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游曲阜尼山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6月12日上午我们游览过“三孔”,下午便一起去尼山。据说,孔子出生于尼山,排行老二,故称仲尼。“文革”中甚至有人蔑称他“孔老二”。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尼山离曲阜东南约30公里。我们驱车来到尼山,只见尼山脚下有一个很大的尼山水库。尼山并不算高,但绿化蛮好。进尼山的路口建有一座四柱三门花岗岩牌坊,坊额是“曲阜尼山”四个大字。进入石坊,里面绿树夹道,溪流环绕,环境十分幽静。车停在入口处的停车场上,上山只能步行。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停好车,我们便徒步上山。大约走了300多

米山坡路,便来到尼山的第一道门:“棂星门”。此门建在11级陡峭台阶的平台之上。台阶下面立有一块明代石碑,上刻“尼山书院”几个大字。按现在的规制,尼山上有一座孔庙,一座尼山书院,一座供奉山神的毓圣侯祠。而历史上有段时间尼山整个建筑群统称为尼山书院。所以在孔庙的棂星门前立有明代尼山书院碑刻。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走过棂星门,古柏掩映下,便是孔庙的第二道门“大成门”。这道门为清代建筑,单檐黄瓦硬山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结构。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穿过大成门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院内立有四块古碑。分别是:元代后至元五年(1339年)立的《尼山书院铭碑》;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立的《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纪碑》;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立的《重修尼山书院纪碑》;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节立的《重修尼山书院纪思碑记》。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走过古碑便是“大成殿”。此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单檐黄瓦歇山顶。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擎檐为八角形石柱,柱面遍雕小幅云龙,雕工异常精细,堪称国内古建筑的珍品。室内置神龛,供孔子像,东西两侧为颜回、曾参、子思、孟子配享塑像。大成殿前置一只大香炉,炉中香火袅袅。七旬翁见尼山孔庙环境幽静,气氛庄重,便请了一支高香,虔诚的点上香,脱帽,整装,双手持香三作揖,恭恭敬敬把高香插在香炉里。此情此景,使我们感受到一位老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对孔子的尊重和崇敬。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大成殿西侧是一座祭祀尼山神的庙宇,叫毓圣侯祠。我们没有进去参观。大成殿东北侧一幢建筑是尼山书院。来到尼山书院门前,看到门前立有几棵茁壮的小树,旁边一块大青石上刻“友谊树”几个大字。一开始还以为是日本或者美国孔子学院来的学生种的纪念树,细看青石上刻的小字才知是北京大学师生在那里的一次活动种的树。“楷树,又称黄连木,漆树科黄连木属,落叶乔木。二00九年四月四日,北京大学文化遗产教学实习基地落户曲阜。是日,北京大学与曲阜共植此树,开启合作,见证友谊。”看着两棵楷树,一开始想,种楷树意思多好,是尊孔子为教育楷模啊!但再一想,在尼山种“友谊树”就似乎有点别扭了。尽管北京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但来尼山与孔夫子平起平坐还是担心有渎圣灵。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现在的尼山书院原为尼山书院学录(山长)的办公场所。元后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皇帝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潘为山长。元朝末年,尼山书院败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发起重修尼山书院;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学录孔公璜再次主持重修,遂成现在规模。尼山书院内的正厅叫“明伦堂”,即书院讲堂。过去的明伦堂实行庙学合一,以祭祀为主。现在的明伦堂以旅游为主,兼作讲课。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我们看到墙上挂有一块“北京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的牌子。室内放置有几张新做的小桌椅,作课堂摆设。堂上挂一张孔子像。旁边还有块牌子上写有温馨提示“明伦堂每周日上午10点开讲,观众可免费听讲,请保持安静”。这可能就是北大师生来尼山的合作内容,但愿不作表面文章。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离开尼山书院,我们走另一条路下山。到了山脚有一处地方叫“夫子洞”。走近看时,只见山脚叠起一排石墙,在山石凹陷处留有一个洞口,旁边立有石碑,上刻“夫子洞”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介绍说,相传此洞为孔子出生处。孔子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娶颜氏女征为妻。颜氏母家在尼山东南的颜母庄。从地图上看,此村庄现在还叫颜母庄。关于“夫子洞”有两种说法。一说颜征在回家途中临产,急忙中将孔子产于洞中;另一说孔子生来丑陋,其父将其抛弃。后被老虎衔入洞中喂养,天气炎热,老鹰用翅膀为其扇风。故尼山一带有“凤生虎养鹰打扇”传说。夫子洞在汉代名“孔渎”,金代名“坤灵洞”,洞深三米,内有石床石枕。这些传说,现在作为导游的谈资,倒也颇能吸引游客的兴趣。

游曲阜尼山|郑周友

尼山作为尊孔圣地的旅游景点,比“三孔”安静得多。慢慢品游,确能有所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