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陳濟棠是個什麼樣的人?

汪鶴真


我們熟知的“八路軍”番號,原來就屬於曾經的“南天王”陳濟棠。抗戰勝利後,一直賦閒的陳濟棠試圖東山再起,糾集舊部爭奪廣東的軍政大權,終於鬥不過曾經的部下餘漢謀等人,被打發去了海南島擔任警備司令(舊屬廣東)。第四野戰軍大舉進軍兩廣時,殘敵紛紛逃入海南,結果“老虎仔”薛嶽在陳誠的力挺下復出,就任“海南防衛總司令”,屈居副手的陳濟棠氣個半死,乾脆出工不出力,最後率嫡系部隊兩個師逃臺。



陳濟棠出身於號稱“粵軍之母”的粵軍第1師和後來的第四軍,他在民國政治舞臺上的起落與蔣介石息息相關。國民革命軍1926年誓師北伐時,陳濟棠幸運獲得了率所部第11師留守廣東的機會,從此排斥異己壯大勢力,在粵系汪精衛、張發奎等與蔣介石爭奪國民政府控制權的鬥爭中,陳濟棠選擇支持了蔣介石,於是飛黃騰達。到1929年,他已經升任第八路軍總指揮及“廣東綏靖委員”,統一掌管廣東地區的陸海空三軍。

陳濟棠在新桂系軍閥崛起時期,曾奉廣州政府之命三次率兵入桂相助,因與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全部交好,蔣桂戰爭之後李白黃一度下野,兩廣地區以陳濟棠勢力最大,“南天王”的稱號由此而來。



關於陳濟棠的生平,不少答友已經認真回覆,重複沒有意義,單說一向秉承反*立場的這位“南天王”,是如何因為維護自己利益、反而在客觀上相助中國革命的事件。

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決定長征時,由於通往湘西的道路已經被國民黨圍剿部隊重兵封鎖,紅軍派員聯繫了負責南路封堵的陳濟棠,此公深知蔣介石一石二鳥的政策,不想與紅軍拼個你死我活消耗自身實力,於是答應了紅軍自粵北“借道”的要求,當中央紅軍通過後再假意追趕,被稱為“敲梆式的堵擊”和“送行式的追擊”,使紅軍在長征初期順利通過了敵人三道封鎖線。

(與蔣介石合影)

陳濟棠甚至贈送了紅軍10萬發子彈,並且揚言:“紅軍多打死一個蔣軍,我們就相應安全一分”。當然,這些小動作是瞞不過蔣介石的耳目,後者怒火中燒,開始限制和修理這個廣東軍閥,雙方矛盾逐漸加深。

第二次是1936年6月,蔣介石正擬調動大批中央軍前往西北,準備逼迫張學良、楊虎城一起圍剿剛剛到達陝北的各路紅軍,不料陳濟棠見江南空虛,當年6月1日聯合桂系發動了反蔣的“兩廣事變”,歷史上也稱六一事變,蔣介石不得不回調部隊解決兩廣問題,客觀上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結果,陳濟棠的頭號大將餘漢謀倒戈,空軍全部叛逃,兩廣事變很快被中央軍平定,陳濟棠無奈通電下野,結束了他在廣東的近十年統治,第八路軍番號也被撤銷;等到蔣介石回過頭來再次督師陝北時,又發生了“西安事變”,苦逼的一塌糊塗。



(薛嶽、陳濟棠、張發奎)

第三次是1950年4月,抗戰勝利後一直主管海南軍政的陳濟棠,被空降來的老鄉薛嶽騎在頭上,心中十分不爽,在海南的國民黨殘軍中,薛嶽的嫡系第四軍僅有5000餘人,而陳濟棠幾年經營組建起來的部隊卻高達30000餘人,於是陳濟棠依仗手中實力,拒不遵從薛嶽的指揮和調遣,致海南島的防禦部隊體系四分五裂,當四野戰神韓先楚的兩個軍登島後,陳濟棠一路向三亞逃竄,使人民解放軍順利解放海南島。

點評:民國時期典型的軍閥,以培植和保存個人勢力為已任,無論其他。

(陸軍一級上將)


度度狼gg


陳濟棠(1890一1954),字伯南,廣西防城縣人,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畢業於黃埔陸軍小學、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中任初級軍官。1916年,任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奉孫中山之命討逆。及廣州光復,升團長、旅長、師長。 陳濟棠擁蔣,在蔣的幫助下獨佔兩廣,成為粵系主要頭目。



