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引爭議 專家: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26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深圳市衛計委先後作出回應。南科大回應稱賀建奎為校外活動不知情;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同樣回應:實驗不在該院進行,孩子也不在該院出生。目前,深圳市衛計委表示已啟動調查。

26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通過郵箱聯繫賀建奎本人,但其表示在香港開會。截至發稿,其並未對網上的質疑作出任何回應。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引爭議 專家: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A 核心事件

南科大副教授: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11月26日,多家媒體報道,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在一份疑似由賀建奎申請、疑似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通過審查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顯示,賀建奎在該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申請了CCR5基因編輯科研項目。

在申請理由中,賀建奎這樣寫道:該研究採用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檢測和孕期全方位檢測,可以獲得有CCR5基因編輯的個體,使嬰兒從植入母親子宮之前就獲得了抗擊霍亂、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我們希望……佔領整個基因編輯相關治療技術門檻的制高點……這將是超越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體外受精技術領域的開創新研究,將為無數的重大遺傳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

B 各方回應

“實驗不在我們這裡做,孩子也不在我們這裡出生”

這則消息經多家媒體報道後,引發了質疑,很多網友認為,其違背了倫理,也將引發更多問題。

那麼,這項實驗是如何通過倫理審查的?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引爭議 專家: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11月26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致電疑似為該項目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院辦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正在調查這份申請,等有詳細結果了會向媒體公佈,“可以明確的是,(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項目不是在我們醫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我們醫院出生的”。

此外,該工作人員表示,醫院正在對該申請表的真實性進行調查,表上涉及到黃華鋒、褚振忠、鄧興書確實在該院工作。

在該醫院的官網上,記者注意到,黃華鋒為該院口腔科主任、主治醫師,褚振忠為麻醉科主治醫師,鄧興書為產科主任醫師。其餘如龍宏等人究竟是什麼身份,院方暫未回應。

南科大

校外開展學校不知情

11月26日下午,賀建奎所供職高校南方科技大學通過官網回應稱,賀的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賀建奎已於今年2月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時至2021年2月。

南方科技大學在通報中表示,對於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南方科技大學嚴格要求科學研究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國際學術倫理、學術規範。

深圳衛計委

11月26日,封面新聞從深圳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了解到,按照《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深圳市對省級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的相關職責要求,建立了“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並已開展“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已設立倫理委員會的備案工作”。

根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於11月26日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對媒體報道的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進行公佈。

法律規定

進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必須認真貫徹知情同意原則

封面新聞記者瞭解到,我國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規定,倫理委員會的委員應當從生物醫學領域和倫理學、法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和非本機構的社會人士中遴選產生,人數不得少於7人,並且應當有不同性別的委員;倫理委員會對受理的申報項目應當及時開展倫理審查,提供審查意見;對已批准的研究項目進行定期跟蹤審查,受理受試者的投訴並協調處理,確保項目研究不會將受試者置於不合理的風險之中。

此外,從2003年12月24日施行的,由中國科技部和原衛生部聯合頒佈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第八條也明確規定:進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必須認真貫徹知情同意與知情選擇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保護愛試者的隱私。前款所指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選擇是指研究人員應當在實驗前,用準確、清晰、通俗的語言向受試者如實告知有關實驗的預期目的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和風險,獲得他們的同意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引爭議 專家: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網傳倫理審查申請書

C 質疑聲起

黑科技還是有悖醫學倫理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立即炸開了鍋,媒體與專家先後發聲。

其中,國家科技領域主流媒體科技日報通過官方微博連發四問,追問該技術是否具有科學性的同時,並對該實驗由一家民營醫院執行提出質疑。同時,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對實驗倫理草率提出質疑。

媒體四問

科技日報於11月26日下午1點47分第一問,並表示將持續關注此事。四點疑問為:

1,CCR5這個靶點是不是已經公認的會感染HIV?敲除這個靶點有沒有其他潛在威脅?會導致其他疾病?

