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创业教父与100多位中国创业者对话后,发现他们存在四大思维误区

硅谷创业教父与100多位中国创业者对话后,发现他们存在四大思维误区

成立6年估值近600亿美元的滴滴出行在2018年一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然而就在其准备上市期间,4个月内发生两起重大安全事故,对公司造成重创,也给创始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滴滴出行只是集聚成功和风险的中国创业企业的一个缩影。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截至2018年8月的数据,全球260家独角兽企业中有76家中国企业,占比约29%。中国已经超越欧洲,成为继美国之后拥有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并且与美国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

广阔而活跃的中国市场虽给予创业者无限机遇,但整体来看,中国的创新创业系统仍刚刚起步,政策、资本、科研、行业各方支持配合程度比较低,与创业相关的服务和培训尤为欠缺。

我们常常会从行业、市场和产品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创业者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偶尔在一些负面事件突发时反思创业者的行为。但我们几乎没有更进一步,真正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工作和生活行为,没有认真感受他们面临的压力,了解他们的需求。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的创业者,你会发现,聪明、有决心并且极度努力工作是他们令人敬佩的特质。他们对市场非常敏感,善于观察一波又一波的商业浪潮并迅速投入其中寻找机会。与此同时,他们还是心态开放的学习者,愿意投入资金、精力和时间来阅读、上课和出国考察。

硅谷创业教父与100多位中国创业者对话后,发现他们存在四大思维误区

来自深圳、33岁的董学振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在成功创办印刷厂和在线印刷平台之后,他转投消费品,开始做智能恒温酒柜项目17°生活。

从2017年开始,董学振已经无数次地跟朋友和投资人讲述过他关于智能恒温酒柜的商业设想。但在今年8月底他参加了一个由营创学院和创始人空间(Founders Space)联合举办的为期3天的硅谷创业导师霍夫曼独角兽创业营,彻底改变了他讲故事的思路和方法。短短3天时间内,经过多轮的打磨,董学振对他的商业计划进行了3次大调整,是创业营中改变最多的人。当他带着新的方案回归日常工作,第一次跟朋友沟通就收获了一个合作伙伴,对方投资60万元购买了300个智能恒温酒柜的共享分红。

董学振对这一次训练营的收获非常满意,他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通过在短时间内高频度地沟通商业计划,让他获得全新的视角,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误区。

这一训练营是由硅谷创业船长、Founders Space创始人斯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和清华大学博导、营创学院院长郑毓煌联合打造。他们自己的身份既是创业者,又是创业导师,因此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有着深入的观察,对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有着相似的体会。《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在他们最近的训练营结束后对霍夫曼和郑毓煌进行了专访,一起探讨了中国创业者的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思维误区和他们真正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创业者存在四大思维误区

最近3年,霍夫曼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中国度过,与超过100位中国创业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发现就创业而言,中国的创业者主要表现出以下四方面的思维误区。这些误区有些是全球创业者的通病,也有根植于中国式思维的特色产物。

技术迷思

虽然中国的创业者们理解技术创新只是创新的很小一部分,一项发明变成商品也需要经历众多考验,但依旧有很多创业者将技术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壁垒。事实上,人们很容易就会相信技术能带来独特的市场优势,却不知你可能会因为掌握了一项专利技术去主动搜寻适合这项技术的市场机会,而陷入“技术迷思”限制发展。

郑毓煌认为,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应该是来自商业上的需求,而不是相反。重大的突破往往来自关注市场机会而不被任何特定的技术所束缚的创业者。以史蒂夫·乔布斯为例,他依靠施乐公司的发明创造了个人消费型计算机Mac。

产品陷阱

成功的初创企业早期往往会专注于把某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打造最小可行的产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精益创业”方法早已不是秘籍(详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2013年5月刊《精益创业改变一切》)。但创业者们又进入了另一个陷阱,过于热爱他们的产品,笃定产品能够创造商业价值。要知道所有的商业设想都有时效性,想为用户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所面临的痛苦和烦恼比看起来要多得多。

好消息是痛苦和烦恼越多,创新的空间就越大。创业者需要用设计思维来一点点重塑价值缔造过程和商业模式。打造智能恒温酒柜的创业者董学振此前就陷入了产品陷阱,他热衷于强调恒温的酒柜为用户带来的品质保障和提升,却忽略了恒温酒柜的屏幕能带来广告模式的商业可能性。

得体禁锢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群体性文化,中国创业者们擅长组织团队、统一目标、快速行动,但在处理冲突、坦诚和信任问题时会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创业公司的失败是由于创始团队的冲突矛盾。顾及脸面和得体,让人们不愿意公开表达不同意见。但这反而会增加沟通成本,甚至可能积累团队成员之间对彼此的误解,最终导致冲突不断。

这种行为模式,令创业者面对投资人的时候也有众多顾虑。在8月底举办的霍夫曼独角兽创业营上,另一位创业者就为要不要在路演的时候提及自己是夫妇合伙创业而困扰,她一方面担心公开信息会令投资方认为是“夫妻店”,另一方面也担心隐瞒带来的信任问题。霍夫曼认为,因为担心风险而隐瞒或者忽略问题实不可取,坦诚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而信任是任何商业成功的基石。