1931年,驅走省主席陳銘樞,成為獨霸廣東的“南天王”。陳濟棠加強治理廣東,他提出了“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十六字治粵方針,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他又反蔣。1936年與桂系聯合發動兩廣事變,任抗日救國軍西南聯軍副司令。失敗後逃往香港。 陳濟棠反我軍,1932年任贛粵閩邊區“剿我軍”副司令,參與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圍剿”。他在1934年又與紅軍簽有停戰協議。 1937年9月,蔣介石任命他為國民政府委員。1939年11月,經蔣提名為中央執行委員和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



1940年3月任農林部長,次年辭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兩廣及臺灣宣慰使。1946年回廣東從事教育事業,創辦珠海大學。1949年3月被任命為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0年5月,由海南去臺灣,被蔣介石聘為“總統府”資政、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在臺北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李三萬的三萬裡


陳濟棠獨霸廣東,有“南天王”之稱,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身為一方軍閥,心狠手辣,翻雲覆雨自然是免不了的,不過他對兩廣的經濟文化,還是很有些成就的,老一輩的廣東人對他比較懷念,他對我黨也是有些情誼的(如反圍剿的時候放跑紅軍,還和紅軍簽訂了停戰協議等等)。

【陳濟棠】

陳濟棠畢業於黃埔陸軍小學、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中任初級軍官,1922年,陳炯明叛變,陳濟棠奉孫中山之命討逆。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陳濟棠與起義軍發生激烈的戰鬥,起義軍戰敗退卻;不久張發奎與汪精衛合謀,與黃琪翔發動政變,企圖驅逐廣東省主席李濟深,陳濟棠站在李濟深一邊,迫使張發奎退出廣東。

陳濟棠在和南昌起義軍和張發奎的作戰中,為李濟深立下汗馬功勞,升任為第四路軍長,轄三個師,駐防廣州。

【李濟深】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李濟深在南京參加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被蔣介石扣押,並和李宗仁一起,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駐粵部隊也被調出了廣東,作為國民黨大會的代表,陳濟棠北上來到上海,暗中和國民政府監察委員古應芬聯絡,希望能通過他得到蔣介石的支持。

在古應芬的幫助下,蔣介石答應將廣東大權交給陳濟棠,任命陳濟棠為“中央區廣東部隊編遣特派員”,陳濟棠立刻回到廣州,但此刻他還不敢馬上表示擁護蔣介石,反而召見部下,痛斥蔣介石,直到蔣桂戰爭結束,才宣誓就職,通電擁護中央,並得到蔣介石的任命,為“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掌握了廣東的軍權,徹底取代李濟深。

此時蔣介石又派遣陳銘樞出任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便和陳銘樞一起,分別掌握了廣東的軍權和政權,陳濟棠出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之後,命令桂軍立刻退出廣東,他這個做法,加深了粵軍與桂軍的分裂。

不久,白崇禧等人率領桂系軍隊進攻廣東,陳濟棠派遣蔣光鼐、蔡廷鍇(二人皆為陳銘樞的親信)等人迎擊,將白崇禧等人的軍隊打得大敗,白崇禧等人被迫流亡海外,桂系的殘部被李明瑞收編。

【陳銘樞】

不久,陳濟棠以李明瑞、俞作柏“赤化廣西”為由,奪取了廣西的地盤,從此兩廣成為了陳濟棠的天下。

由於陳濟棠和陳銘樞分管軍政,兩人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矛盾,陳銘樞首先發難,引起陳濟棠的強烈反感,陳濟棠趁中原大戰爆發,將陳銘樞的兩大親信蔣光鼐、蔡廷鍇的兩個師擴編為第十九路軍,北調河南、山東戰場,並且藉口廣東兵力不夠,趁機擴充部隊。

陳濟棠一直想要脫離老蔣,獨霸廣東。他的老朋友古應芬是胡漢民的親信,在1930年11月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蔣介石和胡漢民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鬧得不可開交,蔣介石一氣之下,軟禁了胡漢民,輿論大譁,古應芬來到廣東,勸陳濟棠聯桂反蔣,陳濟棠立刻答應了古應芬。陳銘樞見勢不妙,跑到廬山找老蔣告狀。

