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活躍在哪兒?

行列式-大師


我們都知道,東北王張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後,接手東北的張學良,麾下東北軍人數約30餘萬。但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這30多萬東北軍並非都駐紮在關外,相反,隨張學良駐紮在關內的東北軍高達20萬餘,而駐紮在東北三省的駐軍只有十餘萬。



因此,面對日寇突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留在東北三省的東北軍,實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同時,再加上蔣介石和張學良“不可與之反抗”的不抵抗命令,30萬東北軍出現分化。

第一部分,東北軍大部分主力執行了不抵抗命令,駐紮在東三省的東北軍大部撤入關內,本就駐紮在華北地區的東北軍依然留守,並未選擇出關抗日,收復失地。這部分東北軍也是東北最精銳的部隊,約有20餘萬。


有狼狽逃竄的東北軍,當然也有就得英勇抵抗的東北軍,一部分擁有血性的東北軍拒絕了蔣介石和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留在東北堅持抗戰。這部分人以馬占山、李杜、黃顯聲等人為首,他們也是東北三省堅持就地抗戰的代表人物。

在東北抗戰初期,堅持抗日的東北義勇軍的大部分軍官和士兵都出身東北軍,參加抗日義勇軍的東北軍約有2萬餘人。同時,這部分人也是堅持14年抗戰的東北抗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人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第三部分,也是人數最少的,這部分人不願意離開家鄉隨張學良撤往關外,同時,他們也沒有奮起抵抗日寇侵略的勇氣,但與此同時,良心未泯的他們也不願意當漢奸。因此,這些人脫離了東北軍,選擇回到家鄉或從事其他行業。

最後一部分,也是最令人不齒的,則是選擇叛國投敵當了漢奸。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後,成立了所謂偽“滿洲國”。偽“滿洲國”也有一支偽軍隊伍,名叫“滿洲國軍”。這支所謂的“滿洲國軍”在1932年成立時約有85000多人,而其中近8萬人,是由原來的東北軍改編而成的。


也就是說,近8萬東北軍投敵當了漢奸。這部分漢奸部隊,以熙洽、於芷山、凌升、張海鵬、張景惠等原東北高官和軍官為首。這些漢奸部隊,不但助紂為虐,充當日寇鷹犬,甚至還隨日寇的全面侵華進入關內,成為鎮壓抗日運動的劊子手。

選擇不抵抗,隨張學良退往關內的20多萬東北軍,下場也並不美妙。由於失去了地盤,隨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乃至於糧餉軍械,都開始大幅下降。為了獲得這些軍隊生存所必需的物資,關內的東北軍成為了蔣介石圍剿紅軍、排除異己最好用的一把刀。



尤其是在圍剿紅軍過程中,東北軍不斷失利,部隊也不斷被消滅。不能收復東北老家,卻不斷在內戰中損失消耗,東北軍內部的不滿聲音愈發壯大,這也為最終“西安事變”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隨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囚禁,失去領袖的東北軍成為一盤散沙,再加上蔣介石的分化、拉攏、拆分,東北軍被分佈在五個省區。不再是一個整體的東北軍最終大部消耗在抗日戰場。作為民國時期中國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軍事集團,東北軍也徹底消失。


鳶飛九天2018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基本退出東三省。之後參加熱河、長城抗戰,參加陝北對紅軍作戰,參加抗戰。可以說依然活躍在關內廣大戰場。

1、東北軍進入關內

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迅速陷落。東北軍主力都在關內,從遼寧西退的集結在錦州,在錦州丟失後,東北軍主要進入華北地區。東北軍旁支湯玉麟部駐守熱河。

1933年,榆關事變,日軍佔領山海關。

(長城抗戰)

之後日軍進攻熱河,10日就攻下省會承德,輿論譁然。

再之後,日軍進逼長城一線,東北軍士氣低落,連戰皆敗,張學良引咎辭職。

2、東北軍與紅軍作戰

1935年何梅協定後,東北軍離開華北。隨少帥進入關中。

與紅軍幾次作戰,損兵折將。吳起鎮、直羅鎮等四次大敗,損失三個師。番號都給撤了。

(直羅鎮戰役)
這時候的東北軍離家多年,越來越想家,總想打回去。

3、抗戰中的東北軍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分化,編為六個軍。49、51、53、57、67軍與騎兵軍。在抗戰前分別駐紮在豫南、皖北、蘇北地區。

