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植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擔當”

“美國植物學界正在開展一項工作量巨大的工程——把植物樣本數據化,中國目前也在做這項工作,希望兩國能夠達成很好的合作。”7月25日,在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植物學家道格拉斯·索爾蒂斯作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生命之樹重建和生物多樣性分佈研究》的主旨報告,他認為,對植物大數據進行蒐集與整合,能充分了解植物信息,並準確預測植物未來,進而為保護植物多樣性提供科學依據。

這是道格拉斯·索爾蒂斯第四次參加國際植物學大會,他曾參加了1987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4屆國際植物學大會、1999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第16屆國際植物學大會、2005年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辦的第17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本屆大會是我參加過的規模最大、組織最好的。”與大多數參會代表一樣,道格拉斯·索爾蒂斯用了“非常好”來評價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植物學大會。

專題研討會議題212個,1447個口頭報告,49個衛星會議,內容涵蓋六大主題——生物多樣性、資源和保護;分類學、系統發育和進化;生態學、環境和全球變化;發育和生理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植物與社會……年輕的創新之都深圳為有著117年曆史的國際植物學大會賦予了豐富內涵,並吸引了來自109個國家和地區的6953名植物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註冊參會。

除了展示國際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加強全球範圍內植物科學交流與合作,本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還推進了一系列植物科學發展的制度建設——形成新版植物科學領域的命名法,永久設立“深圳國際植物科學獎”,並將以大會決議形式發佈《植物科學深圳宣言》,體現中國對綠色發展模式、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永續發展的倡議。

“今天人類生活的時代,全球生物多樣性降低,資源和環境面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我們與植物建立牢不可破的紐帶關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命名法委員會主席桑德拉·奈普在本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的見解發人深省。目前,中國生物多樣性下降速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近年來在植物多樣性保護與植物學科研方面已有長足進步。“申辦國際植物學大會,一方面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一個極好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也邀請全球科學家來看看中國,看看中國改革開放後的變化,看看中國植物學界取得的進步。”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說。

在本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主會場深圳會展中心,正在舉辦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展圖文並茂地展現出中國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做的努力。據初步統計,中國目前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4.8%,其中國家級保護區446個,廣東鼎湖山等33個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的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就地保護了65%以上的物種,同時建近200個植物園和樹木園。

中國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多個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同時發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提出了未來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目標、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就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來說,在遷地保護方面,我國190多個植物園現有本土植物288科、2911屬、約20000種,分別佔我國本土高等植物科的91%、屬的86%、物種數的60%。有些植物已野外絕滅,在植物園得以栽培保存,這是很大的成就。”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副秘書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黃宏文說。

同時,中國積極加入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重要國際公約,如《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等,同時還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的成員國。

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正在登上國際植物學大會舞臺,展示中國植物學科研領域的快速發展。據統計,本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全會報告、公眾報告和主旨報告特邀的共51位報告人中,有中國學者16名,佔整個比例的31.3%。中國植物分子遺傳專家李家洋在全會報告中作“水稻株型設計的分子基礎”主題報告,依據他們科研最新進展展開研討。長期以來,李家洋研究團隊與合作者通過開發分子育種體系培養優良品種。結果表明這一體系確實能夠加快水稻育種的進程,並培育出具有多種優勢的新型“超級稻”。

濃厚的“中國特色”、夠份量的“中國擔當”,給本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帶來了不一樣的精彩。更多更深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為人類與植物生境帶來盎然綠意與勃勃生機。

展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担当”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植物學家道格拉斯·索爾蒂斯正在接受大會記者採訪。本報記者 喻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