陳濟棠乾脆和李宗仁等聯名通電,限令蔣介石下野,第二天就聯合召開會議,另組國民政府,並推定汪精衛為廣州國民政府主席,和南京分庭抗禮,粵桂軍準備進攻蔣介石,蔣介石也調兵遣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關鍵時刻,九一八事變爆發,兩方在國仇之下,暫時放下了仇恨。

【胡漢民】

陳濟棠在廣州,提出了“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的十六字方針,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並且擬定了《廣東三年施政計劃》《救濟廣東農村計劃》等,建設了許多工廠(如蔗糖加工)、基礎設施(如海珠大橋)和學校(如中山大學),提振了廣東的經濟。

1934年春,在蔣介石圍剿紅軍的要求下,陳濟棠提出了很高的條件,但是並沒有認真地圍剿,他圍剿的行動十分緩慢,調子唱得很高,沒有什麼實際行動,還跟紅軍簽訂了停戰協議,並且送了許多食鹽和一千多箱子彈,紅軍得以順利突破湘江,進入貴州。

【周恩來】

胡漢民死後,陳濟棠再次聯桂反蔣,可惜遭到餘漢謀的背叛,廣東的黨政軍大權最終落入蔣介石的手中,陳濟棠對廣東八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不過總算他沒有和老蔣徹底鬧翻,最後得以跟老蔣一起去臺灣,1954年患腦血栓病逝。


潯陽鹹魚


陳濟棠,世稱陳伯南,他是客家人,又是民國時期的有名的粵系軍閥、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他在廣東主政8年,與老蔣的南京政府分庭抗禮,素有“南天王”的稱號。


作為一位亂世中的軍閥,陳濟棠治理廣東達8年之久,有功也有過。他早年曾追隨孫中山,但卻堅決反對聯俄聯共,只主張國民黨一家執政,可見他並不認可馬克思主義。在孫中山死後,他便在蔣介石的默許下站穩了腳跟。可是當他在廣東當上了一把手以後,又開始和蔣介石大鬧矛盾,並拒絕奉蔣的命令圍剿共產黨軍隊。雖然他的目的是保存實力,但也在客觀上對共產黨起到了保護作用。

在廣東期間,陳濟棠認為當地教育水平差,多次興辦學校。他雖然是一個馬上打天下的武人,卻認為教育才是民族之本。他說,英法俄日等列強國家無不重視教育,這是我國所不能及也。所以他在廣東期間,做得最好的事就是提倡教育,興辦學校。
陳濟棠(左三)

不過,陳濟棠這個人十分的迷信。他聽信方士的話,不切實際地認為自己或將有更大的作為,甚至能取代蔣介石的地位。所以在1936年,他聯絡當時統治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兩位軍閥, 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兩廣事變",試圖借兩廣之力取締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結果不僅徒勞無功,而且自己也被迫宣佈下野,從此淡出政壇。解放後,陳濟棠也追隨國民黨到了臺灣,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其實要說起來,在歷史上割據過廣東的大軍閥並不少,民國時期就有陳炯明、餘漢謀等人,但敢稱作“南天王”的恐怕也只有這位陳濟棠了。不過總體而言,陳濟棠是一位不太堅定的三民主義者,他說自己是為了國家,但實際上全然是為了自己的私心。不過,在他主政廣東期間,將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其過人之處。


歷史的荒野


“南天王”陳濟棠不管是在民間和在正史上,陳濟棠都有比較好的名聲。在廣州的街坊,尤其是在老一輩的人心中,陳濟棠名聲還是很大的。如果要論起廣州故事和民國秘史陳濟棠也是繞不開的一個重要人物。在民國時期,在名人輩出的廣州,作為粵系軍閥領導人物的陳繼桃可能是真正的在廣州的街道上,經濟上,教育上和建築上留下姓名的一個重要人物。中山紀念堂,海珠橋廣州現在很多的建築都記載著陳濟棠寫下的歷史。


但是陳濟棠這個人,有很多的傳言說他,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可以說是庸人多福,所以人們多以“福將”來定義他。當時廣東一把手李濟深蔣介石軟禁以後,陳濟棠莫名其妙被蔣介石提拔為特派員在廣州主持大局,不久後又把整個廣東軍權交給陳濟棠。當時蔣介石忙著清黨,圍剿紅軍,廣東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成為陳濟堂一人的天下。陳濟棠成為名副其實“南天王”。

