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大刀砍殺貼身肉搏一度成了對敵的良策,但真的有效嗎?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抗戰大刀隊是忽悠嗎?絕對不是!

抗戰是一個極為複雜,極為龐大的作戰,遠非看幾本書就可以瞭解全貌的。薩沙寫抗戰歷史到今天已經有十年,從九一八真相寫到豫湘桂會戰真相,對這方面歷史仍然只能略知一二,遠遠不敢說是什麼專家。說現在很多作家對於抗戰一知半解,卻對很多方面隨便發表議論。尤其使用一些不謹慎詞語,對抗戰的先烈們進行抨擊。薩沙既然是寫抗戰歷史,就有責任澄清這些東西,也絕不容許有人攻擊抗戰的英雄。今天要說的,是一些作家說的所謂抗戰大刀隊是吹出來的,我們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篇幅有限,不鋪開說,僅僅說幾個要點。

第一,就兵器上來說,大刀對刺刀是極為不利的

任何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抗戰西北軍的大刀,長度不過1米,而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超過1米6。所謂兵器一寸長一寸強,現在長了一半,自然佔盡優勢。

同樣都沒有受過冷兵器訓練的人,一個拿刺刀,一個拿大刀對抗,自然拿刺刀的百分之百獲勝。

換句話說,同樣都受過冷兵器訓練且訓練程度相同的人,同樣也是拿刺刀的絕對獲勝。

為什麼?因為兵器差距實在太大了!

-------------------二戰日軍的刺刀和拼刺能力,絕對世界第一。在諾門坎戰役中,曾經有1個日本兵連續刺死刺傷8名蘇軍。

第二,就訓練來說,大刀對刺刀也是極為不利的

日本的刺殺術在當年叫做東洋刺,是日本研究西方刺殺術和日本傳統冷兵器搏鬥技術,推出的成熟使用格鬥技術。

在當年對西鄉隆盛的舊武士叛亂中,採用法式刺刀和西式刺殺術的日本新式陸軍曾經被殺得血流成河。戰後,日本陸軍痛定思痛,對刺殺術進行改良。

這種刺殺術很簡單,只有刺、撥、擋三個動作(槍托的砸只有極少情況下才會用到)。看起來這根本不是什麼武術,其實這才是最實用的。

因為招數簡單,日本新兵在長達一年的新兵訓練中反覆練習,每天都可以刺殺千次之多。時間一長,完全成為下意識的舉動,根本無需思索。

實戰中,只要冷兵器肉搏,日軍會極為迅速的刺殺,一般反應時間僅有零點幾秒,速度極快。普通人如果沒有對等武器,是很難躲過的,一般非死即傷。

而大刀的訓練就複雜的多。大刀的長度不夠,不能採用和刺刀對等的刺殺方法,只能被迫首先處於守勢。

在敵人刺殺之前,大刀手首先要將大刀放在水平位置以下,將刀背向上。在日軍直刺過來的時候,大刀手必須及時反應,用大刀向上迅速猛磕,將刺刀磕飛。此時大刀已經揮動到水平位置以上,大刀手必須立即前進一步,然後順勢揮刀劈下,將日本刺刀手劈死。

大家可以看到,日軍刺殺只有一個直刺的動作,速度本來極快,也利於訓練。而大刀手的動作有三個,尤其需要首先將敵人刺刀打飛。這在日軍直刺僅有零點幾秒的情況下,揮動好幾斤的大刀做這種動作,談何容易。

這就必須大刀手,有遠遠超過日軍刺刀手的訓練才可以。

為什麼會這樣?實在是刺刀在兵器上的優勢太大,大刀只能採用這種被動的武術。

---------------大刀的刀法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華。無奈兵器上佔劣勢,只能通過刻苦訓練彌補。如果中日官兵訓練水平相同,中國大刀手肯定不是日本刺刀兵的對手!

第三,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不用刺刀用大刀?

