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人很喜歡寫詩,尤其是唐朝人更喜歡,現在卻很少有人寫詩,這是為什麼?

十里話廊


這個說法也是不嚴謹的。

整個唐代留下來名字的詩人,一共只有2536人。這個數量,還不如現在大一點的詩詞類論壇、貼吧的用戶多。

中國古代的識字率一直不高,看過不少研究,哪怕在識字率飆升的宋代,整體識字率也很難突破百分之二十,從事創作留下作品的人,更是其中絕少的一部分,經過時間的審判,能為人們熟知的詩人,就更加是鳳毛麟角了。

所以說,我們覺得古代的詩人多,其實是一個錯覺。總體上的規律是,距離我們越近,能留下姓名作品的人就越多,距離我們越遠,留下來的人就越少。

這其中的原因是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沒有紙張之前,知識的成本是很高的,在竹簡紀元,留下名字的詩人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無名氏,作品也很少表述作者的個體情感。

有了紙張以後,東漢就出現了“文人詩”,魯迅先生說文人自覺了,背後的原因還是媒介的進化以及成本的降低。

紙張醞釀出了大唐的詩歌盛世,除了政策上的引導之外(考試考寫詩),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有更多的人讀得起書了。

宋的印刷術繁榮,是媒介的有一次大飛躍,從唐宋科舉錄取人數對比上就能看出來,宋代能讀書的人更多了,識字率也有了一個飛躍,唐朝考上科舉的大多還是世家子弟,宋朝就是農村小地主,甚至赤貧階層也能通過考試逆天改命了,所以詩人、詞人實際上是比唐朝要多的,《宋代詩人大全》統計的結果,是總共7868位,是唐朝的三倍還多。

到了明清,雖然大眾瞭解的詩人並不多,但是實際上的情況是,詩人數量遠比唐宋更多。

到了當代,新的媒介(網絡)誕生了,知識的傳播效率更加提高,所以,詩人的數量是遠遠超出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的。

但為什麼您不瞭解,沒接觸過,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夜小紫


提問者的問題有失偏頗。唐朝人識點字的人都會寫詩?這不一定吧,有史料記載嗎?

寫詩是需要一定天賦的。同樣學習,有的成績很好,有的成績很差。這與人的智力和愛好有一定的關聯。

提問者有一點說的還是對的。古代人寫詩作對是比現代人多,作品也較現代精彩。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情。

原因除了上述的天賦稟性而外,環境條件,社會原因,教育,家庭等無一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首先朝廷注重。皇帝愛好,大臣附和,將詩詞作為科考的必備。要想吃朝廷的皇糧,就需要學習寫作詩詞。

其次是教育。以前的學校(也作私塾),課程設置僅只有文學。很少有算學,至於外語,自然,地理等學科更無從談及。學生上學就是習字,唸書,對對。天對地,雨對風,大地對長空。是他們入學的必修課。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當時社會,家庭等成員的共同理念。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社會家庭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人們的語言也對寫作有很大影響。古代人使用文言文比較多。文言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精煉,這與詩詞有異曲同工之妙。能把白話文寫成文言文對古詩詞創作來說,是一條必經之路。

當時的生活條件也對寫作詩詞有一定影響。那時生活條件艱苦,讀書人也不例外。他們對生活,對自然有看深刻地體會,有深刻的情感。所以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就鮮活很多。如果你沒有吃過梨子,怎能知道梨子是甜是酸?


西瓜小品笑


詩歌是人類表達內心情感,或言情、或言志、或排解鬱悶的好工具。古代物質貧乏,生活簡單,娛樂途徑甚少,於是人們借詩歌唱和,互相切磋交流便成風尚。到了唐代,政通人和,社會繁榮,人們心情舒暢,於是詩歌發展到了歷史最高峰也是歷史必然。

而當今物慾橫流,人心不古,閒暇之餘,有的是玩不盡的娛樂項目,砌長城,打電遊,卡K歌,忙得不亦樂乎,誰還有閒情雅緻玩詩歌?

當然還是會有那麼一群不合時宜之人,輕吟淺唱,筆耕不輟。他們或憤世嫉俗,或淡泊明志。借東海之水,繪錦繡河山;罄南山之竹,抒書生意氣。以離離青草,還沙漠之綠色;冀點點螢火,亮暗夜之晨曦。白雲為友,鷗鷺作伴;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此獻給愛好詩歌,熱愛生活的人們!


雲卷飛山



張帆77153983696


就像我們不能問為什麼古人不發微博一樣,因為時代不一樣,情緒的宣洩方式也就不一樣,所以不能說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少有人念古詩,確實用不到。現在有發微博,發朋友圈,唱歌等形式,古代有作詩抒發情感,方式不同,但都是一個理。

在以前,有許許多多的詩人,他們用文字抒發情感,為作品賦予靈魂;今天已經很少有那麼多張口就唸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詩人。但詩人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換了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於你我身邊,一首好歌何嘗又不是一首好詩呢,一首好歌有無數個聽者故事,一首好詩也有無數個聞著故事。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生活中,詩詞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叫做歌詞,一篇好的歌詞就像古代的那些詩人作的詩一般,讓人回味無窮,所以一個成功的歌手還有一個叫法,叫做吟遊詩人,吟唱故事。