在抗戰中,東北軍整體表現在中等偏上,@度度狼專門有問題寫這個。

(49軍在東線血戰)

總結:

東北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很長時間裡對日作戰無能,在抗戰中國仇家恨,大多數士兵都為國家做了貢獻。

參考文獻:

老薩的歷史真相檔案之42—東北軍圍剿紅軍的四大慘敗

胡博.西安事變後的東北軍在分割整編後走上抗日戰場[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7(04):4-8.

王春林.東北軍的內爭與西安事變:以少壯派為中心[J].抗日戰爭研究,2016(04):29-42+159.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九一八發生時,日本關東軍的攻擊發起線不在邊境!兵力並不數量佔優,第二師團及一個獨立守備隊。總兵力約10300人。其中,第二師團的師團長是多門二郎中將,司令部設在旅順。下轄兩個步兵旅,步兵第三旅團(司令部在長春)和步兵第十五旅團;另轄一個騎兵第二聯隊和野炮兵第二聯隊,共約2.7萬人。那麼,這時的東北軍又有多少人呢?東北軍當時是全國人數最多、裝備最強的地方軍,約有30萬人。

這是張學良的無能,這樣的軍隊就是一群有武裝的難民! 九一八發生後,張學良帶入關內的東北軍主力先是去江西圍剿紅軍,損失不小,後又調陝北繼續追剿紅軍,期間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扣押,部隊讓分化瓦解。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損失更重,其中凇滬之役67軍107師全部損失,所餘108師殘部撥歸中央軍25軍。東北軍67軍番號取消。在皖北的騎2軍,也僅餘騎3師,但在抗日戰爭結束時,去徐州為國民黨搶佔地盤,被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改編,亦告消亡。

東北軍舊部僅存的51軍、57軍、49軍和53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旋即被蔣介石推入了與人民為敵的火坑.在與人民為敵的戰爭中潰滅:51軍,在抗戰末期退出山東開赴皖北後,于學忠軍長之職被蔣介石撤銷,調為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閒職。解放戰爭中,51軍奉命參加解放戰爭,1947年在棗莊被我軍消滅; 57軍,在111師分化後番號被取消,抗戰末期所餘111師殘部與112師合編為第12軍.軍長霍守義(原112師師長)。1948年夏,該軍在我軍的包圍下,終於在兗州放下了與人民為敵的武器;49軍,抗戰中該軍損失一師後,由蔣軍調來一個師與所餘105師合編成軍,集結在浙江淳安。

抗戰勝利了,名義上是去杭州受降,實際上是投入了內戰戰場。解放戰爭時期.49軍開到東北,但軍團長以上軍官幾乎均為蔣軍嫡系代替.事實上49軍已名存實亡。原105師在楊家杖子阻擊戰中,全師潰散,師長於澤霖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53軍,滇緬會戰後,南下越南,接受日寇在越南投降。歸國後接替駐保定附近,不久就參加了對解放區的進犯。130師被解放軍全殲一個團,團長被俘。


1947年7月,53軍由華北調往東北,軍長周福成被任命為第八兵團司令官兼嫩江省主席,軍部駐鐵嶺。其116師駐昌圖,130師駐瀋陽郊外,主要保護沈長鐵路.加強瀋陽工事,阻止我解放軍南進。7月中旬,116師在鐵嶺被我解放軍全殲,後周福成又恢復1 16師,並新編22師與原130師共同駐防瀋陽。1948年,在遼瀋戰役中,副軍長趙國屏、師長王理寰等率部起義,投入人民懷抱。軍長周福成在潛逃途中被我軍俘獲。 至此,在我們革命變革巨大的歷史舞臺上,東北軍已名實皆亡而不復存在!


