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村庄规划新趋势和新策略!

中机院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政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经济效益及投资机遇,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半农半X庄园、文创街区、乡村特色产业园规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 甘肃省乡村发展、村庄建设规划出现新趋势, 结合国家升上重大政策、自身多样地理环境、村庄整体发展现状等因素, 呈现出扶贫引领、重视资源、分层推进等新趋势, 扶贫是甘肃乡村振兴的前提。甘肃省独特的多种环境资源, 为乡村振兴提供差异化发展路径, 结合整体发展建设薄弱的现状, 通过三个层次引导建设。针对新趋势, 结合空间规划, 创新“多规合一”模式, 将“五位一体”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中, 把产业、用地、项目、文化、体制等内容有机融合, 通过生态优先、产业融合, 项目引领、资金统筹, 环境整治、文化挖掘, 观念转变、体制创新等四大新策略, 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的目标打好基础, 体现“小村庄、大规划”的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村庄规划新趋势和新策略!

(来源:中机院 www.reportway.org)

1 背景

1.1 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乡村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责任, 是中华民族的定星盘。2018年,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 而面对农村衰落、农村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现状, 乡村振兴像一支强心针, 注入乡村,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工作, 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已明确, 以三个时间节点为目标, 2020年重要进展阶段, 基本形成制度框架, 2035年决定进展阶段, 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 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作为战略层面的设计布局, 在相关重大会议、部委信息中均有所体现。2018年,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战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各部印发乡村相关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土地承包政策、产业发展先导区、教育交通设施建设等多项支持乡村振兴的重大文件部署。

1.2 省域村庄现状

甘肃省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在古丝绸之路上, 是关卡之地和黄金路段,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甘肃省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截止2017年底, 行政村约有1.6万个。2017年年末, 全省有常住人口超过2600万, 其中, 1200万城镇人口, 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6%, 1400万人乡村人口, 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50%, 城镇人口比重自1978年逐年上升, 但乡村人口数量仍处于主导地位。

甘肃省农村发展存在三个方面瓶颈:农业基础薄弱, 机械化程度、科学技术、农业管理方式、农业配套仍然处于初级水平, 以传统农业主导, 非农经济比例低, 农业效益逐年下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自我带动、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剩余人口收入偏低, 其中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扶贫任务艰巨。农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乡村体系治理不完善, 村庄发展较城市发展, 在经济结构复杂度、社会体系完整度、体制建设健全度等方面差异巨大。

甘肃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脱贫任务艰巨, 2015年全国贫困发生率5.7%, 甘肃省贫困发生率高达14.7%,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其中, 贫困村超过6000个, 贫困户100万及贫困人口达到417万。

2 新趋势

2.1 扶贫带头

甘肃省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省域近1/3的行政村属于贫困村, 贫困问题在甘肃省呈现集中连片和插花分散相结合的特征, 主要集中在包括藏区、六盘山、秦巴山区三大区域, 涉及58个县区, 分散出现插花型贫困县17个, 还包括贫困区域缩小, 形成乡村级贫困区。甘肃省在行动纲领、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上下功夫, 积极打响扶贫攻坚战役。

行动纲领上, 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 通过“七个一批”清单式管理工作, 根据需求选择一批脱贫方式, 包括教育、健康、产业、转移、搬迁、生态、兜底保障七种方式, 精准帮扶政策, 将417万贫困人口分解。政策扶持上, 以脱贫具体工作操作、产业资金扶持为方向, 制定了实施方案和意见, 对六盘山片区和秦巴山片区两个连片农村贫困区域, 制定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属于深度贫困地区, 已纳入国家“三区三州”扶持范围。资金投入上, 2016年。通过省级涉农资金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两个渠道, 投放资金近800亿元。2017年又启动总规模为1000亿元的产业扶贫专项贷款, 优先覆盖深度贫困地区。

2.2 重视资源

甘肃省立足地区和国家、重新审视其资源优势, 其核心优势生态优势, 甘肃省作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先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优势。甘肃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加大五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塑造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村庄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针对五大区域条件不同, 实施不同生态策略。河西地区积极实施戈壁农业, 发展设施蔬菜及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新型农业发展业态, 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农业优势。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良好, 村庄分散, 在积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 将生态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积极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基地。针对沿黄和黄土高原地区, 积极发展现代旱作农业, 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 在促进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基础上, 发展现代旱作农业。

2.3 分层治理

甘肃省大部分村庄生产生活条件严酷,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产业基础薄弱, 针对村庄建设条件, 通过学习其他省先进经验, 2013年颁布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将浙江省村庄建设“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模式结合甘肃省村庄建设基础薄弱的现状, 推出“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模式, 分三个层次进行建设。

第一个层次, 行政村实现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层次万村整洁工程治理, 包括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治理, 环境整洁重点村优先选择近城、近景区、近交通干线的村庄。第三个层次, 开展以“千村美丽”示范工程建设, 考核标准包括公共服务、村容村貌、田园风光、生活水平四项内容, 为了更好的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 原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带动示范能力强的村庄。截止2016年, 甘肃省共建成近200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 已经累计打造了“千村美丽”示范村500个, 省级、市县级示范村近900个和“万村整洁”村461个,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3 新策略