陳濟棠這個人很迷信,民間也有很多關於他迷信的傳說,甚至他與妻子莫秀英的傳奇故事。陳濟棠還是連長的時候遇到了有夫之婦莫秀英,在陳濟棠眼裡這是一位集天下鍾靈毓秀之氣一身的女性。一次無意間,陳濟棠看到了莫秀英腳底板有七顆痣。當時算命先生和陳濟棠說“腳踏七星陣,一掌定乾坤”。一掌指的是陳濟棠的硃砂掌。莫秀英也是個迷信之人,她看到陳濟棠硃砂掌後,兩人一拍即合,本來有妻子的陳濟棠和本來有丈夫的莫秀英兩個人結合在了一起。不過事情也確實挺巧合的,他們結婚以後,陳濟棠從此官運亨通,直至坐上了廣東的第一把手。


陳濟棠在廣州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經濟上確實有一套。但是陳濟棠在軍事,政治上卻是一個小白。所以1936年,他在聯合李宗仁,白崇禧反蔣抗日的事件中,自己的心腹大將都被策反,自己卻讓哥哥去算算蔣介石運勢。反蔣抗日失敗後,陳濟棠不得不離開廣州,逃到了香港。蔣介石雖然派人去安撫,也不過給他一些閒職。1954年,陳濟棠在臺灣病逝。陳濟棠逃亡香港的時候曾自我評價說自己“半生無過也無功,半世救人難自救。”



紅雨說歷史


南京國民政府前期,陳濟棠曾經是一個影響政局的關鍵性人物,陳濟棠長期主政廣東,在“寧粵對立”和“兩廣事變”中陳濟棠都是非常有影響的角色,但是因為陳濟棠後來長期退隱,所以其知名度並不高。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陳濟棠這位曾經被稱為“南天王”的民國風雲人物。

在陳濟棠稱霸廣東之前,廣東的最高軍政長官先是張發奎後來是李濟深,1927年8月5日,南下廣東的南昌起義軍與粵軍交戰,陳濟棠率軍阻截,汪精衛與張發奎後來意欲發動政變驅逐李濟深,陳濟棠堅定的支持李濟深,李濟深因此非常信任陳濟棠,陳濟棠所部第四路軍駐防廣州。

陳濟棠之所以能夠獲得主政廣東的機會也是一件偶然的事件,1929年蔣介石扣留了來南京參加國民黨三全大會的李濟深,在國民黨元老古應芬的調停下,蔣介石同意將廣東的軍事大權交給陳濟棠,陳濟棠隨即回到廣東,不過為了避免在粵桂軍的反對,陳濟棠對外公開說自己是奉了古應芬和李濟深的命令來主政廣東的。

不過1929年後,陳濟棠並沒有完全掌握廣東的軍政大權,政務上由陳銘樞負責。不過陳濟棠和陳銘樞兩人不合,陳濟棠一直想把陳銘樞趕走,陳銘樞也看陳濟棠不順眼,所以搶先向蔣介石告狀說陳濟棠的手下餘漢謀意圖反蔣,蔣介石命令陳濟棠徹查,不過陳濟棠經過調查發現餘漢謀並無反蔣行為。於是二陳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後來乘著中原大戰之機,陳濟棠將陳銘樞的親信蔣光鼐和蔡廷慨的第十九路軍給支走了,接下來,陳濟棠就以廣東防務空虛為名擴張自己的陳家軍。

陳濟棠在廣東一連串的擴權行動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介石以財政困難為由不允許陳濟棠立即擴編軍隊,但是陳濟棠並不買蔣介石的賬,經過擴張,到1930年初,陳濟棠已經坐擁十幾萬大軍,南天王的架勢就此形成。

1931年,蔣介石扣押了在“約法之爭”中與他持反對意見的胡漢民,此舉引起了廣東幫的不滿,在古應芬的策動下,陳濟棠宣佈反蔣,並與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結成聯盟,隨後建立了廣州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首腦。

此後數年一直到抗戰前,廣東都在陳濟棠的控制之下,陳濟棠在治理廣東期間也是有相當政績的,陳濟棠想要打造一個模範新廣東,所以在1933年通過了《廣東三年施政計劃》。

1936年7月,因為反蔣失敗,陳濟棠被迫下野,此後陳濟棠基本上就告別了政治舞臺。1954年陳濟棠病故於臺灣,享年64歲。


青年史學家


陳濟棠在1929年3月取代李濟深,就任廣東編遣區特派員,隨後就任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控制了廣東軍權,實際上已開始統治廣東。1931年5月,粵省主席陳銘樞離職後,他就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南天王"。