李三萬的三萬裡


張學良的東北軍主力在九一八事變後至西安事變前基本上在執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被蔣介石調到“剿共”前線與共產黨軍隊作戰。這一期間張學良部損失較大且部隊得不到補充。抗日戰爭中名威遠震,戰功卓著的八路軍115、120、129三個主力師的番號就是來自被紅軍消滅的東北軍番號。蔣介石在全面抗戰開始後把它頒給了改編後的紅軍,這裡是否有什麼玄機不得而知。在西安事變後因張學良被扣,東北軍失去主心骨,被蔣介石重新整編。逐漸分化瓦解。傳統意義上的東北軍不復存在。餘部按著歷史的脈絡,有的投靠了日寇成了偽軍,有的參加了人民軍隊成了八路軍的新生力量。大部分隨著國軍輾轉各個抗日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還算正常人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少數留在了東北,這其中一部分選擇投降了日偽,成為了偽滿洲國軍隊,一部分轉戰白山黑水,成為了東北抗日的主力。而東北軍的主力20萬關內部隊,則由於失去了老根據地,只能聽憑蔣介石差遣,先是被派到了鄂豫皖根據地圍剿紅軍,而後四方面軍長征後,又一路追殺到了陝西,在紅軍長征會師後,張學良由於屢次向蔣介石進諫請求他支持自己打回東北而遭拒絕,最終聯合楊虎城和紅軍發動了必將抗日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被判刑而後刺殺,張學良被軟禁一生,而東北軍則被派往全國各地進行抗日,最後因為老蔣的卸磨殺驢政策,終成為炮灰被消磨殆盡。而我今天要講的是東北軍其中一部輾轉騰挪取道蘇聯入新疆的故事,還望各位看官喜歡。

1931年之後,留在家裡的東北軍餘部組織起了一隻東北抗日義勇軍,在高峰期,這隻部隊規模一度發展到30餘萬人,後來在日寇的地毯式轟炸和集中圍剿下,彈盡糧絕的抗日義勇軍不得已退回到了蘇聯境內。1933年初,經過國民政府和蘇聯的協商,這隻東北軍部隊三萬餘人搭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在阿亞古斯下火車轉道新疆塔城邊境巴克圖口岸後回國,那麼這隻命運多桀的東北軍部隊到了新疆之後又經歷了什麼呢?

東北軍進新疆後,先是被金樹仁利用來對付伊犁的

張培元,而後被捲入了盛世才的政變之中,善於偽裝的盛世才打出“建設新疆,收復東北”的口號,籠絡了大批的東北軍官兵。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聯援華抗日期間,為了保證物資的運輸通暢,需要建設一條西北國際大通道,而在新疆境內就規劃有1530公里,根據設計,沿途不禁要修公路還要修擴建機場以及航空戰和沿途接待補給站,這條通道要穿越沙漠和天山,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幾乎完全只能靠人力,而東北軍的加入使這條通道在一個月之內就竣工,在施工中數百名東北軍將士魂歸天山。

盛世才雖然是個獨裁者,但是其利用東北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將新疆四分五裂的局面平定,先後消滅了所謂的“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和“回教國”,一舉統一了新疆各部,而在此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東北軍也逐步淪為了其盛世才的工具,在初步平定了新疆後,盛世才就開始了分化瓦解東北軍的陰謀,他先是對東北軍進行了血腥清洗,殺害了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和數十名高級將領,而後又取消了東北軍師旅建制,下降為團編制。而在這些部隊中,東北軍人數從剛開始的佔9成逐步下降到了後來的不足三成,最後還將東北軍各部分散駐防,彼此隔絕聯繫,到1944年國民黨接管新疆,東北軍在十年時間內已經被消耗殆盡,死的死,傷的傷,更有甚者淪為了街邊乞討的乞丐,讓人唏噓不已!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我一波,謝謝!


軍史吐槽君


大體活躍在3個方向,投共、投蔣、投日。

九一八日本關東軍以極少的兵力佔領東北,張少帥率領幾十萬大軍不抵抗,至今為人詬病。

投共

(1)九一八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聯,有中共、東北軍、民眾、甚至土匪鬍子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堅持對日作戰,牽制了大量的關東軍和偽滿軍。


圖:抗聯將士

(2)東北軍也有大批官軍加入,比如李延祿16歲加入東北軍,九一八後加入抗聯;陳榮久九一八後加入抗日聯軍,後擔任第七軍軍長,1937年與日偽作戰中犧牲。

(3)一部分東北軍在東北淪陷後,不甘願做漢奸,加入抗日的戰線中,不失中華男兒血性本色,湧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為這一批東北軍點贊吧。

