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前兩天,帶潼潼去定期複查牙齒。在診室門外的休息區等待的時候,遇到一個媽媽帶著大概兩歲多的娃也在等著。本來就是一場簡單的相遇,點頭微笑相安無事各自等待就行了,沒料到,接下來這個媽媽說的話讓我有點當場石化……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如此“直白”的母親。

沒想到,將事情的原委發到微博上之後,大家留言裡訴說自己的經歷,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

原來,會這樣教育孩子的人,還真的不算少。

評論區裡的各種事例,簡直可以開個帖子,就叫做:“有哪些父母的教育方式驚嚇到你?

1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其實,我是可以理解在牙醫診所的那個媽媽的心情的。畢竟帶小朋友看牙,他們有可能會抗拒,如何安撫好孩子的情緒,也是每一位帶孩子去看牙的父母很在意的事情。

也許,這位媽媽是想通過“別人都沒有隻有你有”這樣的“特權意識”,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她希望藉由這份特別,來讓孩子感覺愉悅,從而消除看牙的緊張感。

初衷也許並沒有什麼錯,但說實話,當著旁人面這樣說的做法,卻的確讓我無法認同。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似乎,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擰巴。

我們在某些情況會強迫孩子和別人分享,不管孩子的內心是否介意,就胡亂替孩子做主,將孩子心愛的玩具、繪本贈與他人;但又在某些時刻,為了討孩子歡心,而故意強調一人獨享的特權。

彷彿“分享”並不是什麼孩子應該具有的品質,而只是特定情況下的一個工具。比如在朋友、熟人面前,礙於面子,就強迫孩子分享;而另一個時刻,為了讓孩子“開心”,就將分享拋棄在旁。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在回家的路上,我也在思考,如果是我要去安撫一個對看牙有些緊張的小孩,會用什麼辦法?

我想,即便我再希望能好好安撫孩子,也依然會堅持自己的底線,在顧及自己孩子情緒的時候,也同樣考慮他人和他人孩子的情緒。

因為我知道,當我希望自家孩子被善待、被重視的時候,首先應該先學會善待、尊重別人

另一方面,在我看來,引導孩子的情緒,並不是為了不讓孩子有情緒,而是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直面自己的恐懼,也需要給孩子一個表達情緒的出口。

我們養育孩子的責任,不在於保證他們時刻都高興,而在於培養他們獨自應對真實世界的能力

刻意地取悅與討好孩子,一切都以“為了讓孩子開心”為目的,就相當於把孩子置於世界的中心,讓他們產生

“世界皆圍我而轉”的錯覺,長此以往,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自我中心。

當他們再一次站在情緒風暴中時,也許會因為無力處理而被情緒吞沒

我想,這是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吧。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2

不過說實話,看完評論區中被大家吐槽的事案,我才發現自己遇到的事情根本不算“過分”。

比如評論裡有位媽媽說起了自己帶著孩子逛公園,孩子脫了鞋,旁邊一位小朋友也想跟著脫鞋,卻遭到了小朋友媽媽阻攔的奇葩經歷: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再比如,孩子在幼兒園一腳邁兩層臺階往上走,旁邊的奶奶教育自家娃:

壞孩子才兩層兩層的走,咱可不這樣!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雨後看見別人家孩子踩水坑,為了教育自家娃別跟著學,竟然說:

小豬佩奇是小豬,你是小豬呢,你也踩?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自家娃在吃零食,奶奶帶著孫女路過,孫女也吵著吃,奶奶為了拒絕孫女,居然說:

“這個東西太髒了,千萬不能吃,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小孩子不能吃……”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評論裡還有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留言,比如: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原來,這樣讓人無語的事情比比皆是。

原來,這世界上,“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僅是父母口中望塵莫及的高度,讓自家娃活在得不到肯定的陰影中;還有一種“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存在是用來被貶低和傷害的,為了凸顯自家娃的“主角”地位,被動淪為陪襯的“配角”。

其實,如果選擇在人後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任何旁人都不會有意見,畢竟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若在人前也如此說話,完全無視當事人的感受,那是不是應該被認定為不禮貌呢?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但有些成人,甚至連禮貌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禮貌並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和別人打招呼,學會說請、謝謝這些最表面的東西。

真正的禮貌不是膚淺的客套,它應該以不給別人造成困擾和麻煩為底線。

真正的禮貌應該是讓孩子知道,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平等對待他人;它也應該讓孩子知道,走自己的路,也要讓別人有路可走。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窮養富養,最貴不過教養。不讓人難堪,就是最基本的教養

也許你會認為,教養這個詞太宏觀、太抽象,讓人無跡可尋,無據可依。但教養這種東西,苦口婆心的言傳,偏偏抵不過簡簡單單的身教。它體現在每一個你做給孩子看的細節裡

很多時候,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家庭教育有的時候很難分清對錯,各家有各家的標準,有人可以容忍自己的孩子滿地打滾,釋放天性,有人就會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守規矩。

在與人無害的前提下,以什麼標準、什麼方式去教育自家娃,是每個人的自由,旁人也無權隨意評論和干涉,更別提教育自家娃還要捎上別人、傷害別人的這種神操作。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有了孩子以後,真的發現太多人“好為人師”。

在小區溜娃,各路陌生的“好心”大媽上來提醒,“別給孩子穿紙尿褲啦,紅屁股!”“怎麼不給孩子穿襪子,肚子著涼!”