有人問了,那中國人是弱智嗎?為什麼不用優勢大的刺刀卻用大刀!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你壓根就沒有刺刀。

很多人認為刺刀不過一把刀,似乎很容易製造。其實,刺刀完全是工業化的產物,絕非手工可以搞定的。

刺刀對於鋼材的要求很高,差一點的鋼是難以勝任的。刺刀需要較強的工業加工技術,別的不說,單單刀上那條血槽,就極難刻出來。當年新四軍採用土法造刺刀!著名的吳運鐸還是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一天也只能造一把,就是因為血槽要一點點鑿,稍有不慎就是廢品。同時,刺刀的配件很多,只要製造尺寸略差,就不能按在步槍上,等於無用。

以能夠和三八式抗衡的漢陽造步槍和刺刀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時間,中國最大規模的漢陽兵工廠共生產了2萬1000餘支漢陽造步槍,卻只造了2310把刺刀。鑑於這種情況,漢陽兵工廠又花費巨資進口了專制刺刀,日產50把的一套機器,產量仍然上不去,遠遠夠不上實戰需要。

在當年,刺刀數量不足是普遍現象。無論西北軍、東北軍、中央軍、八路軍都是如此!

八路軍120師參謀長的周士第的日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120師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你沒有辦法,只能用易於製造的大刀。

-------------不用刺刀是因為壓根沒刺刀!粗陋的大刀甚至可以由農村鐵匠打造出來,刺刀則必須流水線生產!

第四,大刀隊其實應該是手槍隊

很多人搞不清大刀隊是什麼?

嚴格意義上,根本就沒有大刀隊這種東西,應該是手槍隊。

所謂西北軍的大刀隊,並不是僅僅背一把大刀。

大刀隊員一般還攜帶短步槍(騎兵步槍)、衝鋒槍(花機關為主)、各種手槍(以裝彈最10發20發的盒子炮為主,也有部分是勃朗寧)、還有大量手榴彈。

大刀隊員仍然以用這些熱武器為主,畢竟這些武器殺傷力大的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古代的冷兵器時代,誠然也有一些肉搏戰,但遠非主流。

冷兵器殺傷距離不過幾米,而槍炮則強大太多。

以日軍為例,遠距離有重炮、山炮、野炮、步兵炮、迫擊炮、坦克、裝甲車、飛機,射程涵蓋數公里內。

而步兵的重機槍、輕機槍、擲彈筒、步槍、手槍、百式衝鋒槍、甜瓜手雷,殺傷射程從15米到1000米。

只有以上武器全部無效,日軍才會在近距離拼刺。

日軍有火力的巨大優勢,會盡量避免近戰。

同樣道理,只有所有武器難以發揮作用的超近距離,大刀隊這才會使用大刀。

包括所謂的喜峰口、盧溝橋、臺兒莊等大刀使用較多的戰鬥中,冷兵器肉搏仍然不多,使用大刀絕對只是戰鬥中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所謂靠大刀打天下,是對抗戰一知半解人的胡扯,從來就沒有這種事情。

----------大刀只是手槍隊的一種武器。這不是三國演義時代,靠一把大刀就能打天下!我有一把20響盒子炮,能搞定你一個班的大刀手!

第五,大刀只是部分肉搏戰使用的武器

裝備較好的中央軍,使用大刀的戰例並不多。

畢竟大刀對刺刀太不利了,只要有刺刀,誰會用大刀。

其餘軍閥部隊中,除了裝備低劣的西北軍和川軍之類,其他部隊也儘量用刺刀不用大刀。

即便曾經在喜峰口使用大刀重創日軍的29軍,在裝備改善以後,仍然是以刺刀為主,大刀為輔。著名的七七南苑血戰中,29軍也主要和日軍拼刺刀。

所以,抗戰中大規模使用大刀的情況很少。

------------日本人把中國大刀叫做青龍刀,這是源自於三國演義的關羽。日本人對大刀隊員很尊敬,認為他們是了不起的勇士。

第六,大刀隊確實有宣傳色彩,在當時也是必須的

今天的戰爭,用美國人話來說是媒體戰。

當年也是如此,中日兩軍都在利用宣傳提高己方的士氣。

日本大肆吹噓在中國的戰績,以提高士氣。以常德會戰為例,明明日軍佔領常德已經傷亡近萬人,還胡吹什麼傷亡很輕微,殲滅國軍數萬。這讓侵華日軍司令部錯誤判斷,讓日軍繼續固守常德。

