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总结的“看病技巧”,看好病还少受罪!收藏

10多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总结的“看病技巧”,看好病还少受罪!收藏

年长者的精神家园

掌上伙伴,伴您夕阳

10多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总结的“看病技巧”,看好病还少受罪!收藏

“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如果你懂点就医看病基本常识,就可以让本来就不多的就诊时间更有效率。

综合了国内十多家知名三甲大医院的医院管理者、临床医生和门诊主任的建议,总结了看病小窍门!

10多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总结的“看病技巧”,看好病还少受罪!收藏

一、找对医生

1

首先是选医院,建议病情尚不明确的患者首选权威综合性医院,

而不是专科医院,前者覆盖的疾病范围更广,如果有需要,它们会将患者转诊至专科医院。

2

名医不等于好医生

所谓名医,当然就是指有名的医生,但有名并不等于有真本领,看病也不同于追星。有些名医靠自我宣传,凭着社会上的主观评价,名气越滚越大;有些名医善于和媒体、领导和各界人士打交道,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评;还有的医生读了好几个学位,主要精力放在申请科研课题,发表论文上。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实力型的临床医生——也就是说会看病的医生。

要了解一个医生的实际临床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听同行的评价。有需要的话,不妨先到一个分科较少的小医院就诊,和医生进行坦诚的交流。比如一个亲戚要做白内障手术,我会去向眼科医生咨询,如果有两个医生告诉我,张大夫做这类手术很在行,那基本上不会有错。

3

小医生不输老医生

选择医生看病的时候,不要盲目迷信“老专家”。有些出专家门诊的老专家,经验虽然很丰富,但由于脱离临床一线工作时间很久,对于疾病治疗的观念和方法比较陈旧,很多新治疗办法,他们不一定知道。

医生的黄金年龄是40~60岁。找医生看病最好优先选择找这个年龄段的,他们的经验、体力都在巅峰时期。而且每位医生的专长都不一样,多查查,选择专业性强、治疗经验丰富、口碑好的医生。

4

看医生像“谈恋爱”

看医生跟谈恋爱是一样的,合适就处下去,不合适就换一个。

如果是慢性病患者,要是觉得跟这专家聊得来,治疗效果也不错,那就跟这个专家定下来,不要随便更换医生,要专一,别“花心”。久而久之,医生对你的病情也熟悉,而且医生对老患者有了解,每次看病不用重复叙述太多。

不过如果跟医生脾气不对头,沟通不愉快,或者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也不理想,这时就要换一个医生。

二、关于挂号

1

先挂对号

如眼睛不舒服就去找眼科,牙齿出血就去找口腔科,拉肚子就找消化科医生给瞧瞧。第一次上医院,如果不明确该上哪个科室挂号就诊,可到门诊咨询台询问

2

第一次挂普通号

第一次就诊,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的看病步骤是一样的,如:详细问诊、查体,做相关的检查、化验等。所以不妨将普通门诊当成“导医台”,等各种检查结果出来后,根据需要再选择专家。

3

上午九点人最多

门诊挂号的高峰一般在7~9时,看病高峰在9时左右,可很多患者习惯一大早看病。如果不是急症,可上午迟点或下午去,有些专家上午要查房或手术,下午反而有时间,这样避开高峰期,看病快,取药也快。

另外,每周一、周二患者就诊比较集中,如果想轻松一点看上病,可考虑周四、周五来。还有不少专家周一至周五没有时间出诊,反而会选择在周六坐诊。

三、关于就诊

1

甘做最后一名患者

如果看病时发现自己是最后一名患者,千万别懊恼,一般想得到更详细的咨询,除了前五名患者,最后一名患者,医生一般会解释得更有耐心。

2

怎么叙述病情?

一是主诉。医生实际上只想知道您看病的主要原因,医学上称之为主诉,即主要症状加时间。就是你到医院就医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是什么,多长时间,比如腹痛三天,发烧一天,这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主诉。门诊的时间有限,医生不欢迎杂乱无章的叙述,况且过于详细,根本没用。医生想知道的,他会追问您。

二是病史,就是患病后的全过程,包括怎么起病的、啥时开始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诱发因素、有无伴发症状、病后到哪里看过、做过什么检查及有没有治疗等。

3

带全病例可以少做检查

患者要把自己以前的病历本和资料保管好——不带这些资料太亏了!

病历本记载着患者的病史和重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如果缺少资料,患者又说不清病情,不但浪费就诊时间,还要做重复的检查,所以患者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病历,不要看一次病买一个新病历,每次看病的时候都要记得带上。

4

就诊时少说这几句话!

这话可能给医生留下不太好的第一印象:今天您抱怨了昨天的医生,那么明天您是不是就有可能与眼前的医生发生冲突呀?此时,医生除了看病,可能会多一份顾虑。

“我查过这种病,网上这么说……”

互联网时代,网上的评论人参差不齐,治疗信息更是鱼龙混杂,不乏有利益集团在招摇行骗。既然您已经来到专业医生面前,就坦然相信医生吧!

