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怎樣才能檢查出來?

董世偉14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就個人經驗來看,曾經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在確診了胰腺癌那一刻,才第一次知道“胰腺”這個器官的存在。而對於“胰腺癌”這個疾病,很多人是通過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不幸離世才有所認識(雖然喬布斯所患並非胰腺癌,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由於胰腺這個器官在體內所處的位置,及其解剖學特點,導致了胰腺腫瘤在早期通常缺乏明顯的特異性症狀,因此難以被察覺。而一旦出現了症狀,往往喻示著腫瘤已經進入相對較晚的分期,給治療造成很大困難,導致預後較差。
也正因為如此,更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可能的相關症狀進行關注,例如:
1、腹痛:文獻報道50~90%的胰腺癌患者有腹痛症狀,其具體形式與腫瘤所在的部位有關;
2、黃疸:是胰腺癌患者的另一主要症狀,是由膽管被壓迫所致;
3、消瘦衰弱:除了腫瘤本身所致,還可以由經常腹痛、食慾不佳、消化減退、吸收不良、精神不安等多方面因素引起;
4、胃腸道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等都可發生;
5、其它:如新發糖尿病症狀,精神症狀等。

而檢查方面,較為有意義的是血清腫瘤標記物、腹部B超、CT、核磁等,而確診需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

(圖片來自網絡)

李巖祺


有些病人會問,每年都做體檢,為什麼還是沒有早期發現胰腺癌呢?因為要靠普通的體檢來檢查出早期的胰腺癌,其實是非常有難度的,體檢最常見的是B超檢查,但因為胰腺有胃腸道的遮擋,並且氣體很多,B超不敏感,所以非常容易漏診。目前常用的CA19-9等血清標記物在早期診斷上,無論是敏感性還是特異性,還離臨床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因此也不是最佳的排查方式。

那麼胰腺癌有效的檢查方法是什麼?從影像學上來說,現在薄層螺旋的胰腺CT,可以查出一釐米甚至五毫米的胰腺腫瘤,因此CT是個非常重要的手段,無論是早期發現腫瘤,還是對腫瘤和周圍臟器與血管之間的結構關係的認知,都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大家不要迷信磁共振,當然磁共振也是非常好的方法,或許有些病人會非常簡單地認為,磁共振比CT好,因為它更貴,但是在實際檢查中,未必貴的一定是好的,切合實際的方法才是最好的。磁共振也有它一定的作用,可以更好地鑑別一些脂肪的間隙和血管的間隙,來幫助醫生判斷手術的可切除性。

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檢查,就是超聲內鏡。超聲內鏡的應運而生是技術上的突破,在胃鏡上裝了套超聲的探頭,到胃裡去用超聲波檢視胰腺,貼得很近,看得非常清楚,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直接對胰腺進行穿刺,進行活檢,明確胰腺腫瘤的性質,決定進一步的治療策略,這已經被大量的臨床實踐所證明。但是超聲內鏡是一個技術活,對執行和操作的醫生要求很高,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對設備的要求也非常高。

還有一項比較重要的檢查,就是PET-CT,它非常好的一點是可以診斷胰腺癌的良惡性,而且它具有超聲內鏡不具備的優勢——無創,同時也可以對全身進行掃描,發現遠處有沒有轉移。但是PET-CT經濟上要求比較高,也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


海上名醫


胰腺癌有 “癌中之王”之稱,因為胰腺位置深,長了腫瘤,早期也經常沒有特別的表現,即便有一些症狀表現,也沒有特異性,容易誤認為是其他消化不良之類的問題,可以說胰腺癌很難早期發現。有的人會說,那就主動去檢查,但目前也並沒有明確有效的胰腺癌篩檢手段,如此一來,胰腺癌在多數情況下診斷時往往已經是晚期。而晚期胰腺癌,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現有的治療,其療效非常不理像,胰腺癌的死亡率極高,預後極差,讓人聞之色變。

不過,還是要要重視一些表現,一旦出現這些表現,要及時就診檢查,儘管可能已經不是早期,但早檢查總從晚檢查好,如果40歲以上,有下列表現,要警惕胰腺癌可能,及時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1)不明原因梗阻性黃疸;(2)近期出現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超過10%;(3)近期出現無法解釋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4)近期出現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釋的消化不良症狀,內鏡檢查正常;(5)突發糖尿病而又無誘發因素如家族史、肥胖;(6)突發無法解釋的脂肪瀉;(7)自發性胰腺炎的發作;(8)、長期煙者,要加倍重視。

當懷疑胰腺癌可能時,接下來就是進一步檢查,如何檢查?

