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行。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姐妹情誼在,這句話在理嗎?

勿念A勿戀


我覺得挺對的,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父母在的時候嫁出去的女兒會逢年過節的都會回家一趟,姐妹也會相約一起回家看父母。如果父母不在了的話,就覺得回不回孃家也沒那麼重要了。

父母在,家就在,姐妹情也在。為什麼這樣說呢?小時候外公外婆還在世的時候,我媽媽每年回家過年都是年前去一次,年後去一次,等到要出去上班了還會再去一次。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去那麼多次?我媽說:你外公外婆還在,那裡有我的兄弟姐妹,那也是媽媽另一個完整的家。媽媽回去呢,也就像媽媽每年回家過年一樣,你們會想媽媽,那媽媽也想媽媽呀。

三年前,萬物復甦的季節,外公也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母親會孃家的頻率也也減少了。我問媽媽,這是為什麼,媽媽說:兄弟姐妹們也都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兒女,兒女們又跟別人組成了新的家庭,所以他們的心大多都在如何維繫自己與兒女的新家庭了。





徐小稀


羅嗦不羅嗦?(感覺生活中,只要父母在,家就在,這句話對嗎?)如此改的話是不是短小精悍多了?以後要提問題的話,好好的向我取取經。

對不起,我翹尾巴了!


手心我心bxl版


我認為這句話具有一定的道理。它強調:如果父母還活著,已長大成人的兒女就不要遠離父母,而應該陪伴父母、贍養父母,以免將來留下遺憾;父母住在哪兒,哪兒就是兒女的家,要“常回家看看”,就像樹的枝葉永遠都不離開主幹和根部一樣;只要父母健在,姐妹手足情深,否則“分家如拆戶、拆戶兩家人”,彼此之間就是親戚關係,不再是一家人。這句話緊緊圍繞“父母“二字,告誡兒女,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忘記手足之間的情誼。它既涉及到家庭倫理又體現傳統美德。然而,這句話在某些方面的觀點又不符合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具有一定的侷限性。譬如,如今每年大量農民工進城或出國務工,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和趨勢。僅靠耕種幾畝田地的收入,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開支。“父母在,不遠行”,行嗎?不行!已長大成人的兒女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只能背井離鄉、遠離父母到外地謀生。如果已經結婚生子,還要將小孩留在家裡由父母照料,留在老家的父母和孩子被稱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此外,有的家庭父母去世早,年長的哥哥或姐姐將弟弟或妹妹撫養長大,是不是“父母在,姐妹情誼在”,而父母不在,姐妹或兄弟之間就沒了情誼,成為兩家人呢?顯然不是。“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長姐亦為母”,已長大成人的妹妹或弟弟會把姐姐或哥哥永遠當作母親或父親一樣看待。姐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哥哥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我們中國人歷代重視親情、知恩圖報,不講情誼、反目成仇的人畢竟極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