“大夫,就耽误你一分钟,帮我看看检查结果!”

一种症状背后是少则数十种、多则上百种的疾病。一分钟给您确诊?万一漏诊了呢?伤害的只有您!

“别人跟我一样的病,人家却治愈了。”

如果每个人的情况都一样,医生的工作就不会这么复杂啦!同种病会出现不同症状,同一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每个人的情况也都不尽相同。

“医生,你给我做手术不会出问题。”

就像上路开车,自己再怎么自律,也不能保证不会被碰。只要开车上路,就有发生车祸的危险。手术亦是如此。

1

记住询问医生药物的服用周期

具体服用方法说明书会有,但是药物需要吃多长时间则因人、因病而异。针对这一问题很多病人会忘记咨询,被迫再次排队就诊。

2

跟医生说清楚你的经济状况

医生和患者是一对“合作伙伴”,是联手“对抗”疾病的“战友”。在和医生交流病情的治疗方案时,要和你的主治医师探讨治疗的花费,实实在在地说明你的经济负担能力,有了这个底,医生才能更好地根据你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比如,参加新药临床研究,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愈或提高疗效的机会。

3

住院后,认识你的医生

病房里的医生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是住院医师,多是刚毕业的小大夫,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二级是主治医师,此人主管几名一级住院医师,如果是外科,很可能是手术时的第一助手,直接参与手术的核心部分;

再高一级的是三级大专家,基本都是教授(主任医师)或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手术时一定是主刀医生,全病区患者的日常治疗都会由二级主治医师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意见修改治疗方案。

所以,最好知道负责患者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是谁,治疗期间有什么问题及时跟他们联系。由于病房医生要24小时倒班,有时夜班收病人住院的医生,不一定是今后的主管医生,这些都可以通过病房的护士长了解清楚。

不化妆不抹香水

望诊是医生诊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看病前尽量不要抹粉、涂口红、描眼线、涂指甲,以免掩盖病情,使医生收集的临床信息不准确,影响诊断。

人体的各种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时可从患者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判断疾病。

使用香水或气味浓烈的护肤品等,会掩盖患者自身的气味,从而影响诊断。

初诊不必挂专家号

有的患者一到医院就直接挂专家号或特需门诊。

专家也是普通人,不会看一眼就知道你的病情,也

需要基于正常的检查流程

所以如果是普通疾病,如感冒、发烧、高血压等,可先在普通门诊做完基本的化验检查。

如果不是急症,可以采取标准化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好或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将普通门诊的相关检查做完后,再寻求专家或会诊中心的帮助。

检查前做好准备

  • 如果第二天要抽血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尽量要空腹,也不要过多饮水。


  • 高血压患者第二天早晨要正常服降压药。


  • 如果要做B超、CT或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检查,保持空腹。


  • 如果是做全身检查,最好先洗个澡,洗完头后不要抹发胶之类的东西。

如实告诉医生病史

病史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患者叙述病史时怕涉及隐私,不愿意告诉大夫或谎报病史,这既不利于医生问诊,也不利于患者治疗。

建议患者将所有与本次发病有关的信息都提供给医生,比如之前生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药、对什么药过敏、有无家族史、发病诱因、持续时间等。

10多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总结的“看病技巧”,看好病还少受罪!收藏

感冒输液不是最佳方法

有的人一感冒就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觉得输液好得快。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感冒、发烧都一定需要输液,吃点口服药、多喝水、充分休息,效果可能更好。

10多家医院院长和科主任总结的“看病技巧”,看好病还少受罪!收藏

输液会破坏血管,有穿刺活动,每次输完液后,会在穿刺部位形成一个特别小的疤。

这个疤实际上是一个小的血栓,如果患者血管条件不好,它会不定期地掉下来,

对血管、血管壁、内皮都会造成损害

别怕麻烦,定期复查

曾经有一位病人突发心梗,经过治疗后康复,却不按照医生要求按时吃药、定期复查,结果导致二次心梗住院。

通过复诊,医生可以详细跟踪患者的最新病情,明确目前的药物对患者是否合适,并斟酌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定期体检,减少盲目求医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一向很好就不用体检了。

但是所有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在没有症状的时候查出来进行治疗效果才最好,治愈率也非常高。

但如果已经出现症状,一般都是晚期了。

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通过检查可以反映很多身体状况,也给就医提供参考。

找对医生,避免重复用药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开始衰退,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可能每种病都需要吃三四种药。

这种情况下建议找到最后一个为你看病的医生,把所有药拿给他看,让医生帮你甄别哪些药需要吃,吃多长时间等。

因为,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同时吃超过4种以上,就会在胃内发生反应,不但起不到药效,还可能危及健康。

所以,建议同一时间内吃的药不要超过4种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生病

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