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謝稚柳《仰高圖》 1945年

尺寸:21×123cm(詩塘);232×105cm(本幅)

鈐印款識:

詩塘(陳佩秋題)

高山仰止。謝稚柳《仰高圖》氣勢磅礴,結體嚴謹,用筆已臻上乘,是其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丙戌(2006年)歲大暑,健碧識於春城。

鈐印:健碧私印、南陽陳氏、長年

本幅

仰高圖。文謨吾兄教之。乙酉初夏,弟謝稚柳。

鈐印:燕白衣、小謝、稚柳

著錄:《畫海藏珍》第70頁,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1945年初夏,抗戰勝利前夕。在重慶蒼坪街的寓所內,謝稚柳從箱底翻出了自己珍藏的乾隆九裕齋名紙,將其鋪展於畫案上,沉思良久方落下一筆。一幅山水鉅製,就這樣在他手底慢慢呈現。或許已經預料到自己不會再在重慶停留,想要給老友留下些什麼,謝稚柳的這幅畫畫得格外用心,尺幅巨大,卻筆筆一絲不苟,極見精微。這幅畫完成後,謝稚柳將其贈送給了羅文謨。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羅文謨

羅文謨(1902-1951年),字靜盦,號雙清館主,四川榮縣人。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和美術活動家。工書畫、篆刻、詩詞。尤以梅竹為精。

今天,羅文謨已是一個被遺忘的名字,但在民國時的四川,他卻是文藝界翹楚。不但自己畫藝超群,和諸多名家也過從甚密。甚至可以說,民國尤其抗戰時期的四川畫界,全靠他主持維繫。

現在我們已經無從知曉羅文謨在收到這幅畫時的心情,但想來羅文謨對這幅畫是極為珍視的。

送出這張畫不久,謝稚柳前往西安辦展,後遊華山,再經西安、寶雞至成都,遊峨眉,至秋冬季迴歸滬上。這期間,未見他和羅文謨有任何交集的記錄,或者這張畫便是他的人生與羅文謨相交的最後一點。

迴歸滬上的謝稚柳,於解放後歷任上海文聯秘書長,上海文管會副主席,上海博物館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投身於文博鑑定工作,雖然“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不小衝擊,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但總體來說,謝稚柳還是保留了藝術創作的相對自由,最終成就為一代大師。

與他相比,羅文謨的人生則讓人扼腕,一代名家,其人生的最後時刻,落於灰暗與荒誕之中。

羅文謨——曾經的四川美術界的引領者

如果不是在謝稚柳的這張畫上,看到羅文謨,我也不會想起他。

羅文謨是四川榮縣人,生於1902年,較謝稚柳年長八歲。他192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師從劉海粟。於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畢業即返四川,在多所學校任教,併兼任當時《四川日報》、《白日新聞》、《現代日報》主筆或總編。仕途上,羅文謨走得不算很高,但他在當時四川文化界卻是相當重要的人物。抗戰前,羅文謨便被推選為藝術社團“蓉社”的社長。抗戰爆發,一批自外省返川的川籍書畫家加入,陣容擴大,遂改名為“蜀藝社”, 羅文謨再度被推選為社長。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張大千題寫的“蓉社”社名

張大千返川后,應羅文謨之邀,加入了“蜀藝社”;接著徐悲鴻、謝稚柳、黃君璧、馬萬里等名家也應邀參加了“蜀藝社”活動,後來入川避難的美術界人士逐步增加,“蜀藝社”的影響日漸擴大。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前排:從左至右 謝稚柳、張大千、陳巨來

但在此時,地方政府對此卻不太重視,加之四川美術界部分人士又有門戶之見,外來書畫家想依靠賣作品維持生計更是困難重重。

羅文謨便牽頭同上海美專同學張采芹,翰墨知交林君墨等人磋商,共同聯合“成都美術社”發起籌建一個全省性的美術界專業社團“四川美術協會”,以統籌兼顧。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四川美術協會故址

1941年4月四川美協成立後,又有200多省內外的專業和業餘美術工作者、愛好者入會。羅文謨憑他在政界的影響和私交,邀請了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掛名任協會會長,並多方遊說,讓他們給予支持,在成都祠堂街少城公園一側尋得一棟房屋作為四川美術協會會址,用於舉辦展覽、開展活動。