2.如何能夠證明這對雙胞胎嬰兒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因為也不可能現在就讓嬰兒接觸艾滋病傳染,這是有悖倫理道德的。如果這對雙胞胎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環境或行為,又如何證明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

3.對試管嬰兒進行基因編輯是否有悖倫理道德,經過什麼部門審批?一個民營醫院就能做這樣的實驗嗎?

4.此前我國有沒有過基因編輯手段用於人體的實驗?

專家聲音

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與科技日報官微態度一樣,提出質疑者還有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劉穎在接受媒體採訪指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實驗倫理申請非常草率。

從公開資料顯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倫理申請是深圳和美婦兒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准的,倫理審查是10月9日通過的,但孩子在11月就出生了。

劉穎認為,這份倫理申請非常的草率。倫理審查是按照“科研項目”的標準實施的,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對。這一實驗從科學層面具有巨大的潛在風險,兩個孩子作為試驗品,這些未知風險將會伴隨他們的成長。從事這一實驗的科研人員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編輯領域專家,項目實施時其測序公司和其背後的商業資本在鋌而走險。該項目的實施可預見的會使基因編輯領域的研究受到影響,也會使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受到質疑。

通過基因編輯來實現艾滋病免疫,是否符合社會倫理?從科學角度是否真正可行?

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艾滋病專業學組副組長盧洪洲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對這項研究的價值表示了疑問:"艾滋病的母嬰阻斷非常成熟,如果擔心艾滋的親子間遺傳,母親治療就可以了,幹嘛還要做這份研究呢?它的研究價值何在呢? "

此外,盧洪洲還對這一技術可導致的其它疾病表示擔憂:"人體的每個部分都不可或缺,是非常自然的生命,這樣做除了倫理,還可導致其它未可預知的東西,這都是需要考慮的。"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肖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技術理論可行,目前艾滋病基因治療在研究中,這個思路也算是未來艾滋病治療的方向之一。但成功率很低,並且孩子未來是否可導致腫瘤或其他未知疾病,不好說"。報道中所談到的基因編輯實現艾滋免疫,是通過"敲掉受精卵的CCR5基因",在肖江看來,這一步很不容易,失敗率高,"敲除CCR5基因,是否會脫靶敲掉其他正常基因呢?雖然他們說效率高不會脫靶,但這種可能性仍存在,把CCR5敲除了,把其他正常基因也敲除了,就可能導致癌症或其它疾病"。此外,肖江表示,倫理也是一個問題,應當嚴肅慎重對待。

D 身份調查

誰是賀建奎?

南科大副教授 還擔任8家基因公司高管

公開資料顯示:賀建奎於2006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學學士學位,2010年獲得美國萊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期間師從Michael Deem教授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2011-2012期間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就讀博士後,期間師從斯坦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斯蒂芬·奎克教授,從事基因測序研究。

其現任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實驗室用物理,統計和信息學的交叉技術來研究複雜的生物系統;研究集中於免疫組庫測序,個體化醫療,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

同時,賀建奎目前還擔任了8家基因相關公司的高管並部分參股。其中,因合生物與瀚海基因為其主要的企業。今年4月19日,瀚海基因宣佈完成2.18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同晟資本領投,希夷資產等五家機構參與跟投。瀚海基因稱,將重點用於建設全亞洲第一條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及配套試劑生產線。

另據上游新聞報道,11月25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即在YouTube帳號發佈多條視頻,稱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其解釋了為何用基因手術修改CCR5基因。

視頻中賀建奎稱:“使用基因手術修改CCR5基因預防HIV,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安全,另一個是在真實世界有醫療價值。作為一名科學家和兩個女孩的父親,安全性是我關注的第一要點。”

賀建奎表示:CCR5基因(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是目前“瞭解最充分的基因之一”。在手術中,他們使用“天然變異的起始點準確切圈了DNA”,從而改變了CCR5基因,從而達到抵禦艾滋病的目的。

視頻中賀建奎還表示:“當您在聽到指責聲時不要忘記,還有許多沉默的家庭,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孩子飽受遺傳疾病的痛苦,我們沒理由讓他們繼續承受苦難。”

封面新聞記者 刁明康 梁波 柳青報道 部分內容來源於科技日報、北京青年報、上游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