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殲20飛行時不做高難度動作嗎?

哀國者導彈


連我們的八爺都可以在鬧市區低空突襲而過,這也是前段時間視頻畫面所展現過的,那麼試想我們的殲20還會差麼?答案顯然是不會的。從殲20的整體氣動設計來看,它的主推的就是機動性,你看世界上哪一款有著鴨翼設計的戰鬥機其機動性能差的,顯然沒有,更何況殲20的全動翼面設計本身就是一絕。

這就是美軍也是要伸大拇指的,別看平時對殲20黑的厲害,它不黑又怎麼可能從國會要到錢呢?以目前殲20因為發動機的問題,才會有著這樣的務實設計,這也是為什麼前不久官媒會曝出殲20的戰鬥巡航會達到每分鐘52公里的原因所在,因為單靠目前殲20的發動機,顯然不能。

所以對於殲20目前在公開或者其它時候未能出現高機動能力的鏡頭,其實也沒什麼好意外的,畢竟國之重器,雖然外形是隱藏不了的,但一些關鍵技戰術指標若有意隱藏起來,這對於對手也是相當頭疼的事情,它也沒辦法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這也是軍事裝備慣用的一些做法。


長安小師爺


很多人在意殲-20能不能做高難度機動吧。

其實W君想告訴大家的是殲-20很難像F-22和Su-57一樣作出高G數的機動的。

殲-20的結構導致殲-20就是一臺高科技的截擊機。過長的機身導致殲-20難以承受過大的G力負載。

從比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殲-20的長度遠大於其他五代機。

W君有一個定律就是——機身越狹長那麼機動性就越差。實際上殲-20也是躲不開這個定律的。


首先說下機身狹長的優勢:

這是一個飛行器在高速飛行時的流體場分析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飛機周邊會形成高壓區和低壓區,在飛機的尾部氣流填補低壓區。

如果一個機體很長的話,那麼機身尾部的低壓區就會變小,在飛行過程中由於飛機高速運動所形成的低壓區會被飛機上下左右的氣流迅速填充。這樣可以用較小的推力獲得較大的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殲-20在使用WS-10發動機的時候依舊可以達到1.2馬赫的超音速巡航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為什麼使用了WS-15發動機後推力僅僅增加了6噸那這架飛機可以實現1.83馬赫巡航速度的原因。


但機身狹長也有弊端的。弊端就是——長度達20多米的飛機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質點。其作各種高強度機動的時候機身會受到極大的結構應力影響。

和高速的揮動一根竹竿的道理一樣,如果揮動的速度過快,那麼竹竿結構最脆弱的部分就會忽然折斷。


在飛機的設計上也是這個道理。

飛機如果飛出了自己的飛行包線,那麼輕則機體受到損傷,重則空中解體。

在看飛機的結構應力的時候,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長度,根據槓桿原理來說越長的飛機其機構中受到的應力越強,也就越容易解體。

因此一個高強度大G力的機動不緊急是對駕駛員身體速度的考驗,更是對機身結構堅固性的考驗。


殲-20依靠加長機身的方式彌補了發動機推力的不足,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其結構強度變差,導致空戰機動性的不足。

雖然說現在很多宣傳媒體上對殲-20的最大過載生成大於9個G,但是就結構來說殲-20實際上很難達到8G以上的過載。

因此需要大過載才能過實現的機動動作在殲-20上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要求殲-20作出太高強度的機動也是不現實的(這也就同時解釋了為啥殲-20沒有機炮)。


軍武數據庫


嚴格來說,應該說“問者至今還沒看到殲20做高難度動作”。畢竟,目前殲20的公開展示主要還是2016年的中國航展時期,那時殲20剛剛交付,還處於各種測試時期,展示動作不會太“激烈”。而平時網友們所拍到的,大多是驚鴻一瞥。不過,也不要忘了,曾經有一個引起了網絡轟動的殲20視頻,那裡面有著令人驚豔的高機動展示,雖然後面證實該視頻是加速大概1.4倍的,但其本來動作也是相當不錯的。