1、腫瘤標誌物特別是CA199對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還可以,而且簡單方便,可以作為參考,但一定要記住:不能僅以這個檢查結果來判斷是否得了胰腺癌,特別是結果正常時,千萬不要誤以為是沒得胰腺癌,那可就誤事了。

2、影像學檢查,比如超聲檢查,增強CT、增強磁共振等檢查。

3、病理檢查:如果影像檢查發現胰腺佔位病灶,而且抽血化驗提示CA199增高,則不管是否有上面說的那些表現,都要考慮胰腺癌的臨床診斷,最終確診則需要病理檢查(活檢或手術)。


【我是腫瘤專科醫生,點右上角關注我,隨時隨地獲取靠譜的健康科普知識】


腫瘤專科醫生


胰腺癌是癌中之王,死亡率非常高,大家都很怕,就連喬布斯這麼有能耐的人,在胰腺癌面前都要敗下陣來,不是說有錢就行的。


最好是不要發生胰腺癌。


一旦發生,最好就是儘早能夠發現它。但是胰腺癌的發病非常隱匿,進展迅速,預後差,5年生存率不到10%,就是說,確診為胰腺癌的病人,能活上5年的不到10%。


如何早期發現胰腺癌呢?


這就需要藉助輔助檢查了。最常用的方法是腹部CT或者MRI,腹部B超也行,但是看的沒有CT清楚,如果B超看到有端倪了,還是需要CT/MRI進一步確認。所以,為了發現胰腺癌,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體檢項目裡面,可以做一個腹部CT。一年做一個腹部CT,並沒有多大的射線損害,不要害怕。倒是要害怕經濟問題,因為一個腹部CT下來要好幾百上千塊,不是普通群眾能滿意接受的。


有人說通過臨床表現來發現胰腺癌,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為早期的胰腺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症狀明顯發現了,通常(80%)已經是中晚期了,預後很差。


即便是每年都做腹部CT,也不一定能發現早期的胰腺癌,因為有可能一年內就發展為中晚期了,因為它進展非常迅速。但不管怎麼說,每年都做檢查,肯定比不做檢查要好。


但我們總不能都去做腹部CT吧,就為了發現胰腺癌?這不划算。


所以,那些有吸菸的,肥胖的,酗酒的,有慢性胰腺炎的,有糖尿病的病人,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可以把腹部CT當作年度體檢的一個項目來做。


而其他正常人,那就沒有這個必要了。但過了40歲,還是考慮做吧。


有時候我們為了更好的活著,是要付出某些代價的,而為了儘早發現腫瘤,付出的代價就是多花錢多做檢查。但這樣一來,肯定有很多人是“白做”的,因為他不一定有問題。


熊貓醫館


胰腺癌可發生於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頭者多見,整個病程短,病情發展快和迅速惡化。約半數以上腹痛開始較輕,逐漸加重。發病後短期內明顯消瘦,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為癌腫本身發展的結果,位於病變處多為晚期體徵。癌腫形態不規則,大小不一,質堅固定,可有明顯壓痛。由於癌腫阻塞胰導管和膽總管下端,胰液和膽汁不能進入十二指腸,因而患者可常有消化不良、食慾缺乏;有時伴有噁心、嘔吐;少數人在發病初期表現為糖尿病的症狀,忽略了對胰腺的考慮。晚期胰腺癌患者出現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或動脈血栓形成。個別或部分胰腺癌患者出現焦慮、急躁、抑鬱、個性改變等精神症狀;或感覺發熱、明顯 乏力,小關節紅、腫、痛、熱,關節周圍皮下脂肪壞死及原因不名的睪丸痛;鎖骨上、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也可因胰腺癌轉移而腫大發硬。

由於胰腺位於膜後,位置深,胰腺癌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或僅有上腹不適、隱痛等不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待出現黃疸、腹痛、消瘦時已經屬於中晚期,失去手術切除的機會。如超聲顯像、CT掃描、磁共振檢查、X線檢查如胰膽管造影,或同時進行細胞學檢查等有助於診斷。血清CEA測定70%可呈陽性反應。消化道癌抗原檢測、腹腔鏡檢查、胰腺活檢和細胞學檢查,有助於提高診斷正確率。


大醫惠眾


胰腺癌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幾種方法檢查出來:

一、實驗室檢查:1、血液生化檢查:胰腺癌早期生化指標無異常,但是當腫瘤阻塞膽管時,會出現肝功能異常,伴隨谷丙轉氨酶升高、穀草轉氨酶升高。2、腫瘤標誌物檢查:胰腺癌時血清CA19-9可升高10倍以上,胰腺癌的其他標誌物檢查還有癌胚抗原、糖類抗原CA242、糖類抗原CA50。