實際上日軍傷亡過重,根本無法防禦在國軍四面反攻下的常德,被迫告知真相後倉皇撤退。

做法雖猥瑣,但戰時利用媒體宣傳是必須要做的,也是所有國家都做的。

自從九一八開始,國軍和日軍實力差距太大,九一八、一二八、熱河會戰、長城會戰嚴格說都是敗仗。

在這種情況下,喜峰口的西北軍能夠利用中國千年前的大刀,對武裝到牙齒的日寇造成一定殺傷,是很了不起。從宣傳上來說,也是一個亮點。

出於鼓舞士氣的需要,戰時對大刀進行一定宣傳也無可厚非。

相反,你不去宣傳才是傻蛋。

實際上,在抗戰結束以後,國民政府在幾十年內就重新寫了抗戰歷史。

各大戰役的殲敵數據恢復歷史真相,沒有再採用宣傳的數據。

戰時宣傳數據,這不能成為今天某些人胡亂攻擊大刀隊的理由。

如果你明知道國民政府公佈了大刀隊真實殲敵數據,還進行攻擊,說明你無聊。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進行攻擊,說明你無知。

----------------大刀是國軍武器裝備低劣的一種表現。抗戰最後半年,隨著美式裝備源源不斷而來,美式部隊的大刀就逐步消失了,甚至刺刀也不多用了!因為,我們有了湯普森衝鋒槍!

第七,用大刀對抗日軍刺刀,恰恰是中國人不願做亡國奴的英勇表現

一些作家無聊的追究大刀的若干戰役,非以大刀對殲敵不多說這是吹牛。

實際上,大刀肉搏本來就不是很多,怎麼可能殲滅多少日軍呢?

這是火炮等重武器殺傷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不是靠長矛朴刀的漢代宋代。

使用大刀,僅僅是我們沒有刺刀又不願意投降做亡國奴,被迫操起粗劣的大刀和日軍拼命。

誰都知道,大刀對刺刀九死一生,但你不願意做奴隸,就只能如此。

薩沙的《抗戰輕武器》一書中,曾經這麼寫道: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不要說手上還有大刀,就算是隻有指甲和牙齒,我們也會和侵略者拼到底的。

------------沒有抗戰大刀英雄的犧牲精神,大家都會成為亡國奴。

持僅僅1米的大刀,面對1米6以上的刺刀,試問大刀手要有多大的勇氣?

大家可以自己幻想一下,看這篇文章的朋友有幾個人有這種膽量!

如果你自己沒有這種勇氣,你有什麼資格去嘲笑這些英烈?

作為這些抗戰勇士的後代,我們應該自豪祖先的英勇和犧牲精神,怎麼能反而用抨擊來譁眾取寵以博取眼球呢?

日本人對自己作惡多端的侵華老兵都非常尊敬,除了國家給予豐厚的養老金以外,至今這些人的牌位還放在靖國神社中。

我們卻反其道行之,自己反而來蔑視踐踏,摧毀自己的民族精神,這難道不是昏了頭嗎?