所以,殲20是否進行了高難度機動飛行,要看是否到了公開展示的時間,以及“高難度”的標準了。問者這裡所說的高難度,可能是指類似於蘇27的眼鏡蛇機動,或者蘇35的鉤子機動等令人驚奇的、非常炫目的動作。在這方面,我方飛行員似乎更加務實一些,主要在意一些更貼合實戰的機動飛行動作(以前殲10在航展飛行表演時,我方的說明就是如此),後面還有待挖掘。如果換一種說法,比如“超機動”的話(目前主要指過失速機動),F35今年已經展出了這方面的視頻;一些喜歡美國武器的人,認為F35在視頻中所展示的大迎角飛行能力令人“歎為觀止”。不過,這是在F35A服役7年後的事情了。

那麼,殲20是否可以進行類似的超機動飛行呢?答案當然是可以的。一般3代機的可控迎角在28度左右,新一代的F35,儘管比較臃腫,空戰推比也不高,但可控迎角還是達到了50度以上,所以才有了相當優異的過失速機動飛行能力。殲20據稱在設計時要求在無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實現55度的可控迎角(F22在有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可以達到60度),可見其在這方面的要求比F35更高。

相對於F35,在氣動設計上,殲20更注重大機動飛行;在空戰推比上,殲20更高。所以,殲20擁有更好的機動飛行的條件。是否公開展示就要看我方在這方面的訓練和意願了。至於更加“誇張迷人”的動作,可能需要我們一些觀念的改變,以及殲20換髮之後了。


晨曦軍情



這個“滾筒”動作已經證明了殲20戰鬥機的高機動性!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高機動性是“四代機”一個非常重要的飛行性能指標,要超過絕大多數的三代機…只是由於目前殲20公開的影像資料太少,很少有人能看到罷了。

根據美軍對於“四代機”的4S標準的劃定:超機動性Super Maneuverability、超音速巡航Super Sonic Cruise 、短距離起降StoL、隱身性能Stealth,這樣的標準超機動性是排在首位的!如果“四代機”機動性不好在空中像一隻“肥鵝”那麼它也就不能空戰了!形不成與“三代機”的代差優勢。所以,包括殲20在內的“四代機”的機動性能必須要好!由於發動機性能和氣動佈局更加先進,近距離“狗鬥”的時候,“三代機”所能做的任何高複雜的大過載機動動作對它來說都不是難事兒!

殲20的內置彈倉,由於是代差性的“四代機”,在機載雷達和空–空導彈先進性方面要大大高於“三代機”。

隨著科技的發展、體系作戰的進步,2025年以後的戰鬥機將很少進行25㎞內的“狗鬥”(格鬥)作戰了……都是由預警機或者其他偵查裝備遠距離發現 敵機後,通常在40~100㎞外進行迎擊攔截,並且“中等射程距離”的空–空導彈的性能,也將比現在的型號更加先進!打擊敵機的“不可逃逸距離”也會更遠!在這種中遠距離空戰條件下,將來的“四代機”會很少進入“格鬥狀態”,其高機動性也將很少展示。
所以,我們以後看見的“四代機”進行空戰將會變得“平淡無奇”,基本上都是目視外距離發射導彈後扭頭就走!敵我雙方連人影都看不見。二戰期間那種“空戰拼刺刀”一去不復返了。

攜帶四個大型副油箱轉場的殲20,如果將副油箱換成四枚重型航空彈藥,殲20的對地/對海作戰能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殲20設計之初就是以多用途為發展方向,龐大的機體就是要載油多飛行距離遠,並且還要利用隱身性能攜帶大型彈藥去攻擊敵人的高價值目標!而當前的大國防空體系是完善的,各種高性能的遠程地空導彈系統也在全球擴散,而且這些導彈的飛行機動性能普遍高於戰鬥機,怎樣突破敵先進防空網消滅敵高價值目標,是空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就必須研製高機動性的隱身戰鬥機和高性能的隱身航空彈藥,只有這樣才能在敵人發現概率極小的條件下,飛入敵縱深去執行打擊高價值目標的任務(踹門),然後憑藉高機動性的飛行能力迅速的脫離戰場。