陳濟棠這個人在民國時期屬於典型的地方實力派,總是把廣東地方利益擺在首位,當利益發生衝突之時,即反共又反蔣,有時則明裡暗裡互相配合,抵制外部力量進入粵省。

1934年10月,陳濟棠執行"互相借道"協議,使紅軍順利、迅速地通過廣東省境,此舉客觀上幫助了紅軍,事實上是在幫自己。試想,假如紅軍入粵或者在湘粵省境線上與廣東軍隊激戰,跟蹤追擊的國民政府中央軍豈不後腳跨入廣東省?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小算盤莫不如此。

1936年5月,廣東地方精神領袖,國民黨中央主席胡漢民去世,蔣介石想要進一步加強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威權,陳濟棠和同樣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廣西新桂系集團聯合"反蔣",史稱"六一事變"。這一事件不得人心,廣東空軍飛行員首先投奔南京,接著又有粵軍重要將領李漢魂、餘漢謀與陳濟棠分道揚鑣。局面如此,陳濟棠只得通電下野。



另一方面,陳濟棠統治廣東時期,廣東省的經濟、民生建設還是有板有眼的。特別是蔗糖業,只用兩年的時間,就建成了日產一千五百噸的七個現代製糖廠和附設酒精廠,不但解決了廣東擴大軍隊與軍備的費用來源,同時也增加了新業人數,對於安定人民的生活,繁榮當時的廣東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10月,鄧小平接見陳濟棠兒子陳樹柏,肯定地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並親筆寫下"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詩句相送。


馮傑


陳濟棠,民國軍閥,主政廣東達將近八年之久,顯赫一時,號稱“南天王”。如果要評價此人,我可以贈送他八個字“精明過人,利益至上”。

陳濟棠的老上司是李濟深,原來是廣東的軍政一把手,因為被老蔣排擠,就密謀聯繫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想有所動作,結果被老蔣誘騙到南京抓了。陳濟棠是李濟深的麾下第一大將,眾望所歸成為一幫李系將領的主心骨。眾將領一起要求陳濟棠登高一呼,率眾反蔣。不料,陳濟棠老奸巨猾,他假模假樣的大罵老蔣一通,然後話鋒一轉,態度來個180度大轉彎,強調大家應該珍惜廣東局面,按照元老胡漢民的意圖辦事,切不可操之過急。一幫將領都是大老粗,哪裡比得上陳濟棠的老謀深算,被忽悠的目瞪口呆。原來,陳濟棠早就和老蔣勾搭上了,他正想借此機會當上一把手過過癮。陳濟棠摸清眾將領的底細,最後亮出底牌,宣佈接受老蔣的任命,並且立即以廣東最高軍政一把手的身份,接收了原李濟深的全部地盤。

陳濟棠大權在握後,又開始與老蔣拉開距離,一面與紅軍暗通曲款,一面與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又勾搭上了,把廣東弄成了獨立王國。平心而論,陳濟棠對20世紀30年代的廣東的經濟發展還是有很大貢獻的。當然,陳濟棠發展地方經濟的原因還是為了對抗老蔣。30年代,廣州經濟起飛,是民國以來最大規模、最有名的經濟建設高潮,搞了一大批重點工程,修橋鋪路蓋大樓,比如規模浩大的民生工程珠海橋,開闢了黃埔港等等。陳濟棠還以“省營”頭銜建設了很多大型的企業,又大搞“開發區”,比如他把廣州西村定名為“省營西村工業區”,把有實力的工廠企業都集中於此。西南航空公司也是陳濟棠一手創建。陳濟棠還多次邀請“港澳華僑回國參觀團”到廣東訪問,他親自接見,大會賓客,吸引了大量外資,為廣東經濟建設的騰飛奠定基礎。

不過,陳濟棠骨子裡面還是軍閥,他誰都可以利用,有利益就是朋友,敵人也可以變為朋友。所以,他後來偷偷放跑了紅軍,還暗中送了紅軍子彈1000多箱,把老蔣氣的破口大罵。對內部,陳濟棠嚴苛鎮壓異己,大肆屠殺左派青年。廣東經濟雖然發展了,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實惠,社會矛盾突出。

後來,陳濟棠因為被老蔣打壓的厲害,藉口“北上抗日”,想揭竿反蔣,被對付軍閥手段爐火純青的老蔣以離間計輕鬆瓦解。陳濟棠自知大勢已去,黯然下臺。一代軍閥,終於退出歷史舞臺。