二、影像學檢查:1、腹部超聲檢查:如果發現胰腺邊界不清、回聲減低、侷限性腫大提示胰腺癌,這種檢查方法方便、沒有放射性但是容易受操作者水平、胃腸內的氣體的影響,對於較大的胰腺腫塊容易檢查出來,小病灶不容易發現。2、內鏡超聲:可以準確的顯示出腫瘤病灶是否累及周圍血管還有淋巴結有沒有轉移,對於早期胰腺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但是也容易受操作者的水平和經驗影響。3、CT:1)平掃:可以顯示病灶的大小、位置,但是對於病灶和周圍結構關係顯示較差2)增強:可以顯示病灶的大小、位置、內部結構,還能顯示病灶和周圍結構關係。4、核磁共振(MRI):可以檢測出不到50px的病灶,可以檢測出懷疑胰腺癌但是用CT平掃和增強均未檢測出的病灶,如果患者想做增強CT ,但是用碘造影劑過敏,可以做核磁共振。

三、組織病理學檢查:該檢查是診斷胰腺癌的金標準,患者在放化療前必須進行病理學檢查確診。


藥事健康


有一種疾病的症狀很難讓人發現,一旦發現就已經是非常嚴重了,這就是胰腺癌。胰腺癌是由於胃腸道內分泌功能失調導致的胰腺的不正常變化,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那胰腺癌怎樣才能檢查出來?

早期胰腺癌發現不容易,很多都是在進行體檢或是其他的檢查時,偶爾發現的。而胰腺癌一旦確診,大部分都是已經進入中晚期。

若是40歲以上中年人主訴有上腹部症狀除考慮肝膽、胃 腸疾病外,應想到胰腺癌的可能性。腹部超聲是胰腺癌普查和診斷的首選方法。其特點是操作簡便、無損傷、無放射性、可多軸面觀察,並能較好地顯示胰腺內部結構、膽道有無梗阻及梗阻部位。

CT檢查可以顯示胰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腫瘤與血管間的關係,就連直徑只有25px左右的腫瘤也能發現。ET-CT檢查是近年來腫瘤診療領域中應用漸廣的一種手段,可以較為準確的評估。不過多數情況下屬自費檢查項目,並且檢查費用較為昂貴,是限制其應用的一大瓶頸。

P21檢查:有很好的胰腺癌診斷價值。尤其是對胰腺的良、惡性腫瘤的鑑別有這重大的意義。

以上這些都是早期胰腺癌的檢查診斷方法。由於胰腺癌難以被發現,所以一旦胃腸道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請及時到醫院檢查。

專長:腫瘤內科化療,主要擅長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腸癌、頭頸腫瘤的化療。


醫聯媒體


臨床上95%以上的胰腺癌是外分泌癌,今天就以胰腺外分泌癌為對象,講講怎樣才能檢查出來該疾病。


胰腺癌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所謂缺乏特異性,指胰腺癌可以有的表現,其它疾病也可以有,所以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來決定使用什麼檢查。


通常來說,胰腺癌的檢查主要分為兩種,血液檢查和輔助檢查兩種。


血液檢查

比如,胰腺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黃疸和右上腹疼痛,因為肝膽相關疾病(如急性肝炎、膽管癌等)也常表現為黃疸和右上腹疼痛,所以實驗室檢查,醫生可能會查肝酶水平(轉氨酶、鹼性磷酸酶)、膽紅素和胰脂肪酶、腫瘤標記物(CA199)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或進一步明確診斷。如果是肝酶、膽紅素水平升高明顯,那麼病因可能在肝膽系統,如果胰脂肪酶升高明顯,那麼有可能胰腺炎症而非癌症才是病因。


輔助檢查

如果以黃疸為主要表現,而無腹痛症狀,醫生可能會選擇腹部超聲檢查,因為超聲對膽道擴張十分敏感,同時對於大小>3cm的胰腺腫瘤敏感性高(>95%)(胰腺癌在超聲下的表現是“邊界不規則的低迴聲區”)。但是,超聲對於大小<3cm的胰腺腫瘤敏感性差,這可能與迴腸內的氣體干擾有關。

如果是以腹痛為主要臨床症狀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先使用腹部CT,因為如果是急性胰腺炎,腹部CT可以很好地起到鑑別的作用;如果懷疑是胰腺癌,腹部CT不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還有助於判斷是否可行手術治療。因此,對於所有懷疑胰腺癌的患者,腹部CT都是一個重要檢查。