3.1 生态优先、产业融合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村庄规划牢牢树立生态优先的观念, 积极落实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相关内容, 积极探索农村模式的“三线三区”体系, 与产业发展统筹考虑。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等新型农村业态, 空间划分、三线划定需要新思路, 土地在农村环境里, 生态生产的自然属性大于开发建设的社会经济属性, 农村生态和生产空间存在一定重合性。新型农村业态出现建设用地分散, 指标不足等问题, 如何在

农业园区配置一定的建设用地, 解决村庄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关系是村庄规划中出现的新课题。

基于以上问题, 应该以生态优先、底线思维为核心, 根据村庄人口规模, 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 农村产业园建设通过主导产业确定性质, 结合田园综合体相关规定, 配置一定比例建设用地, 不同级别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不同。针对甘肃省内沿黄水土保持区、水源涵养保护区、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 提出管控要求。产业园在“三线三区”基础上, 根据人工种植比例, 细分“三线三区”内容, 生态空间建议分为生态环境区、生态产业区, 解决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城镇开发边界中划分建设开发边界, 村庄发展边界, 满足村庄规划融合需求。

融入区域经济, 村庄产业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带动扶持, 在区域经济框架下, 发挥村庄产业功能和优势。融合其它产业, 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 依托农耕文化发展田园综合体、农业观光园, 依托旅游发展康养休闲基地、特色民宿, 依托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走出去、工业产品走进来。融合地方特色, 着力开发“错峰头”“甘肃星”“特中特”的特色农产品, 积极发展地方土特产品。

3.2 项目引领、资金统筹

项目计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 项目库+村庄指标体系是村庄规划建设实施评估的依据。规划思路可以从项目角度出发, 保证规划每一个部分都有项目库, 实现项目库的设计和规划理念可以一一对应。笔者在村庄规划的实践中, 切实感受到内容详细可操作的项目库对于村庄的意义重大。甘肃省村庄规划建设项目库的建设应该是从“细致、准确、资金”三个角度进行设计。

项目库细致程度是由规划的全面性决定的, 大到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小到花池围墙, 把项目库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相结合, 将项目库分大中小类整理, 每一个目标都是由具体项目进行落实, 规划和实施之间的重要纽带。项目库的细致需要体现在分期规划, 通过近远期或者逐年设计, 项目任务能得到合理有序的落实。

项目库准确性是结合地形图, 将所有项目一一定位, 引导项目建成, 确定项目涉及到的长度、面积、宽度等内容, 同时通过村民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 核实每户内容, 保障后期村庄工作顺利开展。

3.3 环境整治、文化挖掘

环境整治是村庄规划中最为矛盾的一环, 根据国家和甘肃省最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明确村庄环境整治的目标是实现村庄融入所在自然环境中, 不追求、不提倡、不鼓励将城市环境营造、空间整治的方式引入到农村。甘肃省农村环境整治分为两个部分, “里子”工程和“面子”工程。

“里子”工程是指根据农村自身特色, 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建设、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作为环境整治的重要环节。甘肃省村庄分布多在偏远地区, 规模小、布局分散, 村庄市政设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垃圾处理方面, 采用“户收集、乡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 依靠不断完善的乡镇垃圾处理体系, 引导群众对垃圾定点投放。同时部分偏远村庄积极探索源头处理方式, 减少垃圾的量, 减少垃圾转运的交通成本, 合理安排分户收集的方式和时间。

“面子”工程是指根据地理环境、民俗民风、文化历史脉络等要素, 注重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 保护乡情美景, 弘扬传统文化, 契合农民心愿。反对建设大广场、修建大草坪等城市公共环境的做法。积极将城市设计中能用于村庄设计的部分总结归纳, 传统城市设计手法, 如图底关系、空间感知要素等内容, 融入村庄设计。发掘文化特质, 将农耕文化、特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等融入外部环境营造。甘肃省15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注重保护乡村符号元素, 挖掘乡土文化潜力, 通过保护与建设, 将村庄文化等有机融入

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让传统文化再现新时代活力。

3.4 观念转变、体制创新

村庄规划采用城市规划理性规划的核心, 对村庄发展环境和乡土建设内容挖掘不足。村民参与、村民共建环节薄弱, 物质环境打造是外在发展因素, 内在发展需要健全村民自治、基层组织建设的体制, 在规划实施中进行引导。

为了明晰村庄规划脉络, 甘肃应在现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县域全覆盖, 逐步转变观念, 认识到乡村建设规划对于村庄搬迁集中与否、发展方式等重大内容有更好的判断, 设施布局、道路交通、人口分布有更明确的指导。以垃圾处理为例, 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将在城镇垃圾预测的基础上, 更细致考虑村庄人口垃圾量和设施布局问题, 垃圾收集点选择均匀分布、局部集中、分片处理等方式有明确的意见, 在下一步村庄规划中, 不会出现每村一个或者每村一个都没的局面。

4 结语

村庄建设规划作为传统城乡规划

的组成部分, 国家村庄相关规范指南包括2008年整治技术规范、2014年用地分类指南、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精细程度不及城市规划相关规范, 村庄规划处在摸索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在乡村规划的国家战略背景下, 在甘肃省农村极度贫困的省情环境下, 对村庄规划提出了完善自身体系外更高的要求, 要将产业、环境、规划融合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对于空间规划, 不仅仅传统方式的讨论, 更是对空间属性、空间载体、空间权属进行探索, 关注空间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关系, 使今后的村庄规划更加贴合空间规划的本质。(作者:赵倩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