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全文共2794

阅读大约需10分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更好地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显然成为重中之重。China Daily作为我国唯一一份国家级全英文报纸,扮演着连接中外的桥梁作用。本文以China Daily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力求梳理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参考。

1

转变表达方式

注重“借船出海”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外宣传常常陷于自说自话的境地,侧重以“说教式”方法展开宣传。由于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外国人对大众媒体的使用态度和认知也与国人存在着不同,以上这种宣传方式必然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转变对外表达方式显得极其重要。具体而言,可以表现为“借船出海”“借口发声”,采访外国友人或邀请他们发表署名文章,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以期得到有效传播。

围绕这一点,China Daily推出《40 people in 40 years》、《Reform and opening-up: Global voices》等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切入,反映外国友人与中国的亲密关系,突显其作为改革开放见证者的身份。在《40 people in 40 years》系列报道中,China Daily专访多位政商界、法律界、学界等领域的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英国汉学家马丁·雅克等,这是对权威声音的传达。其中,《Sinologist sees China changing the world》这篇报道,开篇即引用了马丁·雅克的表述,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大加赞叹,强调这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奇迹,也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这背后,实质上体现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相较而言,《Reform and opening-up: Global voices》系列报道则更多把视线对准了普通外国人,邀请他们用文字记录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并由此表达他们对改革开放的体会和观察。詹姆斯·托马斯是一名退休教师,他与中国有着长达30年的渊源,并曾在石家庄生活和工作过。在他撰写的文章《China: How it has changed since 1996》中,他叙述了其从1996年到2012年四次来到中国的经历,每次他都会惊讶于中国的变化,特别是2012年,他几乎无法相信由高速铁路带来的火车旅行,这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交通的认知。这一段段亲身经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国人眼里的发展变化的真实缩影。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2

挖掘地方特色

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这是对外开放中极具吸引力的部分。通过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鲜明个性,能够强化文章的感染力,满足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各地风貌的好奇心。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对外宣传并不是无的放矢,它要有针对性,既要反映我们的宣传意图,更要符合外国读者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要,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对方共鸣。通常情况下,西方报道较为注重人情味、趣味性,强调对公平、和谐、博爱、诚信等价值观的宣扬。对外宣传作为跨文化传播,也要求研究传者与受者的共同经验范围,承认并寻找我与他者的共同价值观[1]。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对外宣传的对象是人,情感不分国界,这种共同价值观也充分体现在“人”的身上,借由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经历,将事实寓于故事之中,来传递出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不是枯燥的政论性文字。

China Daily推出专题报道《100 Cities, Counties and Companies》,从小处着手,深挖地方特色,除了有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关注,也注重描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Trips take learning out of classroom》这篇报道,以上海崇明中学学生朱月晨(音译)参加“崇明百里行”项目的经历为切入口,通过考察风力发电厂,他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作为从1993年开始举办的实地考察项目,“崇明百里行”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教育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视。

另一篇报道《Guangxi learn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讲述了广西环保主义者林武英(音译)的事迹,她创办了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致力于展开生物多样性研究。从以上报道中,国外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在“教育发展”、“生物保护”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

[1] 郭光华:内外有别”: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1301

3

强调“快”“准”“新”

全面传递改革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新闻媒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了解的桥梁与窗口。围绕着改革开放40周年,一方面,要及时传递国内最新的改革动态,强调“快”,以此体现与世界的同步感;另一方面,也应适时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找“准”切入口,报道活动信息,采访与会嘉宾,反映改革开放成绩。此外,在传播形式上,也应具备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H5、可视化等手段,做到焕然一“新”。

快:针对国内改革信息,China Daily刊发了《Xi: Sticking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will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Premier: China to further open up financial sector》等新闻,前者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的考察,他表示,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要坚持创造更大的奇迹;后者聚焦李克强总理的一份声明,指出中国将以有序和独立的方式进一步开放金融业,同时保持金融稳定。通过上述类似报道,关于改革开放的声音迅速传播。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准:世界上每天都有大事发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成为头条,而利用现有全球性重大活动或会议举行的契机,找准切入点,借此宣传改革开放,势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期间,China Daily采访了参会嘉宾私募公司Terra Firm的首席执行官Andrew Geczy,并刊发稿件《CEO: China has achieved amazing things over past 40 years》,文章写到,在Andrew Geczy看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此外,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也推出报道《Yidianzixun CEO: China's internet industry grows with reform and opening-up》,专访一点资讯CEO李亚, 邀请其分享对中国过去40年社会和经济成就的看法以及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期望。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新:除了常规的文字稿件,China Daily也推出了可视化报道、H5产品,以迎合移动端用户的阅读习惯。在《4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4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ess in education, culture, health care and sports》等系列主题报道中,China Daily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以长图为载体,具体、清晰地反映出40年来中国在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成果。《Milestones in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则是一条互动式H5产品,融入了图片、漫画等多种元素,用户通过滑动界面,可以实现场景的变化,极具趣味性。

通过 “快”“准”“新”的报道方式,China Daily实现了改革开放动态的全面传播。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二)China Daily: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热文回顾

不是科班出身的何百林连续4年获中国新闻奖,

他是怎么做到的

美国媒体实践:“内容+”,激活媒体新生产力

方卫英:在融合的海浪里奋力搏击,全面提升融合经营竞争力

记者,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文化新闻需要“考古发掘”式地去采写

来看看这几张欧美报纸是怎样摆脱“广告依赖症”的

“财新”的数据新闻怎么能做到”拿奖拿到手软”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