在臨床實際中,因為腹部超聲的普及、便捷和相對低廉的價格,臨床上常先行腹部超聲檢查,如果發現異常,再行腹部CT檢查,獲得更詳細的信息。


確診胰腺癌的檢查

胰腺癌術前不一定要病理活檢,如果腹部CT高度懷疑胰腺癌且可以行手術治療,可以直接行手術治療;反過來說,如果根據腹部CT不能確定診斷,或不能確定是否可以行手術治療,那麼就要進行後續檢查。

對於懷疑有膽管結石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行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指通過十二指腸鏡注入造影劑顯示胰膽管的技術,不但有診斷作用,還有解除梗阻的治療作用。對於不能做ERCP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做M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好處是沒有創傷。

對於之前的檢查都是陰性而又高度懷疑是胰腺癌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做內鏡超聲下細針穿刺活檢,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很高。


總之,胰腺癌的最終診斷還是要病理檢查,因為只有病理檢查,才能知道是什麼病理類型、分化程度如何等最明確的癌症信息。


參考:

UpToDate: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exocrine pancreatic cancer


腫瘤知道


胰腺癌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且發病率正逐年上升。胰腺癌是以惡性程度極高,死亡率高,預後差著稱的。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胰腺癌五年內的存活率不超過5%。胰腺癌死亡率高主要因為其發病部位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易發生早期轉移,手術根治率低。

對於胰腺癌,目前仍沒有什麼特效的療法,以進行手術切除為主。這就要求需要早期診斷。胰腺癌怎樣才能檢查出來呢?1.影像學檢查。CT、超聲、超聲內鏡檢查、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X線鋇餐造影、選擇性動脈造影等。2.穿刺細胞或活體組織檢查。3.血、尿、糞的化驗。

胰腺癌的首發症狀多為腹痛,呈持續、進行性的劇痛或絞痛,服用止痛藥難以奏效,必要時需麻醉藥緩解。除了腹痛,還可能出現黃疸、消瘦以及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噁心、腹脹等等)。晚期多出現腹瀉、脂肪瀉、低熱、腹水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精神症狀的改變,例如焦慮、抑鬱。

長期吸菸、老齡化、糖尿病、家族遺傳因素、性別因素(男性發病率高)、胰腺炎等等都是胰腺癌發病的高危因素。當本就為高危因素的人群發生部分症狀時,就要密切關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檢查,進行診斷。

預防上,需要做到戒菸,控制糖尿病,提高自身身體素質,補充葉酸等身體必需的營養物質。

本期答主: 於丁雯 醫學碩士


杏花島


概述

胰腺癌——“萬癌之王”,其5年生存率只有約7%的現狀一直以來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熱點。由於胰腺癌的早期不易被人們發現,因此很多的胰腺癌患者在發現疾病的時候,病情已經是非常的嚴重了,基本上已經是中晚期胰腺癌了。在胰腺癌預防工作中,不同的專家提出一些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觀點就是這樣的人可能更容易得,或者應該多關注一些。這樣的人群有一個共同特點,首先我們看他的發病年齡,大多數都在四五十歲以上,50歲以上的病人,如果長期吸菸,而且長期吃高蛋白、油炸的食物,還酗酒,有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就更容易患病。


胰腺癌的早期症狀

1、黃疸是屬於胰腺癌的早期症狀之一,胰腺癌的腫瘤發生在胰頭部,很早就出現黃疸。黃疸一天天加深,胰腺癌患者糞便呈陶土色,皮膚瘙癢,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轉氨酶卻只是輕度升高。所以,如果胰腺癌患者的黃疸很深而轉氨酶卻低於400單位,應高度懷疑是胰腺癌引起的阻塞性黃疸,不要輕易的當做肝炎來治療。

2、胰腺癌的早期症狀還包括腹痛,胰腺癌的腫瘤發生在胰體、胰尾部,胰腺癌患者很早的時候就會出現腹部鈍痛或隱痛,胰腺癌患者一是說不準哪個部位痛;二是平臥時疼痛加重,彎腰、坐、立或走動時疼痛減輕;三是腹痛與飲食無關。

3、大多數胰腺癌患者會迅速消瘦,一方面和癌腫消耗有關,另一方面是進食少了,胰液分泌不足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這也是一大胰腺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4、胰腺癌早期在症狀還會有肚子疼、腰背痛,近期出現不能解釋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5、不明原因血糖波動,且藥物控制不理想。