(4)在關內的敵後抗日戰場也有東北軍的身影,他們積極響應中共的號召,加入抗日的鬥爭中,比如呂正操將軍。

投日

投日的分為兩部分,一是在關外的,一是在關內的。

關外的

(1)九一八後日本在東北扶植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為了便於統治日本策劃成立了“偽滿洲國軍”,主要有投日的東北軍組成,規模大概有20萬左右,作為關東軍的僕從軍協助日本清剿抗日聯軍和抗日民眾,可謂罪行累累。



圖:偽滿洲國軍

(2)東北軍將領中最無恥的就是張景惠,九一八後他返回東北去當漢奸,擔任偽滿洲國軍要職,實在無恥。


圖:張景惠

(3)抗戰勝利後這部分軍隊大多被解散,老蔣看不上這些雜牌軍,只有少部分被整編,充當了炮灰。

圖:偽滿洲國日本鬼子宣傳畫

關內的

(1)張學良出兵調停“中原大戰”時,帶到關內十幾萬精銳東北軍。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在南京,當時在西北地區的東北軍分成兩部分:以少壯派為主的主戰派,主張武力解決事變;以元老派為主的主和派,主張和平解決。

(2)少壯派槍殺了元老派王以哲將軍,激起東北軍內部強烈反響,要求懲辦肇事分子,後經中共調停平息。

(3)少壯派主要分子,張學良的警衛營長孫銘九,未得到授權槍殺了蔣介石的侄子蔣孝先和蔣的警衛隊員,先後躲入蘇聯、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後投靠漢奸汪精衛,擔任偽要職。

圖:汪偽軍

(4)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要求東北軍繼續抗日,西北地區的東北軍投蔣,表示服從中央的調遣,後被蔣分割調往蘇、豫、皖、魯等地,由於蔣排擠壓制這批軍隊,為了所謂的生存,先後又有大批東北軍投靠汪偽,當了漢奸。

投蔣

(1)服從中央後的關內東北軍,被蔣介石調遣到前線,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會戰、遠征軍的戰鬥等,為正面戰場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貢獻,不失為民族英雄。

(2)于學忠原東北軍高級將領,在魯西南擔任國軍集團軍司令,大小戰鬥無數次,拖住日軍數萬人,殲敵萬人以上,曾被炸傷過,不失為抗日愛國將領。

圖:于學忠將軍

(3)當然還有其他的東北軍參加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大多被蔣介石消耗在抗日的前線。

(4)參加中國遠征軍的東北軍,當時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由於張學良的愚,被扣押在南京,導致東北軍四分五裂,群龍無首,如果張不親自送蔣回南京,繼續領導東北軍抗日,完全可以作為一支抗日的中流砥柱,哪怕戰死沙場,也能給東北同胞有個交代,不至於如今仍為人不齒。

恨未生當時

報國心不溼

戎馬披甲冑

提刀蕩倭寇

上馬思國難

兒爺頂青天

2018.3.9於南京,小小羅羅蛛手札。


小小羅羅蛛


1928年“東北易幟”之後,奉軍改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張學良任東北邊防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奉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軍退到了關內。留在東北的東北軍一部分參加了“江橋抗戰”,另一部分則變成了東北抗日義勇軍(這個成分很複雜,各種身份都有)。



(少帥)

1933年“熱河事變”時,東北軍何柱國部奮起還擊,而東北軍萬福麟和和湯玉麟,一個後撤一個不戰自潰,最終導致熱河陷落。張學良被迫通電下野,出國考察。東北軍被改編為第51(軍長於學忠)、53(軍長萬福麟)、57(軍長何柱國)、63(軍長馮佔海)、67(軍長王以哲)5個軍。

(于學忠)

1934年張漢卿被任命為鄂豫皖“剿總”副司令,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了圍剿。接著又擔任了西北剿總副司令,1936年發動了“西安事變”。

(何柱國)

抗戰全面爆發後,東北軍再次被整編。第49軍,軍長劉多荃;第51軍,軍長於學忠;第53軍,軍長萬福麟;第57軍,軍長繆澄流等4個軍。這次整編之後,東北軍的實力被削弱,每軍下轄2個師,每師下轄2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整編之後,走上了抗日戰場。