思晨史為鑑


我認為主要是那個朝代或歷朝歷代盛行提倡做詩。所以才能湧出大批優秀詩人。寫詩的詩人要用寥寥數語就能完整表達詩意。要有時風景,山河特點捕捉能力,要才思敏捷,並有語言組合能力,又要尊守平仄,又能讓讀者朗朗上口,既完整表達出詩意,又不讓人感到彆扭,的確很難。但古詩之所以給人美感。因為古代語言豐富,詞,字內涵很深,甚至每個詞,每個字能代表出現在的全句意境。所以寥寥幾句能優美,完整寫出古詩。但現在不同了,實行白話文。古代有些詞,或句不提倡,所以現代語言解釋古詩很囉嗦。有的解釋古文,古詩人家幾句,現在要解釋詩意得一篇文章。所以現代語言和古代語言在形式上存在差距,和不同。無論怎樣模仿,都顯得不倫不類。所以當今語言文字更適合寫散文,現代詩,自由詩。打油詩,詩風詩體格式自由,不受文字長短限制,詩句可長可短。更能充分表達詩意。正因白話文和古文存在根本詞語衝突,古代詞語已經不太提倡了。所以即便有人模仿,也是詞語生僻,難懂。所以古人寫的好,因為語言文字都適合唐朝等歷代。現今文化有別,白話文寫不出古韻古味。所以現在人很少寫詩。


北俠之女


古詩,包含的範圍很廣,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也有律詩和絕句。當然,也可以說包括自《詩經》以來的辭賦、古風、律絕、詞曲等,與"古典詩歌"的意思相近。

古詩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從我們現在或者從五四運動以後來看之前,將所有這些古典詩歌都稱為“古詩”,但是唐詩對唐朝來說並不算古詩,宋詞都宋朝人來說也不算古詩,元曲對元朝人來說也不算古詩。是我們從今天的所謂的白話文詩歌的角度來看,才覺得過往的一切都是“古”。


這裡面最終的一個分水嶺就是“五四運動”,就是白話文詩歌與文言詩歌的分道揚鑣,完全走向了兩個不一樣的系統。在談到為什麼古人很喜歡寫古詩,現代人很少寫這個問題上。其實說的就是一種文化上的古今之變,一種審美意識,社會需要,語言表達等等各個層面的分水。


不是古人愛寫古詩,而是生活在一個文化教育,語言結構,表達方式,甚至官方,書面一切用語都屬於文言語境的時代,所述所寫,所使用的語言和表達,自然就構成了古詩的基本形態,再加上古典審美,社會意識,又形成了其做古詩的基本內核。

也不是現代人不寫古詩,現代也照樣有大量的人寫,只是不如古人出彩,不如古人功力深厚。而且這群人也不佔社會的主流,不能被社會大眾所看見,所認知到,這才有了這個誤會,當然根本原因是,大時代一去不復返,古詩的時代落幕,新詩的時代正當其時。


盛唐豪歌李藝泓


古人寫詩,是可以博取功名的。文采好了,可以以詩進去官場。

而現代人,寫古詩不如寫現代詩,寫散文,寫小說。而寫網絡小說才賺錢!

凡事,都脫離不了利益!

還有一點,古詩是以古漢語為基礎,具有古代語言特徵的文字體裁。古人當然愛寫,常寫。

而現如今,漢語語音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在那種氛圍,自然寫古詩詞的就少了,可是寫雞湯的多啊!寫文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

當然,還堅持寫古詩詞的無非是因為愛好吧!



落英飄飄



高靜環


我很高興能參與這個問題的討論。

首先,我想說說現代人不愛寫詩的說法,值得商榷。

一,現代人又不是都不愛寫詩。宏觀看,就中國而言,各種詩社,詩刊都沒有退出文學市場。有的還辦得紅紅火火。尤其網絡詩歌,更有蓬勃發展的勢頭。不說老一代詩家、大師們,只要健在的,堅守陣地不放。就說新生的詩人隊伍也在壯大呀,詩歌自媒體,各類詩賽,活動活躍不算,在詩家,詩人,詩歌愛好者的帶動下,許多原來不寫詩的筆者,也開始苦苦學習詩歌寫法。只要注意每天在網上出現的詩歌,很有不斷增長的苗頭。這都表現熱愛詩歌的人還是不少的。

二,現代沒有古代寫詩的人多,這也是事實,但只是相對而言,因為按詩人與總人口或與知識界人數的比例看,肯定少。其實,絕對的說,當代寫詩的人比哪個朝代都多。如果有統計,恐怕要多許多倍。

三,為什麼寫詩的人看起來會少呢?(一)因為就整個人類來說,現代人興趣取向太廣泛了。愛好詩歌的人雖然不少,卻佔不了興趣的主流。

(二)文學的發展,各種文學樣式完善提高,增多,吸引著各自的愛好者。詩歌由於她的特質,有一定的創作難度,一部分人,邊緣化了。

(三)適應社會發展,文藝的發展達到靠前的地位,更讓追求者成了主流。詩歌市場相對縮小。

(四)發表難,出書難,寫詩不養生,詩歌的生存空間狹窄,限制了寫詩作者的隊伍。

所以,文化領域內來說,現代沒有古代文化人寫詩的人多。

三,值得欣慰的是:詩歌,以她獨特的文學魅力——不容汙染的靈魂,玲瓏小巧的瑰麗丰姿,豐富多彩的生存土壤,匕首的鋒利,輕騎兵的快捷……世界會賦予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立志為她獻身的詩人們,會為她甘守清貧,誓死捍衛她的前程。

所以,詩歌,文學海洋中這顆瑰麗的明珠,特別是正逢春天的現代詩歌,生命力極強,已經嶄露出她的蓬勃生機,助她生枝長葉的傳統詩歌,也會應運發展。

可望,詩歌的春天,會越來越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