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黑白記憶,講述老西安的衣食住行


大凡來到西安的人,都會對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感到敬重。想要了解這座城市,重要的是瞭解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普通市民,因為民風民俗最能體現人類真正的歷史。一起來看看西安城的黑白故事……圖為逛廟會的小娃兒,與賣哨兒的老爺爺歡樂嬉戲。

北方男子冬季多是此般棉袍馬褂。但有時棉袍的色彩太鮮亮,以今天的眼光看,色彩的搭配上有些頭重腳輕的感覺。

舊時的人們不常照相,一有機會便盛裝以待,婦女兒童尤為重視。

民國初年,陝西省督軍陳樹藩全家照。

大丈夫與小媳婦的結婚照。衣著裝扮充滿當時特色。

分頭、領帶、西服,這都是老西安新派人物的裝扮。這當然要讓普通人刮目相看。

清末民國時街頭的剃頭挑子。一頭是火爐,熱水用來洗頭,一頭是板凳,顧客好坐下。所謂的剃頭挑子一頭熱及指此。

民國時西安電廠職員的婚禮,當然是要加入些那時的潮流元素。

別具一格的兒童髮型,看來是要費些功夫的。

舊時,西安街頭隨處可見的小吃攤。

小吃是民間的歡喜物,小推車雖然簡陋,但上面的東西卻不少。要想生意好,就得去城牆下面,大路口上,那裡行人多,還有拉車的來點零食。

城外道路泥濘,汽車陷到泥裡,還得用驢車拉。

西安的大旅館,院內寬敞整潔。

旅館室內打掃得乾乾淨淨。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山大街上已有了新建築,也有了電車,交通便利了許多。中山百貨大樓是50年代至90年代西安東大街上的重要商業場所,是西安東大街的標誌性建築和歷史文物。惜今已拆除。

民國時期的大卡車一直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樣的大型車輛當時西安並不多。

舊時,長途汽車在路上拋錨是常見的事,車不行,路也不行,行人習慣了,也就怡然自得,背手觀看。

20世紀80年代初,西安火車站東側。上海牌轎車可是當時的名車,接待外賓多用此車,一般人別想。

西安城的南門,舊稱永寧門。80多年前,城牆河邊上的樹木尚未豐茂,岸邊多有莊稼。可謂地盡其用。

康有為當年來西安就住在這一帶。這是西安五味十字的浙江會館。磚雕藝術之精美就是今天也不多見。

北方的紅薯烤來吃最有味兒,烤紅薯當成生意做,應該也有100多年了。這張照片拍攝於20世紀30年代,距今有80多年了,和今日的烤紅薯攤相比,變化真不大。

五味什字、廣濟街一帶是小手工的集城中地。這裡有顏料莊、刀劍鋪之類的。

牆上有個牌子,牌子上寫著“西京日報第十零售處”。左邊有個德潤城紙店,專辦各種南紙生活重要、文化也重要。

未拆遷的老字號藥店藻露堂門前。

西安城西大街一帶,過去多有賣糧食的商店。你看店主家正腳踏板凳,摸著面袋子高興呢。

過去西安城內大街上的小吃店可是一家挨著一家的,吃飯時不用等,隨到隨做,十分方便。

這是1940年前後,西安產婦醫院的接生專用車。

隴海線一通西安,外地人來西安旅遊就方便多了。

西安位於渭北高原的邊緣。向北走,少不了要經過這種溝壑中的路,車行其中,頭上一線天,過去初到陝西的遊客無不為止感嘆。

從臨潼洗浴歸來,在灞橋之上小憩,也是一種心情。古老的牌坊今已不在。

發喪而能留影,這絕對是有錢人家的事。看到那高臺後面的大瓦房了嗎?這在舊時的西安城中定是富裕大戶了。

民國時省立一中大門,後改為西安市第四十一中學,今大門及校內建築已無存,中學已改為職業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