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京西古村以门头沟最多,而琉璃渠村绝对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这个永定河边的小山村到处彰显出一种“皇家气派”。走进村里,目之所及的是富丽堂皇的琉璃瓦顶,精美的琉璃构件随意散落在各处,等走到村中那道美轮美奂的百米琉璃墙前,那就真要忍不住惊叹了。

看到外来游人惊讶的表情,村里人会不在意地说,这算什么呢?故宫三大殿、北海九龙壁、颐和园、万寿山,天安门……北京城里所有的皇家建筑,那琉璃全是在我们村做出来的。

千百年来,琉璃渠古村窑火不熄。山上的黑色页岩被开采、揉碎、烧制、定型、上釉,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才成为一块溢彩流光的琉璃,装点了几个朝代的雄伟宫殿;制作琉璃的秘方在一代代匠人中口传心授,传承至今,他们在窑前度过漫长的岁月,无论世事变迁,从先辈传下来的匠心从未改变。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说起中国的建筑特色,不能不提琉璃,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写道:“琉璃瓦之施用,遂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林徽因更是充满感情地赞叹:“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无瑕疵可指。”

琉璃用于建筑的屋顶,据梁思成先生考证,最早始于北魏。到金国在北京建都,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琉璃,史书记载金中都“宫殿皆饰以黄金五彩,一殿之成,以亿万计。”

忽必烈建造的元大都比金中都更为壮丽,装饰宫殿的琉璃顶让马可波罗惊叹不已。这些琉璃从哪儿来的呢?最方便的当然是就近烧制,根据元史记载,1263年,元朝在琉璃渠正式设立了官办的窑厂,为修建大都供应琉璃构件,并专门派官员管理。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为什么皇家会把窑厂设在门头沟的琉璃渠呢?对村史颇与研究的村民肖永旺先生告诉笔者,那是因为这个地方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这儿有一种黑色页岩,粉碎之后称为坩子土,土中含铝,带油性,烧制之后变成白色,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月斧修成玉色泥’,是制作琉璃最好的原材料;而且门头沟地区有优质的煤炭资源可供烧窑,这里距京城不过60里,方便运输,也便于朝廷管理,于是,700多年来,这里就成了元、明、清三朝的琉璃官窑。”

忽必烈为了建造元大都,集合了全国的各种能工巧匠聚集到京城,琉璃渠村最出名的匠人是从山西迁来的赵氏家族,其家族代代相传,被称为“琉璃窑赵”,享有盛名。清乾隆时期,因为城市发展,城里唯一的窑厂琉璃厂撤销,迁到城外的琉璃渠村合并,于是琉璃渠村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皇家大规模的修建所用琉璃,全部来自琉璃渠窑厂。

清朝百年间,“琉璃窑赵”世代和皇家建筑总设计师“样式雷”合作,“样式雷”先后六代都主持皇家大型工程的设计,如故宫三大殿、圆明园、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等,这些工程的琉璃制品都是“琉璃窑赵”烧制制烧纸前,先由“样式雷”设计,绘制图纸制作模型,然后“琉璃窑赵”烧成坯子,镌刻花纹,两家分工合作。史料记载,当时为皇家烧制琉璃构建,不论大小品种,统一计价,每件纹银一两,可谓利润丰厚。传说中的仙人可以点石成金,在琉璃渠村,真的可以“撮土成银”。

由于承造皇家“大工”构件有功,“琉璃窑赵”第16代孙赵春宜还曾受封五品蓝顶子,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商。为什么赵家如此受到皇家器重?只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琉璃制作的秘方。琉璃制作程序繁多极其复杂,工种就分为“上三作下五作”,保密制度规定“传男不传女”,各作之间也不许串作和偷艺,采用工序分工法,一个人只许掌握一道工序,每个人只需把自己的活儿做好。

琉璃渠村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宅院,还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繁忙兴盛,两进的四合院占地500多平方米,一共22间房,青石台基,砖雕精美,院内方砖漫地,墙体磨砖对缝,用地炕火墙取暖,建造得极为讲究。