6、排除肝、膽、胃腸等疾病,腹痛、腹脹的患者,並且胰腺癌患者會常伴有腹瀉、腹脹、噁心等胃腸道疾病,部分胰腺癌的早期症狀也可出現脂肪瀉和高血糖、糖尿,也會出現脂肪性下痢,這是脂肪未被消化,而和糞便混合、排洩出來的下痢症狀。


胰腺癌的檢查方法

1、實驗室檢查

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有時可超過342μmol/L,其中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血鹼性磷酸酶值升高亦很顯著。尿膽紅素試驗呈陽性或強陽性。血澱粉酶測定,在少數早期胰腺癌,因胰管梗阻可有一過性升高;後期胰腺組織萎縮,血澱粉酶值不會有變化。胰腺癌患者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試驗陽性率高。癌胚抗原(CEA)測定,約70%胰腺癌患者可升高,但亦無特異性。消化道癌相關抗原CA19-9被認為是診斷胰腺癌的指標。

2、B超

胰腺癌的直接影像可見到低迴聲的腫瘤,間接的所見往往成為發現小胰癌的線索,如擴張的胰管、膽管等。除主胰管外,還要仔細觀察胰管的分支。有些小胰癌可首先引起胰管分支的侷限性擴張,如鉤突部胰管擴張。超聲內鏡因超聲探頭僅隔胃、十二指腸壁對胰

腺體尾和頭部掃描,不受胃腸道氣體干擾。所以,可清晰地描出胰內結構,發現早期病變。 3、、3CT掃描

CT掃描可以顯示胰腺腫塊的正確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血管的關係,但<2cm的胰腺腫塊約l//3不能發現影像學改變,除費用昂貴的因素外。CT掃描應該列為目前診斷胰腺癌的主要方法。

胰腺癌的CT圖像為:①胰腺腫塊呈普遍性或侷限性腫塊。腫塊中心可有不規則的輪廓模糊的低密度區,若低密度區較大,可為腫瘤壞死或液化表現;②癌腫侵入或壓迫膽管或胰管時可使其擴張;③癌腫可侵及胰背脂肪層及包繞腸繫膜上血管或下腔靜脈。

4、磁共振成像(MRl)

MRI可顯示胰腺輪廓異常,根據T1加權像的信號高低,可以判斷早期局部侵犯和轉移,對判斷胰腺癌,尤其是侷限在胰腺內的小胰癌以及有無胰周擴散和血管侵犯方面MRI優於CT掃描,是胰腺癌手術前預測的較好方法。但價格昂貴。

5、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

ERP能同時顯示胰管、膽管和壺腹部,對不明原因的阻塞性黃疸很有價值,此外還能直接觀察十二指腸乳頭,並收集胰液作細胞學檢查。但在已有阻塞性黃疸的情況下作ERCP有引發膽道感染的危險,應控制好注入造影劑的數量、速度和壓力。

胰腺癌的ERCP影像所見為:①主胰管不規則性狹窄,梗阻,其末端呈鼠尾狀截斷影;②主胰管側支破壞、斷裂、稀疏和移位;③造影劑外溢入腫瘤區;④膽總管可有包繞狹窄和梗阻表現,如同時有胰管的狹窄和梗阻,則呈“雙管徵”。

6、胃腸鋇餐檢查(GI)

常見的GI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有限。在胰頭癌晚期可有十二指腸圈擴大,或十二指腸呈反“3”形改變。低張GI檢查使十二指腸平滑肌鬆弛,蠕動減少從而利於觀察十二指腸粘膜的變化,如紋理紊亂、粘膜中斷、壁僵硬等。

7、細胞學檢查

目前多主張術前在B超或CT引導下經皮細針穿刺抽吸胰腺腫塊作細胞學檢查,對胰腺癌有很高的診斷價值,是一種簡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其主要診斷作用在於晚期不能手術病人,可以明確診斷。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也可以在術中應用,並可代替胰腺活檢,從而避免因活檢引起出血、胰瘻、急性胰腺炎等併發症發生。


結論

根治性手術切除仍是目前胰腺癌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唯一方法。 胰腺癌的早期診斷是根治性手術的基礎,故胰腺癌高危患者應進入胰腺癌診治綠色通道進行腫瘤標誌物、影像學、病理學活檢等檢查。確診為胰腺癌的患者應儘早接受根治性手術可切除性評估:可切除者限期接受根治性手術,術後接受包括化療、放療在內的綜合治療;可能切除者應先接受新輔助治療,再行可切除性評估;不可切除者直接接受姑息治療、綜合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