看他們殷殷切切地關心下一代也就忍了,有的人甚至在我們走遠了還在恨鐵不成鋼地念叨著“孩子現在不拉肚子,早晚也得拉肚子……”

到親戚家串門,熱心的親戚們一擁而上地對媽媽各種指點,“孩子這麼害羞,就知道往你身後躲,膽子太小怎麼行?”、“孩子眼睛紅了,都上火了,你應該多給孩子喝點水!”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界限感的缺失,讓他們無法察覺,這樣的不請自來,其實就是一種不尊重。

我們不歡迎,也不允許

為了一時嘴快,去輕易點評別人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失分寸感,對他人更是一種打擾和冒犯

就像《偷影子的人》一書中曾經寫的那樣:

"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那也是他的人生。如果並沒有影響到你的利益,再錯你也管不了,再對也跟你沒關係。”

3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有人也許會問,那如果別家的孩子真的做錯了,那家的父母又不管,我們是不是應該幫別人教育一下呢?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也會因為標準不同、價值觀不同,以及遇到的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態度

就我自己來說,我的原則是:“各找各媽,各管各娃”。幫別人教育孩子這種事,我基本上不會做。

記得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帖子: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評論中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覺得這個媽媽前半段教育自家孩子的時候,說得完全沒毛病,但是後半段叫自家娃去教育小哥哥,就有些尷尬了。如果不是想開撕,完全沒有必要做到如此地步。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其實在回答孩子“為什麼別人這麼做可以,我做卻不可以”這個問題的時候,的確是挺考驗父母機智度的時刻,特別是面對親戚、朋友的時候。

胡亂搪塞過去吧,孩子可能不依不饒;說的不考慮技巧吧,可能會破壞與親友的關係;但承認他人的不當行為,也並沒有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這個話題上,我想起曾經看過某網友回憶自己的爸爸當年是如何做的: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我覺得,這位爸爸的回答倒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至少在人前,既能避免尷尬一解燃眉之急,也能身體力行的告訴孩子不要隨意評價他人

對於事件本身的討論,孩子該如何遵守規則,別人家的孩子又是怎樣不守規矩,完全可以事後再與孩子詳談。

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成為高情商的人。但也許,在這之前,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先提高自己的情商。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繼續來談開頭的那個問題。

那麼,如果對方孩子的錯誤已經影響到我和我的孩子了呢?

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曾經獨自在火車上,遇到過兩個非常吵鬧頑皮的孩子,而且他們的家長對此不聞不問,沒有任何干涉和約束。

快下車時,我見到其他的小朋友問自己的媽媽:“這兩個小孩怎麼那麼討厭?一直在鬧!

這位媽媽說:

孩子的確是這樣,你有時候也會吵鬧。可他們的事情,要他們父母來管。”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另一個例子來自我在倫敦的朋友。

她說如果在那邊的餐廳,遇到小孩子吵鬧而父母失職的情況,如果忍受不了,大部分人會禮貌地叫服務生來,請服務員前去小聲提醒對方家長,給對方留足面子。

我並不認為,鼓勵“你不教育孩子,總會有人替你教育”這樣的做法對整個社會是良性的、有益的。

正是很大一部分人將此作為信條,才會引發類似於“四歲女童飯店內叫喊,鄰座女大學生上來踹一腳”這樣的鬧劇。

我們也並非要求所有人都對孩子的頑皮、不守規則容忍與寬容,表達不滿也是每個人的合理權利。但是,表達不滿的方式有許多種,你可以跟孩子的父母交涉,但不應該直接衝向孩子。

如果每個人都以正義的名義,失去了對過錯程度的界定,肆意地代替法律,用不對等的方式去懲罰他人,當戾氣四散蔓延的時候,誰又能保證下一個遭殃的不會是那個曾經“教育別家孩子”的自己

孩子,總是通過父母做了什麼, 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在行動面前,語言的力量有些蒼白。

所謂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選擇用什麼樣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影響孩子。

真正聰明的父母,並不會把太多心思花在“教”上面,他們用更多的時間來克己。管理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而所謂的“教”與“育”都只是衍生品。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做好自我管理,孩子便會因為對父母的尊重和信賴而追隨和模仿。

反之,亦然。

都說小時候,我們是父母的影子,長大後才發現,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所以,最好的教養、情商、逆商,一切的一切,都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END-

拜託,教育自家娃時,請帶上哪怕一點點情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