民国时期,琉璃渠村窑厂日渐衰落,厂商宅院也随之萧条了。

走过琉璃渠村的标志性建筑“百米琉璃文化墙”,可以看见一座大门紧锁的工厂,门上大字写着“北京琉璃制品厂”,它的前身便是琉璃渠窑厂,解放后公私合营收归国有,几十年来,它曾经是北京唯一的一座国营琉璃厂,建国后大型古建的维修,仿古建筑的琉璃材料,都是出自这座工厂。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由于各种原因,工厂如今已经停产,但是村里人对这座工厂的感情却难以割舍,因为这里的工匠都出自本村,出了不少名师,甚至还有教授,它是琉璃渠村的一大骄傲。

1959年,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工程”需要各种琉璃瓦49万件,限期10个月,这个原本只有60多人的工厂一堵增加到500多名工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琉璃生产的第一次高潮。

1969年天安门大修,需要的琉璃构件全是这个工厂烧制的。肖永旺的父亲当时也是工厂职工,他告诉我了当年的一件轶事。“天安门城楼原来的琉璃构件很多已经破损,损坏的搬到村里,按照原来的尺寸样式烧制新的换上,原来的滴水瓦当上的图案是龙形,可是厂里的工匠觉得新社会不应该沿袭帝王专用的龙形,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便改成了葵花,取‘葵花向阳’之意。后来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准,所以现在天安门的琉璃滴水瓦当都是葵花图案。”

如今,村里还保留着一块当年天安门大修时烧制的葵花瓦当,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殊纪念。

虽然如今的琉璃渠村,曾经风光无限的国营琉璃工厂已经成为往日的记忆,但是琉璃制作却并没有停止,千年的窑火并未熄灭。村里现在还有两家民办的琉璃窑场,仍然在延续着古老的工艺,为北京很多古建的修复提供琉璃制品。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走进村里一家炉火正旺的窑厂,看到的是一排红砖窑,样子和上世纪30年代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在琉璃河村拍摄的砖窑没有什么差别。车间里,两位工匠熟练地把黑色坩子土制成的筒瓦坯子细细抹平,这样烧制之后才能均匀地挂上釉色,这个工序叫做“抹活儿”,一个人一天只能加工几百块筒瓦。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烧好的坯子变成了白色,这时候就可以挂釉了,只见一个红色的大盆里盛着红色的釉料,师傅用一个大勺子在瓦上一浇,就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弧形,看上去似乎不难,难的是每一片瓦都浇得一模一样。据说,挂釉这一项以前就要学三年才能出徒。

最后一道工序是入窑彩烧,这里面的学问就更大了,师傅告诉我,由于釉色的不同,彩烧的温度也有所变化,如绿釉需要880℃左右,

黄釉要980℃左右,而孔雀蓝釉则要1000℃左右,烧彩窑的温度掌握尤其重要,这最后的十几个小时是制作琉璃的关键,稍有不慎一窑的活计就会前功尽弃,之前几十天的辛苦都白费了。

北海九龙壁出自谁手?这个村造出北京城所有琉璃,古法流传至今

在过去,彩烧技术只有极少数的烧窑技师能够掌握,也是这行里言传身教的秘密,叫做“火里求材”,他们可以根据火的颜色来判断温度,窑门上留一个观察孔,随时调整炉火的温度,才能烧出漂亮的釉色。

一窑炉火已经渐渐冷却,经过整整45天的制作,工匠们从窑里搬出来的便是琉璃瓦的成品,原本红色的釉料经过高温加工,变成了灿烂的黄色釉彩,一片片溢彩流光,据说琉璃釉彩的颜色千年不变。这些琉璃瓦有的是用于中山公园的古建修复,有的用于故宫古建的修复。

古都千年琉璃的兴衰往事,书写着古村的命运起伏,一代代工匠的人生编纂出一部琉璃的史书,而琉璃渠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