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些江湖黑话文化研究

《智取威虎山》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包括金庸小说里天地会的:“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与“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这门隐语也叫切口。许多帮会大量使用,其中以东北剿匪的文学作品《林海雪原》传播的最为广泛,为大家熟知。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些江湖黑话文化研究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意义上讲,这都是一种圈内语言,任何一个特定的的群体都会使用特定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圈内语言来巩固本群体内部的向心力,将本群里的成员标榜与其他人之上,加大圈外成员进入自己圈子的难度和圈内的优越感。

既然号称博识讲堂,我们虽从微入手,但是我要讲讲他的‘高贵血统’,让我们从生活细节中了解个中文化。

在古代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外交都是用的类似的‘切口’。

《左传》中记录了一次外交事件:

有一年冬天,鲁文公去晋国朝见,当时晋国是强国,小国弱国都要和他搞好关系。鲁文公在回国的路上,郑穆公来拜托鲁文公请他代为调解郑国和晋国的关系。

那次对话如下:

郑国大夫 子家: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鲁国大夫季文子: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郑国大夫子家: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鲁国大夫季文子:彼尔维何,维棠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样的场面对于现在不曾熟读《诗经》的我们来讲,就像看黑社会对江湖切口吧。

事实上,就像上文讲过的,从语言社会功能上来讲,并无二致。

这段的切口呢,是引用的诗经《鸿雁》《四月》《载驰》之四章和《采薇》之四章。

翻译过来呢,就是郑国的大夫子家赋《鸿雁》,来诉苦,以大雁起兴,感叹在外服役之人的辛苦疲惫,最后仿佛带着哭腔说:想想我这个可怜人吧,同情一下这个鳏寡之人吧。其实就是先在鲁文公面前扮可怜,希望博得同情,由鲁国出面代郑国疏通关系。这些话呢,用诗歌咏读出来当真的文雅,虽然是自诉可怜来求人帮助,但话里话外一点也不带穷酸相,不伤自尊。

鲁国大夫季文子听出了子家的意思,就答了《四月》,"我们国君也不免与此啊",来婉拒郑国子家,意思说,你别只觉得就你们郑国可怜,其实我们鲁国也一样可怜,四月就入夏了,六月已经是暑气难捱,我的祖先啊,你们就不会可怜可怜我吗,暗示子家,我们国君刚从晋国回来,如果答应你们的要求,就得返回再跑一趟,这样的旅途奔波也未免太过分了吧。

子家并不放弃,接着赋了《载驰》的第四章:我要去求大国帮忙,可我能考谁呢,又有谁能急我所急呢?各位大夫、君子,你们不要责备我这样做不对,你们丛然有上百种好主意,也不如我亲自去跑一趟。

话讲到这个份上,鲁国国君看来也不好意思继续推诿下去了,于是季文子赋《采薇》,意思是那我就跑一趟,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

当时的外交就是靠着这样的诗赋顺利的进行下来,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样的辞令,都富于审美情调,这样的外交在诗句的言外之意里平滑的进行,全然不会伤了自己或对方的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