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那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几年前看卡德小说原著的时候,就曾经幻想过拍成好莱坞电影会是什么样子,那时觉得似乎并不难拍,小说虽然背景宏大,但是场面简单、人物不多、情节貌似也不复杂......心目中可以饰演安德的孩子是爱德华·福隆(《终结者2》)和海利·乔·奥斯蒙(《人工智能》、《第六感》)的综合体,要前者酷酷的小大人模样,也要后者楚楚可怜的小男孩形象,以及那双清澈的眼睛,可能后者还要更重要,因为对《人工智能》里那个被冰封在世界和时间尽头的孤独孩子的印象太深,而安德,也不过就是另一个孤独的孩子,尽管他顶着人类英雄和异族屠杀者这样的名头。现在我喜爱的科幻小说终于搬上了大银幕,当年我所青睐的两个小演员早已长大成残,安德换成了阿沙·巴特菲尔德。

《安德的游戏》:那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安德的游戏》:那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阿沙16岁了,安德只有6岁。但这并不是我最大的怨念,——制片方基本不可能真的找到一个6岁的小演员来担纲一部科幻大片,——我只是觉得阿沙太高了。电影中安德俯视着矮小的马利德·邦佐的场景引发了电影院里第一次集体笑声,但在小说里,火蜥蜴战队的队长邦佐是一个瘦高个儿,有漂亮的眼睛,举止文雅,而安德,只是一个“小个子”,通常他都处在一种被逼迫的、压抑、隐忍的地位,而不是强势地去俯视。

安德系列在写作之初,无重力战斗室还是一个极具科幻色彩的概念,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科幻色彩已经大为减弱。当卡德把《安德的游戏》写成长篇,特别是随着《死者代言人》、《屠异》、《精神之子》、《霸主的影子》等后续渐成系列以后,这套小说已经成功从硬科幻转变成了关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种族学的思辨型科幻系列。

《安德的游戏》:那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但是,对我来说,当初最萌《安德的游戏》的地方,还不是那些哲学问题,而是一个被压迫的少年英雄的悲催成长史。关于承担重任的少年英雄,近年最成功的当属哈利· 波特,可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说,安德更打动我,(哈利·波特系列让我喜欢的更多是情节本身)。那天看了电影之后重看小说,我才发现,其实卡德的小说不好拍,尽管场面简单、人物不多、情节貌似也不复杂......但是,心理复杂啊,特别是安德的心理复杂啊!作为一个被迫承担了人类命运的少年英雄,安德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但同时作为一个出生就被赋予责任的6岁孩子,安德又是脆弱和无力的,这两种特质构成的矛盾恰恰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看点之一。

要是让我来总结的话,安德的特质,核心就是孤独,作为“老三”,他不被父母所爱,一到战斗学校就被教官刻意孤立,小哈利还有赫敏和罗恩这样的小伙伴分担压力呢,安德可没有,他的身边有战友,但是没有朋友,学习的过程更是被教官们打压再打压,为了塑造一个站在顶峰的孤独指挥官,——这一段飞龙战队的对战训练过程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可惜在电影里却被缩减成了一场比赛,这点令我很失望,——最后人类英雄成了种族屠杀的凶手,从此他把自己流放到宇宙的尽头,再也没有回过地球。

《安德的游戏》:那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地球被彼得占据了。小说里瓦伦蒂和彼得的角色很重要,他们基本上代表了安德善与恶的两面性,但在电影中被严重弱化,瓦伦蒂好像一个知心姐姐,而彼得的邪恶基本没有展现。其实安德心理的第二个特质正是挣扎,他的挣扎正是来源于彼得,要成为舰队领袖所需要的残暴与他人性中的善良,构成了安德最主要的心理冲突和痛苦根源。

孤独与挣扎,这些内容在电影中其实都有所体现,很多人也说阿沙的演技精湛,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还不够孤独,还不够挣扎,还不够压抑,还不是我心目中的安德。

有一个角色我不喜欢,戴普,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色,但小说中友善温柔、像妈妈一样迎接孩子们的戴普,不该是那种最俗套的大喊大叫的教官形象,有时候好莱坞这些烂俗的桥段实在让人很无语。——这大概也是一个原著粉的固执吧,怎么拍都不会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