標準證明你自己,你只能用自己的標準證明著你自己。

世俗的標準很乏味,永遠都是地位、財富、良好的家庭,這些主流卻單調的價值。

想寫這個長篇故事已經很多年了,光是寫開頭就不下5次,每次都是寫了大概一萬字,就被打斷去寫別的書。

但我不相信我這輩子做不了這件事。

專訪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采烈活到最後一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