懷疑探索者


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粵軍將領陳濟棠與鄧演達、張發奎發動兵變,擊敗了陳炯明的叛軍。1925年升任第4軍第11師師長,同年率部參加了第二次東征和南征。1928年升任第4軍軍長,1929年陳濟棠利用蔣桂戰爭的機會,取代李濟深第8路軍總指揮的位置並掌握廣東的政權。

陳濟棠掌握廣東的政權後,開始參加軍閥混戰。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時都站在蔣介石一邊。1931年又和桂系組成兩廣聯合反蔣戰線,逼迫蔣介石“下野”。蔣介石重新上臺後,陳濟棠為了防止蔣介石的報復,把“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作為當務之急。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取得了一些政績。

1932年陳濟棠被蔣介石任命為贛粵閩湘邊區“剿匪”總司令兼江西“剿共”南路總司令。1933年“福建事變”時,陳濟棠害怕失去廣東的地盤,於是派兵入閩,幫助蔣介石鎮壓了19路軍。在與紅軍的作戰中消極作戰,保存實力,並且與紅軍簽署了協議。1936年,陳與桂系發動抗日反降的“兩廣事變”,失敗後赴歐洲考察。抗戰爆發後,陳濟棠出任國民政府委員、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等毫無權力的虛職。1949年擔任海南島行政長官和警備司令,1950年海南島解放時,陳濟棠率部逃往了臺灣。


歷史軍魂


陳濟棠(1890-1954),廣東防城港人(現為廣西防城港),民國時期重要軍政人物,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要想了解陳濟棠的功過是非,恐怕得知道如下幾個關鍵詞:

1.南天王

陳濟棠在東征北伐期間本為李濟深部下,李濟深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陳濟棠為其部下十一師師長。在蔣介石1927年“清共”和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鬥法的過程中,陳都站在蔣的一邊,受到蔣的投桃報李。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把李濟深囚禁在了南京湯山,陳濟棠再次站在蔣的一邊,支持其對自己老上級的行動。陳被任命為第八集團軍總指揮,廣東綏靖委員,掌握了廣東陸海空三軍,開始主政一方。之名,陳致力於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蔣插手廣東,蔣陳矛盾越來越深。1931年,蔣介石扣押了廣東派大佬胡漢民,引起各方激烈反對,汪精衛等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陳是其中重要人物,執掌軍權。並趁機驅除了蔣派來的省長陳銘樞,成為名副其實的南天王。



2.放水紅軍

1933年,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陳濟堂被任命為南路軍司令,負責在粵北堵截紅軍。紅軍長征出發後,到達了陳濟棠軍隊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此時的陳濟棠,對蔣介石借追擊紅軍而削平地方實力派的意圖心知肚明,如果全力阻擊紅軍,不管勝敗都兩敗俱傷,中央軍趁機入粵。廣東就不是自己天下了。因此,他派人和紅軍秘密談判,達成了禮送紅軍出境的協議,紅軍比較輕鬆地通過了第二道封鎖線。蔣介石看到陳濟棠放水,出了罵幾句娘希匹也無可奈何。



3.兩廣事變

1936年5月,國民黨元老、廣東派的精神領袖胡漢民病逝,陳濟棠政治上的一道屏障沒有了。蔣介石趁機步步緊逼,讓陳濟棠這一實際上的廣東土皇帝讓出更多權力給國民政府。陳濟棠鋌而走險,在大部分部下都反對的情況下聯合桂系發動兩廣事變,因為是在6月1日通電抗日反蔣,也稱“六一事變”。這次事變雖以抗日為名,其實並於其實,甚至還和日軍秘密達成默契,主要是反蔣。不想此舉正中蔣的下懷,一面調兵遣將,一面分化瓦解陳的部下,隨著餘漢謀、李漢魂等部下大將的反戈一擊,持續50多天的事變平息,陳濟棠黯然下野到香港。後來雖一再給蔣介石表忠心,也未受重用,只當了專門用來安排失勢軍政大咖們的農林部長。後病逝臺灣。



4.建設廣東

1980年,鄧小平在接見陳濟棠之子、美籍華人陳樹柏博士時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的確,陳濟棠在廣東的確經營有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不少善政,為其贏得了社會聲譽。他還特別重視教育,推崇國學,也算是亂世梟雄中的一個“儒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