在羅文謨和美協其他常務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從此美展和美術活動日趨頻繁,先後在美協舉辦過展覽的名家有包括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關山月、謝稚柳、呂鳳子、董壽平、吳作人、黃君璧、馬萬里等數十人。

可以說,此時在四川的外省籍書畫家,全賴羅文謨的照拂,方能繼續從事藝術,維持生活。這或許也是謝稚柳和他相交的原因。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抗戰勝利。

1949年歲末,成都解放前夕,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這期間他也掩護、營救過不少中共地下黨員和愛國人士,直接資助過中共地下組織。成都的和平解放,羅文謨功不可沒。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1949年12月30日,解放軍在成都市舉行入城式

解放後,羅文謨作為有名望、有成就並對成都和平解放有重要貢獻的共產黨的依靠力量,被按起義人員政策對待,在成都安定下來。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成都解放後,政府大門前掛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標牌

羅文謨可圈可點的藝術成就

1950年歲末,“鎮反”運動開始,羅文謨故鄉榮縣來人,讓他回家鄉一趟。本以為是交代一些歷史問題,哪知一回鄉,竟是訣別。甫一回榮縣,羅文謨便被監禁收押,幾天後執行了槍決。羅文謨死後,徐悲鴻、張大千等皆悲愴萬分。此後羅文謨就逐漸為人淡忘。直到35年後,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由健在的中共老幹部、曾經得到過他幫助的老地下黨人們作證,羅文謨才得以正名,於1985年平反。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位於榮縣,於2016年建成開館的羅文謨藝術館

今天,已經看不到羅文謨多少遺墨,但抗戰時成都市區的很多店鋪,都請羅文謨題寫店名,其書法隨處可見。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羅文謨遺墨

四川著名書畫家馮灌父曾在參觀羅文饃的書畫展後,評價其書法:

“文謨道兄書法之精湛,大名遠揚而享有崇高聲譽,素為同道和愛好者敬仰。今觀大作,的確令人歎服。

篆書用筆圓渾豪放,筆勢開張,意態跌宕,結構左右略有參差,大有石鼓文、散氏盤筆法的深厚功厎;

隸書蠶頭燕尾,筆勢舒展,波磔雄強,氣象外耀,佈列勻稱,平中見奇,在平正安穩、對稱統一之中,又寓有變化,筆畫活潑,結構自然,深得漢隸精妙;

真書筆力遒勁,結體嚴謹,剛柔俱備,氣勢磅礴,深得魏碑精髓;行草書為兄臺擅長,有千錘百煉之基本功。縱觀四大書體,蹊徑獨闢,充分表現出氣勢恢宏、渾厚雅緻、自成一家的藝術風格。”

在繪畫上,羅文謨擅長花鳥、山水,尤精梅竹。用筆洗練流暢,形神兼俱。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羅文謨贈謝無量《寒梅圖》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羅文謨《寒梅圖》

從技法而言,羅文謨得劉海粟真傳,基礎紮實,後又在實踐中探索創新,一方面師法造化,由寫生而寫意,融工緻細密於瀟灑俊逸之中;另一方面,他繼承古代繪畫的優良傳統,對宋、明兩代名家的技法潛心揣摩,得其精妙,運用自如。

《仰高圖》展示了謝稚柳的繪畫之變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晚年正在作畫的謝稚柳

謝稚柳1938年入川,其時他在諸多畫家中,尚是小輩,羅文謨對他的幫助與禮遇,相信是讓謝稚柳心中感念萬分的。

這幅畫名為《仰高圖》,看似畫景,實為表達謝稚柳內心中對羅文謨的感激與崇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寓意再明顯不過。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仰高圖》落款局部

除了情感的傳遞外,這張畫在謝稚柳整個藝術生命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地說,這幅畫是謝稚柳這一時期山水畫中最典型的代表。