基於將來作戰樣式的發展與改變, 四代機不論空戰是不是需要“狗鬥”,還是遠距離奔襲消滅敵人的高價值目標,它都需要具備超高機動的飛行能力。


皇家橡樹1972


殲20戰機是中國最先進的戰鬥機,這也是中國裝備的第一款五代機。作為一架五代機,超機動就是它的標準之一。我們經常看見美國F22在表演時飛高難度動作,但殲20在航展中卻看不見飛高難度動作。難道殲20的機動性不行嗎?正當軍迷對殲20機動性提出質疑的時候,空軍專家說出了原因,聽完專家的分析後,軍迷這下放心了。

殲20之所以不在公共場合表演高難度動作,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殲20是新列裝的飛機,所以空軍必須留一手,不讓對手知道它的底細。所以殲20的機動性就被保留了,讓對手猜不透殲20的真實戰力。

其次,殲20作為一款新飛機,飛行員也是剛剛接觸這款戰機。所以對飛機的各方面瞭解還不是特別透徹,如果貿然飛高難度動作,殲20可能會發生危險情況。所以為了戰機與飛行員的安全,暫不考慮讓殲20飛高難度動作。等時機成熟了,軍迷自然能夠欣賞到殲20的颯爽英姿了。

第三點,就是殲20自身的缺陷了。殲20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動機問題,這也直接限制了殲20的機動性,而且,這個問題不解決,殲20的機動性要求就達不到做高難度動作的需要。所以,在新發動機沒有提供給殲20前,殲20也只能維持現狀。但現有的機動性水平已經足以令殲20應對大多數問題。

最後一點,就是殲20複雜的外形。殲20不但鴨翼會轉動,垂尾也會跟著轉動。雖然這種設計提升了殲20的機動性,但對機體強度勢必會造成影響。如果頻繁飛高難度動作,可能導致殲20發生解體。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允許殲20進行這些危險動作。


紫龍防務觀察


不知道題目所說的“高難度動作”的標準是什麼?是像“眼鏡蛇”、“落葉飄”和“垂直爬升”這樣的才算高難度飛行動作麼?如果是這樣,那麼目前我國的殲-20確實沒有做過類似的高難度機動動作,不過在今年6月份的某次實戰化訓練中,殲-20也秀了次“滾筒”機動,如下圖:

“滾筒”機動也算是高難度機動動作吧,而且你怎麼知道殲-20不做高難度的機動呢?在航展上沒有玩高機動,不代表訓練時也不做吧,畢竟我們的殲-20剛服役沒幾年,不像美國的F-22那樣已經是一款成熟的五代機了,再加上我們的“發動機推力不行”這個硬傷到現在都還沒有徹底解決,所以,殲20肯定不可能像F-22那樣那麼任性,動不動就秀自己的高機動性的,短距離起飛加垂直爬升這樣的高難度動作目前可能還做不了!

而且還有一點,殲-20在設計的時候可能就考慮到了“捨棄部分高機動性能力”這個問題,因為

殲-20在體型上看是目前五代機中機身長度最長的,過長的機身就意味著做高速機動時的難度會更大,不過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們發動機推力不足對超音速性能的影響,以及提高瞬盤性能(以掉速度和高度為代價的一種單純改變機頭指向的能力)!