薩沙


大刀隊在抗戰裡效果一般吧。

之所以出現大刀隊,其原因是比較簡單,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來源複雜,有很多步槍沒有合適的刺刀,也無法補充,所以被迫改用大刀。但是在內戰過程中,由於各軍閥部隊總體上火力比較薄弱,所以大刀加駁殼槍的組合頗為有效,這才正式有了西北軍的大刀隊。

大刀隊成名的喜峰口戰役,對戰的對手是混成第14旅團,具體此戰日方戰死多少暫時沒查到資料。但是在1932年7月到1934年2月混成第14旅團共戰死、病死、戰傷死145名,戰傷368名。

除喜峰口戰鬥外,混成第14旅團在喇嘛洞附近與東北軍戰鬥戰死25人,戰傷死2人,失蹤1人(後確認戰死),戰傷37人,凍傷46人,還有一次是羊山戰鬥,所屬的一個騎馬步兵小隊幾乎被義勇軍全殲,31人裡戰死23人,負傷3人。

混成第14旅團在此期間其他還有一些小戰鬥,傷亡數字不詳,而且喜峰口也不全是大刀隊的戰功,總體來說大刀隊戰果並不是很大,不過此戰也算是打出了氣勢,比較鼓舞人心,《大刀進行曲》應運而生,對於全民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吧。




不沉的經遠


只要勇敢衝鋒,同心協力,就能勝利,這是冷兵器時代延續下來作戰模式的路徑依賴。

當然,你有大炮我有大刀,也是從清代中期之後面對西方船堅炮利、隊形整齊而沒有辦法的一種宣傳與動員。


具體到民國時期,此類觀點的形成應該是抗日神劇看多了,拿著大刀的中國人沒有獨特的武功,也是有血有肉具體的人。

大部分洋人的職業軍隊訓練有素,協作有序,即使是貼身肉搏也不輸給中國人,大刀隊在實際作戰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在近代戰場上,隨著機槍大炮的廣泛應用,大刀砍殺貼身肉搏這種領兵器時代的戰爭方式逐漸被淘汰。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戰場,滿清的僧格林沁的騎兵就完敗於英法聯軍的槍炮之下,從此宣告冷兵器大規模的退出了現代化戰爭的舞臺。再說,日軍的單兵格鬥能力普遍要高於中國軍隊。所以要說,在抗戰時期大刀砍殺貼身肉搏成了對敵良策,基本不現實。

但是在戰爭最為激烈的時候,刺刀見紅,敵我雙方短兵相接,或者徒手格鬥,不失為一種戰術手段,是增強我方意志,壯大我方士氣的有效手段。 一是在打伏擊或者阻擊的時候,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力量,面臨敵軍空中瘋狂轟炸,為了減小傷亡,我方必須混進敵人中,展開肉搏,這樣就可以把敵我雙方混在一起,敵人的空軍就不敢隨便前來轟炸。

二是夜戰的時候,悄悄摸進敵人,趁敵人疏忽,用大刀砍殺,傅作義的百靈廟大捷就是這個案例,利用風雪天氣,長途奔襲,悄悄接近敵人,敵人正在熟睡,此時大刀砍殺於無形之中。 三是地形複雜,敵我雙方不便於槍械的發揮,或者極端天氣條件下,槍械失靈,這時就得用大刀了。

四是在大規模戰爭的掃尾階段,衝鋒號響起,漫山遍野的我軍衝向敵人時,為了震懾敵人,壯大我軍士氣,紛紛上刺刀,與敵人搏鬥,這樣戰爭就結束的很快。 五是就像很多影視劇裡面那樣,大刀砍殺是一種襲擊日軍的手段,但是又不是普遍的情況,戰爭最終還是要靠大規模的進攻戰才能解決問題。

向為抗擊外來侵略而犧牲、奮鬥的前輩英烈們致敬,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特約嘉賓:一枚蜻蜓。


歷史圖文志


看了下面幾個武術外行的回答,俺不得不出馬說兩句了。

首先,不能用抗戰中大刀片殺死多少敵人來看大刀在戰爭中的作用。

道理很簡單,抗日戰爭是熱兵器時代的戰爭,絕大多數敵人肯定是被熱兵器消滅掉的,所以不能用“大刀其實殺敵很少”來否定大刀在肉搏戰中的作用。

其次,大刀對刺刀誰更有優勢?

