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照片来自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

印象中的香港,豪宅维多利亚壹号和笼屋九龙城寨组就是这个城市分化的两端,人们在自己的阶层中若无其事地忙碌生活着。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笼屋。

笼屋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是外来劳工的临时住宿。

顾名思义,笼屋即一张张被被铁丝网包围的床位,大多存在于深水埗的危楼之中。住在铁笼里的人,也被称为“笼民”。

再奢华的香港霓虹,都照不到这里。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照片来自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

想了解笼屋,我们可以通过一部由黄家驹主演的电影——《笼民》,电影讲述的就是这种居住环境。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这部片子还在1993年横扫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

145分钟,各路老戏骨轮番登台,一副香港最底层市民的百态画面尽呈眼前。

虽没有高潮起伏,一口气看完,仍意犹未尽。

而张之亮之所以启用黄家驹,应该是有考虑到商业因素,毕竟黄家驹那时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不是任何一个老戏骨所能比的。虽然他的演技略显稚嫩,但好在毛仔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因为现实中黄家驹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劳工家庭,他们一家七口住在九龙一个不到三十平的小单位。

而剧中的毛仔也蜗居在香港的“笼屋”。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香港人口稠密,根据条例,一个单位内有12个床位或以上租户,并且共享厨房和厕所的,就称为床位寓所,俗称“笼屋”(或称之为男人公寓)。

而“笼屋”中的住户多为老弱的贫苦男人,他们则被称为“笼民”,这就是繁华的香港背后的一种“贫民窟”。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电影里完全真实地再现了这种场景。

所有人在一起洗漱,晾晒,生活空间频繁地交叉。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但是他们的生活大多和睦,相互之间的关系甚至亲密到每日早晨都可以问好。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九十九岁的老人陈十一平日里靠给邻居们卖杂货为生。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他在笼子里过着自己的寿辰,端着脸盆正要去洗漱的邻居,顺便也过来纷纷祝寿,随心随性,就像家人。

这里还生活着尽职恪守的包租公“肥姑”,还有他中度弱智的儿子太子森,还有市侩租客唐三,以及莽汉租客陆同,他们分别代表着普罗大众中的典型面孔且在价值观上相互冲突。

还有刘洵扮演的大陆道长,爱说些大道理,更爱乱洒鸡汤,是众多笼民中最具知识分子色彩的人。

爱说些旁人听不懂的言语,比如一位“笼民”道友祥因病去世,他叹息着说: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而旁边的唐三和众人,却只回他一个白眼。

似乎是导演借道长角色的口讲出人世哲理,却又遭人白眼的自我嘲笑。

这些市侩、善良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就聚集在宠物店一样的笼屋里,几十个人挤在一处,苦中作乐,熬过一日算一日。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爱笼屋这里的生活,因为便宜、因为自在、因为有人能守望互助。

可是在城市革新的铁蹄下,笼屋终归是要被拆除的。

由于城市开发的需求,业主要收回这间房子。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业主、开发商、政府、警察、法院、租客,几乎代表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纠结到这一件事上,各自有着需求和难处,这完全是个无法调解的矛盾。

于是,笼民们就开始了和政府漫长的谈判。

但针对这件事,导演并没有借此对社会对政府口诛笔伐,只是以冷静写实的调子描写了这样的生活而已,把这些真实镜头用黑色幽默包装,在笑声和同情里,把人们代入到影片场景之中。

而黄家驹饰演的毛仔,在影片中就是这样一个客观看待故事发展的角色,也是让观影的年轻人自我代入的最好位置。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看着毛仔,会让年轻人产生各种联想,比如:

如果我是他,如果我是一个住在笼屋的年轻人,我会怎么想?

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群中老年普通男人,我会怎么做?

