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黑白记忆,讲述老西安的衣食住行


大凡来到西安的人,都会对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到敬重。想要了解这座城市,重要的是了解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市民,因为民风民俗最能体现人类真正的历史。一起来看看西安城的黑白故事……图为逛庙会的小娃儿,与卖哨儿的老爷爷欢乐嬉戏。

北方男子冬季多是此般棉袍马褂。但有时棉袍的色彩太鲜亮,以今天的眼光看,色彩的搭配上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

旧时的人们不常照相,一有机会便盛装以待,妇女儿童尤为重视。

民国初年,陕西省督军陈树藩全家照。

大丈夫与小媳妇的结婚照。衣着装扮充满当时特色。

分头、领带、西服,这都是老西安新派人物的装扮。这当然要让普通人刮目相看。

清末民国时街头的剃头挑子。一头是火炉,热水用来洗头,一头是板凳,顾客好坐下。所谓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及指此。

民国时西安电厂职员的婚礼,当然是要加入些那时的潮流元素。

别具一格的儿童发型,看来是要费些功夫的。

旧时,西安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吃摊。

小吃是民间的欢喜物,小推车虽然简陋,但上面的东西却不少。要想生意好,就得去城墙下面,大路口上,那里行人多,还有拉车的来点零食。

城外道路泥泞,汽车陷到泥里,还得用驴车拉。

西安的大旅馆,院内宽敞整洁。

旅馆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山大街上已有了新建筑,也有了电车,交通便利了许多。中山百货大楼是50年代至90年代西安东大街上的重要商业场所,是西安东大街的标志性建筑和历史文物。惜今已拆除。

民国时期的大卡车一直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样的大型车辆当时西安并不多。

旧时,长途汽车在路上抛锚是常见的事,车不行,路也不行,行人习惯了,也就怡然自得,背手观看。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火车站东侧。上海牌轿车可是当时的名车,接待外宾多用此车,一般人别想。

西安城的南门,旧称永宁门。80多年前,城墙河边上的树木尚未丰茂,岸边多有庄稼。可谓地尽其用。

康有为当年来西安就住在这一带。这是西安五味十字的浙江会馆。砖雕艺术之精美就是今天也不多见。

北方的红薯烤来吃最有味儿,烤红薯当成生意做,应该也有100多年了。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有80多年了,和今日的烤红薯摊相比,变化真不大。

五味什字、广济街一带是小手工的集城中地。这里有颜料庄、刀剑铺之类的。

墙上有个牌子,牌子上写着“西京日报第十零售处”。左边有个德润城纸店,专办各种南纸生活重要、文化也重要。

未拆迁的老字号药店藻露堂门前。

西安城西大街一带,过去多有卖粮食的商店。你看店主家正脚踏板凳,摸着面袋子高兴呢。

过去西安城内大街上的小吃店可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吃饭时不用等,随到随做,十分方便。

这是1940年前后,西安产妇医院的接生专用车。

陇海线一通西安,外地人来西安旅游就方便多了。

西安位于渭北高原的边缘。向北走,少不了要经过这种沟壑中的路,车行其中,头上一线天,过去初到陕西的游客无不为止感叹。

从临潼洗浴归来,在灞桥之上小憩,也是一种心情。古老的牌坊今已不在。

发丧而能留影,这绝对是有钱人家的事。看到那高台后面的大瓦房了吗?这在旧时的西安城中定是富裕大户了。

民国时省立一中大门,后改为西安市第四十一中学,今大门及校内建筑已无存,中学已改为职业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