最後,現代化空戰其實追求的是體系化、網絡戰和超視距等,我國對五代機的要求更多的是在西太平洋地區能抗衡敵方的五代機以及對他們三代機、四代機起到代差上的碾壓優勢

,因此,殲20在大航程、超音速性能、超視距作戰等方面的要求會大於高機動性,至於空中纏鬥,不好意思,你有槍的情況下會跟人家比身手麼?再有,超音速性能是幹嘛的?踹完門就跑啊,剩下的事情交給四代機、三代機就行了!


哨兵ZH


殲20未來主要執行的任務目標是大量部署標準3、愛國者4等高性能防空系統的國家和地區,執行踹門者的任務,也就是打擊敵方防空導彈陣地,雷達基地,摧毀目標後殲十殲11等高性能三代改進型戰機再一擁而上,該狗斗的狗鬥,該投彈的投彈,這才是殲20最主要最核心的任務。


面對這樣的作戰任務,大家覺得機動性和隱身性哪個比較重要?隱身性能不過關,可能回都回不來,機動性略差22,可以接受,跟中國發生衝突的國家都在中國周圍,作戰時殲20,包括殲十殲十一都可以獲得路基海基空基雷達的支援,就算面對22,在多層次立體化雷達網絡的支持下,形成數量優勢三代機也可以與22一戰。

反觀22由於遠離基地等原因,獲得的信息支持甚至會弱於我方,所以22不僅強調機動性 而且要求有極強的隱身性以及超音速巡航性能,能突破就突破,不能突破哥開掛逃命,要是逃命也被一大群高性能三代機堵著了,來吧,就算狗鬥哥也不怕。


我的看法是,20的機動性是最弱一環(相比22),隱身性能甚至略強22,超巡那是必須的,因為20貴啊,姐打完高價值目標就得跑路了。


軍林天下


總設計師楊偉說,J20是中遠距戰鬥機,不參與偶然性近戰。這好理解,造價昂費麼。但不解的是,偏偏又哧愣著一對活動前翼,多少影響隱身不說,這可是瞬間機動設計,典型的格鬥模式。大師說法與實際佈局相左,令人費解。


一乜


那些所謂的高難度動作,真正實戰意義幾何尚且不得而知,四代機並不是憑藉酷炫的動作去幹掉敵人。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真正武林高手之間的較量和街頭混混打架,絕對不是一個風格。高手過招出手便知、一擊必殺、勝負立判,何必要抓住頭髮、拳腳相加,滿地打滾。

上面一圖是中國未來空戰研討的課件,可以看出,進入四代機時代,對狗鬥這種空戰戰術,充滿了不屑一顧。

殲20作為第四代戰鬥機,作戰樣式和三代機是截然不同的,在代差優勢存在的情況下,已經可以做到對三代機的秒殺,為什麼還要跟敵機糾纏不休,大戰三百回合?擁有隱身優勢的四代機可以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你還沒發現我我就把你打掉了,連狗斗的機會都沒有,機動性無用武之地。

機動能力並不代表戰鬥力,在三代機時代大家水平都差不多,飛機也不隱身,導彈射程也只有幾十公里,這種情況下戰鬥機的機動性會成為勝負的關鍵手。在這方面蘇35做到了極致,“落葉飄”震驚世界,但進入四代機時代,可以在數百公里外發現對方,導彈射程也達到百公里以上,再一味的追求機動性就有點劍走偏鋒,走火入魔了。



殲20的作戰理念也是這樣,殲20戰鬥機連機炮這種狗鬥神器都捨棄了。四代機的重要指標按重要性排序,我覺得應該是隱身、超視距攻擊、超音速巡航、超機動。

當然,不要以為殲20的機動性就很爛,殲20的飛行員曾經說過:機動能力特別強,一旦進入超音速,就是它的天下。


一坑四彈


發動機不給力,沒辦法,雖然現在在媒體上吹的比較厲害,專家接受採訪也自信滿滿,不過實際新聞視頻中見到的殲20飛行姿態明顯比較沉重,做盤旋動作的速度很慢,好比動力不足的國產汽車,和f22的動力不可同日而語,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