歷史軍魂


先說前傳,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分佈在兩個區域,精銳主力被張學良帶進山海關,部署在平津華北一線,大約17萬人。因為一年前的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介石,率兵入關“武裝調停”蔣馮閻的中原大戰。



馮閻崩盤下野,蔣介石取得最重要的一場勝利,對張學良自然恩寵有加,升少帥為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和北平政治分會老大,把整個華北的地盤交給了張學良,所以之後少帥就常駐北平,對東北的事情掌握不夠。

留在東北三省的東北軍大約11萬人,以及一些地方部隊,九一八事變發生在瀋陽,日軍主要進攻的是遼寧和吉林兩省,兩省東北軍接到不抵抗命令後大部南撤到錦州附近,一部做了漢奸,比如吉省東北軍參謀長熙洽和洮南鎮守使張海鵬等。



黑龍江省東北軍在馬占山領導下進行了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就是他指揮的,終因孤軍作戰而失敗。再之後是蘇炳文的海拉爾抗戰,失敗後餘部經滿洲里退入蘇聯被繳械,黑省成建制的東北軍就算沒了。

1932年初,日軍攻取齊齊哈爾後掉頭撲向錦州,張學良再次不戰而撤,將東北軍全數撤進關內,這時的東北軍分為兩坨,平津一撥,熱河一撥。1933年,日軍掃蕩熱河並推進到長城沿線,熱河東北軍頭目湯玉麟望風而逃,這樣東北軍全部集中到山海關至古北口的長城以南和平津地區,去掉逃跑途中損失的和被日軍消滅的,雜七雜八大約還有22萬人。



東北和熱河丟失,全國一片罵聲,為平息輿論,蔣介石叫張學良請辭本兼各職,去國外避避風頭,1934年回國後,老蔣給他個鄂豫皖剿總副總司令的職位,駐武漢,東北軍絕大部分開到鄂豫皖打紅軍,打得也不怎麼樣。

紅四方面軍長征離開根據地後,老蔣再次折騰東北軍,任命張學良為西北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都是蔣兼),駐西安。東北軍又從華中調往西北,進攻陝北紅軍,損兵折將。

損失的部隊軍政部也不給補充,張學良終於急眼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度度狼gg


1928年底,奉系軍閥張學良宣佈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所部奉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總兵力約30萬人。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張學良率東北軍精銳11萬人入關,佔領平津等地,從此再也沒回到過東三省。次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下令將在東三省的部隊撤回關內,除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和其他一部分邊境駐軍,大部分東北軍部隊撤入關內。此時的東北軍下轄第51、53、55、57、63、67軍。

隨後在日本步步逼近、全國輿論聲討下,國民政府命令東北軍在熱河迎戰一路南侵的日軍。憋了一肚子氣的東北軍拉開陣勢本想在此與日軍決一死戰,只可惜由於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致使東北軍戰線一處被破全線動搖。熱河失守,張學良被迫暫時離職。東北軍同時也撤銷了第55軍番號,部隊減員至26萬人,仍然駐防於華北。

1934年張學良復職後曾率東北軍進入鄂豫皖和陝甘與紅軍作戰,遭受重大損失後逐漸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在進步人士的影響下開始與堅決主張抗日的紅軍合作。

1936年,面對國民政府向東北軍提出的剿共和東調福建兩個選擇,早已被“不抵抗”罪名壓抑甚久的東北軍官兵情緒瞬間爆發,隨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禁,東北軍所屬第49、51、53、57、67軍和騎兵第1軍全部調入各大戰區,走上了抗日戰場。

第49、57、67軍參加淞滬會戰、南京會戰,51軍參加徐州會戰,均付出巨大的犧牲。53軍則轉戰大江南北,最後加入中國遠征軍序列入緬作戰。還有一些零散的師、團加入八路軍,最後實現了打回老家的夙願。


大將軍威武8


“九·一八”事變後,退入關內的東北軍主要分為陸軍、海軍兩個部分,其活躍地點,以及最終的命運大致介紹如下:

