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探索“土改”收穫宜城經驗: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

楚天快報記者祝兆林

2015年,宜城市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湖北省唯一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城市。2016年9月,宜城又新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土地徵收兩項改革內容。

四年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之路,宜城大膽創新,積極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榮獲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稱號,受到國務院通報嘉獎。去年又獲得湖北省首屆“改革獎”。

昨日,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宜城市政府分享了關於“土改”的三點“宜城經驗”。

五項基礎工作算好土地三本賬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如何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盤活,宜城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五項基礎工作為切入點,重點算好三本賬:耕地保護賬、農民增收賬、村集體收入賬。

據介紹,宜城加快了“多規合一”編制。今年,宜城完成全市50%的村莊建設規劃編制。

同時,宜城將宅基地分配、有償使用、自願有償退出等事項,納入理事會工作範疇,“怎麼改、怎麼幹,農民說了算”。

三權分置讓“不動產”變成“活資產”

農村宅基地是農民“戶有所居”的基本,制度改革與農民切身利益休慼相關,其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農民利益最大化。

宜城共有10.66萬戶11.24萬宗宅基地,其中一戶一宅佔86.96%、一戶多宅佔8.16%、有戶無宅佔4.87%;超佔面積8.63萬戶,佔81%;私下交易2.14萬戶,佔20%。按照“尊重歷史、遵循民意”的原則,制定《宜城市農村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處理辦法》,妥善解決5500多個歷史遺留問題。

全域推行超面積宅基地階梯式有償使用,實行“多超多收、少超少收”。目前宅基地超面積有償使用實現全覆蓋。

針對農民宅基地退出意願不強,採取“用時間換空間、梯次騰退”的辦法。三年來,農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1160戶3114畝。

三項試點釋放一批土地改革紅利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把保障農民權益作為首要責任。

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將近4年時間,宜城已形成了一批可推廣的制度辦法,實踐了一批可複製的成功案例。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執行新的宅基地面積標準後,戶均農民建房佔地面積減少30%以上。正在建設的流水落花潭、雷河七里等6個農民聚居區,可以集中入住6200戶3萬人。

盤活了閒置資產,如宜城市農房抵押貸款312戶1.46億元,助力農民擴大生產、發家致富。增加了集體收益,目前已有8宗42.97畝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總成交價573.46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