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遊曲阜尼山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6月12日上午我們遊覽過“三孔”,下午便一起去尼山。據說,孔子出生於尼山,排行老二,故稱仲尼。“文革”中甚至有人蔑稱他“孔老二”。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尼山離曲阜東南約30公里。我們驅車來到尼山,只見尼山腳下有一個很大的尼山水庫。尼山並不算高,但綠化蠻好。進尼山的路口建有一座四柱三門花崗岩牌坊,坊額是“曲阜尼山”四個大字。進入石坊,裡面綠樹夾道,溪流環繞,環境十分幽靜。車停在入口處的停車場上,上山只能步行。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停好車,我們便徒步上山。大約走了300多

米山坡路,便來到尼山的第一道門:“欞星門”。此門建在11級陡峭臺階的平臺之上。臺階下面立有一塊明代石碑,上刻“尼山書院”幾個大字。按現在的規制,尼山上有一座孔廟,一座尼山書院,一座供奉山神的毓聖侯祠。而歷史上有段時間尼山整個建築群統稱為尼山書院。所以在孔廟的欞星門前立有明代尼山書院碑刻。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走過欞星門,古柏掩映下,便是孔廟的第二道門“大成門”。這道門為清代建築,單簷黃瓦硬山頂,五檁三柱分心式木架結構。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穿過大成門是一個長方形的庭院,院內立有四塊古碑。分別是:元代後至元五年(1339年)立的《尼山書院銘碑》;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立的《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紀碑》;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立的《重修尼山書院紀碑》;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節立的《重修尼山書院紀思碑記》。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走過古碑便是“大成殿”。此殿為清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六檁。單簷黃瓦歇山頂。四柱前後廊式木架,前出廊,擎簷為八角形石柱,柱面遍雕小幅雲龍,雕工異常精細,堪稱國內古建築的珍品。室內置神龕,供孔子像,東西兩側為顏回、曾參、子思、孟子配享塑像。大成殿前置一隻大香爐,爐中香火嫋嫋。七旬翁見尼山孔廟環境幽靜,氣氛莊重,便請了一支高香,虔誠的點上香,脫帽,整裝,雙手持香三作揖,恭恭敬敬把高香插在香爐裡。此情此景,使我們感受到一位老知識分子發自內心的對孔子的尊重和崇敬。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大成殿西側是一座祭祀尼山神的廟宇,叫毓聖侯祠。我們沒有進去參觀。大成殿東北側一幢建築是尼山書院。來到尼山書院門前,看到門前立有幾棵茁壯的小樹,旁邊一塊大青石上刻“友誼樹”幾個大字。一開始還以為是日本或者美國孔子學院來的學生種的紀念樹,細看青石上刻的小字才知是北京大學師生在那裡的一次活動種的樹。“楷樹,又稱黃連木,漆樹科黃連木屬,落葉喬木。二00九年四月四日,北京大學文化遺產教學實習基地落戶曲阜。是日,北京大學與曲阜共植此樹,開啟合作,見證友誼。”看著兩棵楷樹,一開始想,種楷樹意思多好,是尊孔子為教育楷模啊!但再一想,在尼山種“友誼樹”就似乎有點彆扭了。儘管北京大學是國內一流大學,但來尼山與孔夫子平起平坐還是擔心有瀆聖靈。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現在的尼山書院原為尼山書院學錄(山長)的辦公場所。元后至元二年(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皇帝在尼山創建書院,並保舉彭潘為山長。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尼山書院;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學錄孔公璜再次主持重修,遂成現在規模。尼山書院內的正廳叫“明倫堂”,即書院講堂。過去的明倫堂實行廟學合一,以祭祀為主。現在的明倫堂以旅遊為主,兼作講課。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我們看到牆上掛有一塊“北京大學教學實習基地”的牌子。室內放置有幾張新做的小桌椅,作課堂擺設。堂上掛一張孔子像。旁邊還有塊牌子上寫有溫馨提示“明倫堂每週日上午10點開講,觀眾可免費聽講,請保持安靜”。這可能就是北大師生來尼山的合作內容,但願不作表面文章。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離開尼山書院,我們走另一條路下山。到了山腳有一處地方叫“夫子洞”。走近看時,只見山腳疊起一排石牆,在山石凹陷處留有一個洞口,旁邊立有石碑,上刻“夫子洞”三個大字。旁邊還有介紹說,相傳此洞為孔子出生處。孔子父親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娶顏氏女徵為妻。顏氏母家在尼山東南的顏母莊。從地圖上看,此村莊現在還叫顏母莊。關於“夫子洞”有兩種說法。一說顏徵在回家途中臨產,急忙中將孔子產於洞中;另一說孔子生來醜陋,其父將其拋棄。後被老虎銜入洞中餵養,天氣炎熱,老鷹用翅膀為其扇風。故尼山一帶有“鳳生虎養鷹打扇”傳說。夫子洞在漢代名“孔瀆”,金代名“坤靈洞”,洞深三米,內有石床石枕。這些傳說,現在作為導遊的談資,倒也頗能吸引遊客的興趣。

遊曲阜尼山|鄭周友

尼山作為尊孔聖地的旅遊景點,比“三孔”安靜得多。慢慢品遊,確能有所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