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孩子讀書,不管你怎麼教怎麼打就是學不進去?

念念影視


先來說個笑話,就在昨天,我聽到鄰居家有動靜。於是,打開窗打算聽個究竟。就聽到女鄰居歇斯底里的喊:說,什麼關係?說啊,到底什麼關係?我心想肯定是出事了。然後又聽到女鄰居說:他倆互為倒數關係嘛!於是,我默默的關上了窗。

大家都看得出,這是媽媽在給孩子輔導學習。但我們也能看出媽媽的焦急。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對於學習真的很頭疼,家長也苦惱至極。無論怎麼教怎麼說甚至打罵都無濟於事。其實這種情況是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厭學情緒呢?筆者總結了幾個原因,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一、環境因素。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學習起著積極正向的作用。我們不妨假設,孩子回到家,看到的是父母都在學習或者看書,孩子耳濡目染,潛意識裡就認為生活就該是這樣的。父母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受其影響,自然而然的會投入到學習之中。反之,如果孩子看到是家長都在玩手機,他會覺得學習不重要,也就不會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了。我記得,有一次,看到我的兒子不寫作業,於是我問他,為什麼不寫作業?他說,你為什麼可以玩手機,卻讓我寫作業。當時,我啞口無言。這才意識到了家長的行為是深深影響孩子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也是在講環境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厭學,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二、學習能力

其實,筆者一直不敢苟同孩子的智商相差無幾的說法。部分孩子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智力低下,他們的學習能力自然不如他人;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兒童雖然智力在正常範圍,但學習閱讀、寫作或計算方面有困難,醫學上稱之為學習技能發育障礙,是由於大腦的某個掌管閱讀、寫作或計算的部位發育異常有關,對這部分學生,如果一味按照正常孩子要求他們,而他們力所不能及,就會對學習喪失興趣,放棄學習。

三、心理因素

因為學習是一種需要調動大腦能量,運用注意、記憶、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任何心理因素影響了大腦,都會影響學習效果。最常見的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其基本缺陷是大腦前額葉發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計劃性差。而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後,更容易放棄,於是就出現了厭學的情況。焦慮症因為焦慮不安、無法集中精力於學習;抑鬱症大腦皮層被抑制,聽不進、學不進,對於學習成績下降非常著急,覺得學習不好就一切都完了,也會選擇逃避。

四、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促進兒童青少年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學習的心理動因,表現為學習的志向、願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推動作用。學習動機可以簡單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所推動的學習活動是為了外部獎勵或榮譽,由社會的要求、父母的獎勵、教師的讚許、夥伴的認可、獲得榮譽稱號、報考理想的學校、追求令人嚮往的社會地位等激發而來,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和較大的可變性。內部動機所引起的學習活動是為了學會所學的內容本身,由興趣、求知慾、理想、信念、人生觀、責任感、榮譽感等內在因素轉化來的,與外部動機相比,具有更大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學習活動有著更大、更為持久的影響。年幼兒童以外部動機和近景動機為主,隨著年齡增長和自主性的提高逐步轉化為內部動機。

如果您的孩子產生了厭學情況,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找原因,相信會改變孩子的學習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是悲傷的小賤,歡迎關注敝號,留言或評論!


悲傷的小賤


對於有的回答說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這一點我不敢苟同。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愛讀書的。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當你不感興趣的東西別人逼迫你去做,我想你也是不想學的,你也是學不進去的。


打罵只能加重矛盾,增加對立面。不妨換個方式。帶孩子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激發讀書學習熱情。


前些年參加了一個拓展培訓,感覺很好,可以讓孩子去體驗一下,能增加孩子的集體感,責任感。

書香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有專門的書房,多去書店看看我覺得都比打罵來的實惠。


兔子侃大山


教育小孩,要講究戰略戰術,跟打仗一樣。我自己教育小孩的感受和體驗來說說:你說“怎麼教,怎麼打就是學不進去”,從這話裡就聽的出你的心裡一團火,很不耐煩的感覺,你錯了,你錯了,你錯了!