或許因為羅文謨此後的人生遭逢不幸,這張畫至少在本世紀前,鮮有展露的機會。但這並不能掩藏這張畫的輝煌。

謝稚柳的山水畫,經歷了兩個階段,他早年的畫作,散發著一種幽思情味,晚年對五代南唐畫家徐熙落墨法的迷戀,使得他畫風有了轉變,呈現出另一番面貌。

謝稚柳初師陳洪綬,後來宗法宋元。從北宋王詵入手,而得巨然之堂奧,拙樸渾成,形成了他嚴峻清麗的畫風。

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的對撞,讓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變化。一為全盤西化,一為尋根復興,兩者實際又是相融合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宋畫的重要性得到彰顯,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學古而不泥古,是這一時期優秀藝術家的共性,謝稚柳雖然師法宋元,但他的作品同樣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仰高圖》局部

這幅畫,前、中、後景層次分明,又一體連貫,主山聳峙於畫面中央,呈雙峰插雲之勢,山巒中瀑布湧落如練,由中景伸向前景水際的山脊,營造出了高遠深邃的空間感覺,又氣魄雄渾。在傳統山水畫隱逸的思緒之外,還有蓬勃欲出的姿態。

從表現方式而言,這張畫吸收了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風格。從技法而言,則根植於董源、巨然開創的江南畫派。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仰高圖》中一派江南水鄉之輕柔景象,旁還有“九裕齋”硃砂記

無論是山體輪廓層層平行的垂直節理表現,還是長線披麻皴與遍佈山體的焦墨點苔,都與巨然《秋山問道圖》十分類似。

但與前人相比,謝稚柳的筆墨更顯蒼勁,對山石的渲染是在巖面內側施以較重的墨色,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顯現出濃厚的古雅氣韻。由於通幅體量巨大,謝稚柳僅用墨、赭二格出之,皴染以渲淡為主,避免敷色深重導致繁亂,是王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最上”的體現。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仰高圖》局部,其中可見山勢縱橫,古雅蒼茫

在這張畫中,實際體現的是宋元以來,江南畫派之秀潤與北方畫派之雄強的融匯,這種融合,正是這張畫時代性的最好體現,同時也展現出謝稚柳廣納先賢、兼收幷蓄的藝術高度。

對謝稚柳的繪畫進行縱向對比,更能展現出這張畫的不凡。四十年代是謝稚柳山水畫創作的最高峰,山水精品,多出自這一時期。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秋山紅樹圖立軸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秋山紅樹》圖繪於1946年,謝稚柳在此圖中繪製了水墨川嶂,主體二峰峭拔,遠處群山溫婉。二主峰之間飛瀑流泉,梵宇琳宮掩立;二峰之前煙嵐浮動,蒼翠襲人,側立的紅木野趣橫生,奪人眼球;樹下石端,高士仰望群山,意氣超然。

這一時期,謝稚柳山水筆法細謹,由於對傳統山水的精深鑽研,一出手便是大家風範,筆墨森嚴整肅而不失靈逸瀟灑,圖中既有李成、范寬雄渾壯美的北派風骨,也有董源“遠視之幾不類物象,近視之景物燦然”的江南韻致,筆法端嚴,氣象萬千。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春江曉泛 立軸

《春江泛曉》雖未署年款,但一望便知其為謝稚柳四十年代後期所作。整幅全以水墨寫成,鋪排充實,皴擦縝密,融北宋王詵俊巧清峭,與董源、巨然平淡天真於一爐。畫中情景優美靜穆,丘壑在平實中不乏險峻,雅韻中有風骨,平淡天然,加之瀟脫出塵的筆勢,華滋清潤之氣撲面而起。1990年謝稚柳過香港重見此畫,特加題詩堂以記,感慨傾注筆端。

縱向對比來看,此幅《仰高圖》的源流、地位、價值便更加清晰,確為謝稚柳這一時期山水的集大成者。此後陳佩秋先生也為此圖題字,曰:謝稚柳《仰高圖》氣勢磅礴,結體嚴謹,用筆已臻上乘,是其四十年代最精之作。

藝術大家謝稚柳四十年代最精之作《仰高圖》背後的軼事

謝稚柳與陳佩秋

畫作精彩之外,其中的故事、背景都讓人讚歎。其中不僅可見謝稚柳高超的畫藝,還有他與羅文謨的交集,兩人真摯的情感。推而廣之,那一時期中國美術界在戰亂時依舊堅持創作的情形,似乎也在眼前。

老一輩藝術家在困苦之時藝術與情感的凝聚,早已超脫了單純的藝術,或許這才是這幅《仰高圖》最讓人動容之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