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房企銷售負責人的自述:燕郊,憑什麼不能賣3萬到4萬元呢!

本文節選自《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1期

便捷的公交系統、林立的高樓……燕郊街頭的景象有時讓人們忘了:燕郊只是一個鎮。

“全鎮已形成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以休閒旅遊、健康醫療、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為主的現代服務業。擁有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企業182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7家。”這是河北省三河市政府官網對其轄區燕郊鎮的介紹。

雖然政府官網的介紹中並未提及房地產業,但稍加留意便會發現,數不清的房地產廣告,隨處可見的售樓處、地產中介門店,是燕郊的鮮明特色。因其毗鄰北京,加之相對低廉的房價,燕郊成為不少“北漂”置業的地點,進而也被不少炒房者盯上。

“房地產是推動燕郊發展的重要力量。”燕郊一家本地房地產開發商的銷售負責人對記者說。

“有新聞說房價從每平方米4萬掉到1.5萬元,這是不客觀的。不同地理位置、小區環境、戶型朝向等因素,房屋質量不同導致價格有明顯區別。在房價最高時,4萬元一平方米的情況也不多,那都是質量很好的房子,現在確實有單價1.5萬元的房屋,但其質量相對較差。不能用質量不同的房子的售價做對比。”前述房企銷售負責人對記者說。

一位房企銷售負責人的自述:燕郊,憑什麼不能賣3萬到4萬元呢!


“燕郊已經5年沒有劃批住宅用地了,新房本來就少。就算是新房,目前也基本封頂或臨近封頂,我估計也就四五千套。在2016年樓市瘋漲的時候,主要也是二手房交易。這有一個好處,不存在爛尾的風險。”當地一位房地產從業者介紹說。

燕郊樓市的一個特點是,除了個別樓盤由非本地企業開發,幾乎所有樓盤都是本地企業開發,福成、興達、燕達、匯福等集團公司在當地被視為“本土四大開發商”。在樓市遇冷之時,燕郊本土開發商的日子又怎麼樣?

位列“本土四大開發商”之一的一家房企的銷售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談及燕郊本土房企的生存現狀:

“燕郊樓市過去的確存在地方保護主義。這不難理解,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需要培養一些本地企業。外來開發商可能賺了錢就走,只有本地企業才能源源不斷地繳納財稅,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

“北三縣和通州的關係,過去是‘三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現在又多了一個統一標準,成了‘四個統一’。所以燕郊的規劃不是三河市說了算,還要通州批准。燕郊已經5年沒有劃批住宅用地,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即便未來劃撥,地方保護也很難行得通了。對於我們這樣的小企業,資金實力決定我們不可能與大型房企競價,所以未來可能連地都很難拿到。

“未來,我們這種企業只能退出房地產市場。首先,對於一些企業老闆而言,這些年通過地產開發已經賺夠錢,現在收手也很滿足。其次,燕郊本地的幾家企業原本就是多元化發展,比如福成有牛肉生意,匯福是糧油集團,轉型上沒有障礙。

“一些人認為,房地產對於當地發展的貢獻,比燕郊的國家級高新區還要大。我不這麼看,發展還是要有實體經濟的帶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房地產有重要貢獻。作為一個鎮,燕郊比很多地級市還要繁華。此外,隨著房地產開發,大量人口聚集,有很多人來到本地工作,其中一些人來自北京,這種人口的集聚效應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而談及此前燕郊房價是否過高的問題,他認為,“說到之前炒房,不能說燕郊沒有,但又有多嚴重?當通州房子單價達到6萬到8萬元時,僅僅‘一河之隔’的燕郊,憑什麼不能賣3萬到4萬元呢?燕郊承接的正是在北京買不起房或者沒有資質買房的人。如果說炒房,那也是北京先把房價炒起來,然後才有燕郊跟風漲價。

“房地產行業受政策影響太大,相比之下,市場的影響就顯得小了,這次燕郊樓市遇冷就是這樣。同樣,也會產生一些市場怪象。當2016年二手房房價瘋漲時,開發商的新房因為受到政府限價,不能上漲。我們當然不願以低價賣出去,但如果辦了預售證又不賣,就是捂盤行為,要受處罰。所以開發商乾脆連預售證都不辦,建好了房子也不賣,又規避了處罰的風險。所以市場不完全放開,就會產生一些怪象。

“但我認為,目前的政策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包括讓樓市冷下來的限購政策。因為完全放開市場是有前提的,需要強大的制度,尤其是法治的保駕護航。如果一時還做不到,適當的政策手段才能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