毛仔是一个刚出狱的无业青年,叛逆、无知、追逐利益。

初入笼屋的他与这里格格不入。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还与这里的原住民们冲突不断。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这时候,表面上体恤民情的徐议员,暗地里却与业主勾结,看到格格不入的毛仔,就用重金收买他,骗到了笼民自愿搬出的签名。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笼民们当然不会就此妥协,开始了无力的抗争,而毛仔也慢慢被笼民们感染,从无知的出卖到一同反抗收楼,看似只是一个年轻人迷途知返的老套路,其实毛仔整体的心态转变契合了我们观影的心态。

编剧在这里想向我们传递的其实就是——

在香港这个追逐利益的城市,难得地寻找到一丝人间温情,可是这个人间温情的载体必须要被城市毁灭。

在这场物质和精神中的博弈中,我们总会想毛仔一样选择前者,可是到最后,精神价值依旧无时无刻高于物质价值。

至于如何通过画面传递呢?也许来点血腥的冲突场面更有戏剧性?

像这样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像这样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或者,像这样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任何一个这样的场面,只要导演让它出现在了电影里,都能抓到观众的眼球,各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也都能有热点噱头可以追。

但是《笼民》这部片子没有。

150分钟的电影几乎没有高潮,除了最后笼民们被迫搬出,导演并没有过多描写反抗本身。

全片没有高潮起伏没有场面刺激,就用平淡无奇的镜头记录着市井小民们有点琐碎和黑色幽默的生活。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这些镜头好像有魔力,从开始的昏昏欲睡、到新鲜有趣、到感同身受、到不甘、到不舍。

我们好像和毛仔一样,亲身经历了整件事情。

导演没有妄断整件事情对错,批判和温情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太多戾气和愤怒。

把愤怒的矛头指向笼民吗?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得过且过啊!

指向业主?业主也是合法收楼啊!

指向政府?香港想要发展,老房只能拆迁啊!

好像人人都有错,可又好像人人都没错,可每个人却都是受害者,却又不是无辜者。

这就是所谓社会问题的难处。

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这部电影没有滥当圣母婊,而是借毛仔之口喊了一声——“你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要出力的时候又依赖别人”

归根究底,这就是社会底层人士无力逃开的悲剧。

这部片把悲剧包装成幽默的家长里短,把你所不知道的现实,直愣愣地展现给你看。不去谩骂、过度渲染。

当愤怒不是你开始思考的源头,这时候你产生的同理心,对这个社会的批判才是最真实且最需要的。

克制,客观,正是这部片的伟大之处。

影片上映到现在将近30年,但本片并未因时代的发展而过时。

香港这个大城市中,底层人士的居住问题至今也根本没有完全解决,“笼民”这个群体依旧存在。

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个更高级、更光鲜的壳子罢了——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香港目前流行的太空舱居所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只有一张床,2平米,租金却要4、5000元。

甚至在内地,最近也出现了如此包装的太空舱,美其名曰,“共享睡眠”。

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以更高级、更催眠的形式蔓延着。

可是,对于底层年轻人的租房问题,我能说什么呢?

说什么,指责什么都没有用,我能做的也许和这部电影一样,只有将那些最真实的生活,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况真实地展现给大家看,是非对错心底才自有量度。

至于问题的解决,只能交给时间,我们只能期盼未来会越来越好吧。

最后,也是整部电影最让我震撼,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也许是导演对自己整篇的克制,也有了一些反思,愤怒固然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可是,当一个年轻人面对强权最悲哀的是什么呢?是反抗后的失败或者妥协?

我想,应该是隐忍与克制后的麻木吧。

当不愿意搬出来的笼民们赖在笼子里不走,警察不得不拿着电锯隔断笼子,连人一起抗出来。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反抗、叫嚣都有,但也都没用,因为他们才是不合法的一方。

血气方刚的毛仔,不再挣扎,也不想离开笼子,但无力反抗。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当电锯锯开他的笼子

铁与锈的火花四散跳耀

照亮了他渐渐开始麻木的脸

这是香港的故事

对于每一个在这里生存的人来说

香港是一座盛世樊笼

同样的故事

也在那些学习香港的城市发生着

比如上海

比如北京

比如深圳

......

蜗居香港: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撕不破这座盛世樊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