東北陸軍

退入關內的東北陸軍,最初佈署於華北,參加了長城抗戰。1933年被國民政府改編,全軍26萬人整編為5個軍,從原先的“東北邊防軍”番號,改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步兵”,具體的番號情況如下:

第51軍(軍長於學忠)。

轄:第111師、第113師、第114師、第118師。

第53軍(軍長萬福麟)。

轄:第108師、第116師、第119師、第129師、第130師、騎兵第2師。

第57軍(軍長何柱國)。

轄:第109師、第112師、第115師、第120師、騎兵第3師。

第67軍(軍長王以哲)

轄:第107師、第110師、第117師。

第63軍(軍長馮佔海)

轄:第91師。

各直屬獨立部隊:

獨立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獨立第106師(師長沈克)、騎兵第1師、騎兵第4師、騎兵第5師、騎兵第6師、炮兵第6旅、炮兵第7旅、炮兵第8旅、工兵團、輜重大隊、鐵甲車大隊、通信大隊。(後各獨立騎兵師統編為騎兵軍)

1934年後,東北陸軍一部(第67軍等)開始參加在鄂豫皖圍剿紅軍的作戰,一路追擊至西北,其他57軍、51軍、騎兵軍等部也都在1935年陸續抵達西北,隨後發生了著名的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前夕,東北陸軍被再度整編,統編為51軍、57軍、53軍、49軍、67軍、騎兵第2軍等部,兵力大幅縮減。此後,49軍、67軍參加了津浦路、平漢路沿線抗戰,67、49、57軍被調赴參加淞滬抗戰(67軍因損失過巨,編制被撤銷),51軍、53軍、57軍還曾參加武漢會戰(51軍和57軍一部參加過臺兒莊會戰)。

抗戰勝利後,原東北陸軍又捲入國共內戰。內戰開始時東北軍的序列包括:第53軍(第116師、第130師)、第12軍(第111師、112師)、第71軍(第91師)、第92軍(第56師)、第96軍(暫編第15師)、東北挺進軍(新編騎兵第5師、新編騎兵第6師)、第49師(第105旅)、整編第51師(第113旅、第114旅)、整編第25師(第108旅)。其中51軍、53軍等部參加了進攻山東解放區、接收東北等作戰,51軍等部參加了進攻蘇中解放區的作戰。

最終51軍一部在上海投降解放軍,53軍在瀋陽投誠,12軍一部在陳官莊等地投誠、92軍在北平接受改編。

東北海軍

東北海軍原轄有東北海防艦隊、東北江防艦隊、東北海軍陸戰隊等單位。“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江防艦隊淪陷,東北海防艦隊撤退至山東半島,以青島、威海、煙臺、長島為基地,1933年被改編為海軍第三艦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國民政府以身處華北前線的第三艦隊和原東北海軍各機構為基礎,成立海軍前敵總指揮部。1937年12月18日,第三艦隊在青島實施焦土抗戰,將大量艦船自沉於青島港,原艦艇部隊人員及陸戰隊、教導隊等改編為炮隊等單位,在1938年撤至徐州預備加入第五戰區作戰,後被命撤往湖北第九戰區,第三艦隊被改編為長江要塞江防守備司令部,負責長江中游的炮臺防禦(沈鴻烈受命擔任山東省主席,率海軍陸戰隊一部重新返回山東開展游擊戰)。

馬當要塞保衛戰後,因部隊損失嚴重,江防守備司令部被撤銷,部隊被整編為江防獨立總隊,其後一部在1944年被考選編入赴美接艦參戰士兵總隊,參加了接收“太平”、“太康”等美援軍艦的活動,剩餘部分則在1945年被編入赴英接艦學兵大隊,參加了接收英援“重慶”、“靈甫”的活動,作為抗戰前中國四支獨立性海軍之一的東北海軍(其他三支為閩系中央海軍、粵系廣東海軍、軍政部電雷學校)的歷史就此結束。

在第三艦隊部隊撤向長江中游之前,前身為東北海軍葫蘆島航警學校的青島海軍軍官學校則在1937年撤至湖北漢口,旋又輾轉遷至四川萬縣,並將廣東海軍黃埔海軍學校以及電雷學校併入,至1941年在校學生畢業完成後停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