教育小孩,既要嚴格,有錯誤的地方該批評就批評,又要多鼓勵,注意教育的方式。舉個例子,我家小孩有天早上不吃早飯,說不去上學,巧了那天我也不知怎麼回事心情不太好,給他說:“快點飯,吃好了上學去了”,他扭扭咧咧不吃,吃得還慢,我有些來火,大聲呵斥他快吃,結果他就哭起來了,哭起來了還不吃了,被我屁股上兩巴掌,哭的還要兇,上學時間快到了,沒辦法,我只能壓住怒火哄他“哎呀我們小寶很厲害的,跟爸爸比賽吃飯飯,看誰的嘴大,吃得多,吃好了爸爸送你上學,不然叫奶奶送你去”,一邊示範一邊喂,就這樣,哄著吃完了早飯。

去學校的路上,別人家的小孩大人抱著走,小孩跟我說:“爸爸,你看人家的小孩抱著走,你也抱我”,我心裡想開罵的,後來又換了說法:“唉,我們小寶聽話的,他們的小孩不聽話,不聰明,上學還要大人抱著走真丟人,來,爸爸牽著你跑,我們超過他們,我們比他們跑的快”。一會的功夫,我們超過了別人的小孩,小孩很開心,“爸爸,我們比他們快,他們的小孩不聽話,哼!”小孩開心的說。

有些家長小孩考了九十九分,還要責怪小孩沒考到一百分,為何不換角度說小孩進步了,比上次進步了十分,還超過了好多同學,這樣給小孩的影響要深遠的多。

小孩都不笨,都是一樣的白紙,看你如何教育小孩,如何在白紙上繪畫出不同水平的作品。


追夢282608103


我認識一個學姐,她比我大了十一屆,我去採訪優秀校友時負責這位學姐的採訪,從而瞭解到了她的事蹟,她可以說是女性校友中的一位佼佼者,她家的兒子就特別喜歡讀書,如果在家看不到孩子了,那一定是跑到某個安靜角落讀書去了,小小年紀,中西方的兒童讀物就都已讀遍,還吵著要書來讀,前段時間給買了福爾摩斯系列,老師說孩子在二年級時候,表述能力就已超過五年級學生。學姐從很小時候就在培養孩子的讀書能力,習慣是要從小去建立和培養的,如果從小的時候教育孩子自己去從書中獲取知識,那好奇心驅使也會她去讀書,還有一點很關鍵,就是一定要以身作則,家長孩子一起去讀書,並且常去書店去探索,發現喜歡的書,去發現有很多書還沒有讀是件遺憾的事,這樣就慢慢自己就去讀書了,打是沒有效果的,你硬逼著孩子去讀書,假如她不得不服從,去坐在那兒捧著書了,但也許心思根本沒在書上,而是想著怎麼改變這種現狀應付家長。對孩子來說硬逼遠沒有引導效果好。


AL夢H



春天的手風琴


孩子讀書你再灌輸也是於事無補,咱們小時候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自己要是感興趣的事情或者科目,即使不督促都能用全部心思進行學習,如果自己感覺不善長的就是再學,家長再督促,再教也是竹籃打水,到頭來在腦海中什麼都沒有留下,中國教育可能是挫折教育,家長認為自己那套路都是為了孩子好,給孩子報補習班,報這報那的,認為棍棒底下出英才,這些咱們小時候難道沒有起逆反心理,將心比心,難道自己小時候的際遇能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嗎。為什麼不鼓勵教育呢,多表揚一下孩子,多和下一代進行溝通,我想這樣教育的孩子才能心理健全,對以後的發展與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風78804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特質,就比如說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就不好,有的孩子記憶力好,而有的孩子則動手能力強。所以說學習這個東西,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去引導。

比如說小孩數學這一塊比較好,可能是他對數學比較感興趣,那麼她學數學可能就比較容易點,如果語文這一塊孩子成績不好,那麼在語文這一塊家長老師就要加強引導,多閱讀,多理解,多做題目,還有一定要多練筆,練筆對於寫作文是大有益處的,其他科目我想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孩子多練,多理解,成績就一定能上去。

當然關於孩子成績這一塊,我覺得孩子只要盡力了就好,家長沒有必要每次都要求孩子考班裡數一數二的,這也不太現實,所以說盡力就好啦。


知音9570


在學習上,我認為打罵是不行的。孩子學不進去無外乎就是倆個問題:第一,他對這個東西不感興趣,他下意識就是抵抗這些東西進入腦子。第二,你教的方式不對,他不是這樣學習的人,或者說你教的東西不對,對他來說為難他了。

我們再深究一下其根本原因,他也許真的不適合學這個,你得改變策略讓他明白一些現實的道理,他必須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才可以在他喜歡的領域取得更好效果。他就會強迫自己去掌握這個知識!他可以學習這個東西,他就是懶,懶到無可救藥,那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讓他去經歷自生自滅的趕腳。他會打開他的求知慾望的!


用戶95537652872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學習是自發性行為,雖然也受外部環境影響,但是否能靜下心學習,還要看孩子個人是否有自我學習的意識。逼迫孩子,只會讓孩子感到疲憊,更加討厭學習。要培養自我學習的意思,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其次,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才能讓孩子繼續更深入的學習。最後,陪伴孩子一起學習。父母是還在的榜樣和最好的老師。



鄭夢霞Da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