热衷于追求答案

中国式应试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就是回答问题,出色的学生会为一个问题找到多个解决方法和答案,然后选择最优的那个进行回答。中国的创业氛围也类似,领导创业公司的灵魂人物——创始人往往是拥有最优答案的那个人,带领大家按照他的答案来解决商业问题。这的确能将创始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也会造成企业过于依赖创始人的局面,尤其在企业快速壮大之后可能会面临组织的僵化。

霍夫曼提倡,真正有活力的创业团队应该激发每一个成员的潜力。要实现这一点,创业者需要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

,多向团队成员提问,比如“你觉得现在的工作优先级应该是什么?”“要想达成这个目标,你认为我们需要做什么?”“这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没有尝试过这样做?”“你为什么觉得那样做更好?”等等。让团队成员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种提问式管理是要让员工拥有工作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在知识密集和需要创新的工作环境中,这种拥有自管理能力的团队更加敏捷、主动性更强、效率也更高。

创业者需要隐性支持

创业维艰,政策的优惠、资本的青睐和用户流量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支持。除了这些显性要素外,随着创业者的成长和市场机遇的增长,心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层面等隐性要素的重要性也在日渐凸显。

价值观的发现与确信

一般来说,我们决定创业都是出于希望能够为社会解决问题增添价值的目的。然而这一目的不足以打造企业的价值观,还必须经过时间和金钱的考验,因为如何处理融资和预算决定了一家企业未来的业务导向。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过多的金钱可能是一味毒药。当创业者提出想要融很多钱的时候,实际上应该是大声说出已经找到了商业模式、要做大规模的时候。即便如此,金钱的激励和资本的注入可能也会改变其初衷和动力。初创企业在各个方面的问题,也都是在疯狂的扩张与争夺市场中体现出来的。

如何保证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确信企业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扩大规模的时候,更需要坚守标准。与其设定宏大的愿景和目标,不如反向思考,设定一些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在选择要做什么的同时,也要明确不做什么。拒绝的东西越多,反而能够让前进方向更加明晰。

密集地思辨与讨论

截止时间是第一生产力,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心理学的支撑。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涂艳萍和迪利普·索曼(Dilip Soman)关于“时间的分类及其对任务启动的影响”的研究指出,如果人们把截止时间设置在下周二,很多人在下周一之前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个截止时间。如果你花太多时间思考一件事,也许你永远也无法完成这件事。

对于创业者来说,潮流和时机至关重要。因此短期的、密集的、高强度的训练对于创新商业模式的打磨非常有效。其实很多黑客马拉松大赛利用的就是这种原理,在几乎没有任何预算,而充满了竞争对手的扭曲现实世界中,激发人的创造力。霍夫曼把他全程授课和辅导的独角兽创业营称之为“创新冲刺”的状态。

很自然,这种状态是无法持续的。但是如果能有效地加以利用,这些短暂的创新爆发结合严格的截止时间就能产生极佳效果,团队在冲刺、创造,再到恢复常态的历程中也能锻炼韧性。关键是如何结构化地设置各种截止时间,如何拆分不同的冲刺阶段并且明确定义目标。

情感支持

在社会中,人们保持快乐、高效和心理健康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是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创业是一件感情消耗极大的事,需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何缓解压力也是创业者的必修课。如果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人们会倾向于保守,不愿意承担风险,而这正是想要获取成功的初创企业需要极力规避的。

创业者虽然能够通过阅读、听播客、看视频获得很多新的知识,但是面对面的交流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很大一部分压力。这也是很多人参与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器项目,进驻共享空间时内心真正想要获得的东西。

情感支持的另一方面则来自能够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与内在的自己交流。霍夫曼的经验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被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而要换个角度重新构建和思考问题,尽可能地减少问题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客观地做出决定后就继续前进。

创业者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花费的精力应当与处理公司业务一样多,这也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那么他就更可能适应变化莫测的商业环境,心无旁骛,抓住真正的机会。

工作生活平衡

创业需要广泛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创造力,才有可能把握商业浪潮的时机。中国创业者的勤奋和工作时长的记录已在不断刷新,互联网公司兴起的“996”工作模式已经很普遍,很多初创企业深更半夜还在开会和工作。在霍夫曼看来,这种仅仅关注到工作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严重的身心障碍,极有可能导致健康问题,而且对企业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创业是一场马拉松,过早的消耗殆尽会造成更多问题。

工作狂的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创业者更是重灾区。中国的创业者有决心有毅力,他们相信如果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努力工作,就会成功。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如此,但如果太过极端的话,反而会伤害到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因为这使得他们缺少了将各种零碎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判断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能力。

只有开放头脑、体验生活,才有机会看清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如果把其他的事物都排除在头脑之外,那么你不但会错过正在到来的商业浪潮,还会错失生活本身。

创业本就是一段冒险的旅程,创业者应当不盲目乐观,也不备感压力。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创业的意义才更大。但需要认识到的是,90%的初创企业会失败,要想突出重围必须有新的或者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如此丰富和多样的情况下,更好一点、更特别一点还不足够,要有绝对竞争优势才有机会取胜。而要打磨出这样的创意,创业者需要找准市场和竞争者,用新的思维模式来引导,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商业模式,并在市场上不断进行测试。这正是创业者们日常工作中最应该着力的部分,也是创业教育中最应该关注的部分。

齐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撰稿。

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8年10月刊。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硅谷创业教父与100多位中国创业者对话后,发现他们存在四大思维误区

《哈佛商业评论·创业》

编辑|周强[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