練過武的都知道,實戰對搏的時候,你能使用的戰術動作都是下意識的,都是練熟了的,練到了身上的技術。日軍做刺殺訓練,都是刺刀對刺刀,咋然在戰場上碰到大刀片子砍過來,原來對刺刀的技術不一定用得上了,而中國軍隊大刀隊練的刀術是專門對付刺刀的刀法。西北軍更是請了武術名家,提煉了專門對付刺刀、適合部隊短期訓練即上戰場的“破鋒八刀”,“鋒”字不言而喻是專指刺刀而言的。

我軍的大刀對日軍的刺刀,等於是熟手對生手,優劣之分不言而喻。

武術外行所言的,長兵器一定勝過短兵器則純屬外行之論!何況,當年我軍的制式軍刀也接近一米的,與日軍刺刀槍長度並不懸殊。

第三,後來軍隊為什麼漸漸棄軍刀不用?

當過兵的都知道,行軍打仗,戰士負載越輕越好,裝備越簡單越好,加上肉搏戰在熱兵器時代只是一個補充的戰術手段,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肯定是配刺刀棄大刀片的。

第四,日軍軍官在肉搏戰時沒有棄佩刀而選擇撿起一杆刺刀槍,說明刺刀槍不是像某些外行說的,因為長度而有天然優勢的。

第五,當年的中國軍隊確實是因為刺刀數不足而配大刀片做替代的,但和大刀片戰鬥力不及刺刀不成必然的邏輯推論關係。有條件配刺刀肯定配刺刀,理由請見第三條,但不能反證大刀片的戰鬥力不行。

第六,我軍善用大刀片的好手,如許世友、賀炳炎等都是一輩子使大刀,沒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換用刺刀,足證大刀片的戰鬥力並不弱。


龍城強哥Jason


大刀貼身肉搏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由於武器差距大,從鴉片戰爭起中國就不斷有人提出“揚長避短”、用刀矛近戰肉搏對抗洋人的堅船利炮,林則徐提出海戰時設法跳上敵船肉搏,魏源則提出把外國人引入內陸肉搏,中法戰爭時馮子材拜訪邊境土著領袖莫大,對方提出“要和法國人抓人攤”(肉搏)、“我們槍炮不行就要發揮馬刀的威力”。此後辛丑八國聯軍之役有很多人這樣提議,抗戰因為喜峰口“大刀隊神話”被廣泛傳播,大刀之名被推上頂峰。

然而實際上“肉搏近身制敵”說在近代對外戰爭中屢屢碰壁:林則徐、魏源設計的戰術在實戰中全然無用,而“洋人不善肉搏”、“洋人不敢白刃衝擊”,甚至“洋人膝蓋關節僵硬陸地行走不便”等謬論卻因此流傳,以至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之戰,以騎戰和肉搏著稱的僧格林沁突然遭到英軍步兵的橫陣白刃衝鋒和法國小股騎兵的馬刀包抄進攻,居然措手不及(洋人不是不善於白刃格鬥的麼),而當時參加了此役的一些法軍老兵在回憶錄中一方面肯定中國蒙古騎兵和步兵“打仗很勇敢”,另一方面毫不客氣指出他們“戰術素質較差”,甚至說他們使用冷兵器的熟練度還不如使用火槍。鎮南關之戰馮子材雖然聽取了莫大的意見誘敵深入並打敗了法軍,但取勝的關鍵恰恰不是肉搏,而是守軍使用步槍齊射,至於庚子之役就更不用說了,數萬義和團連只有幾十條槍的一座教堂都久攻不下,當時清方戰鬥表現最好的聶士成部,恰也是清軍槍炮裝備最好最整齊的參戰部隊。

喜峰口長城抗戰時西北軍因缺乏壓制火力而不得不出動敢死隊夜襲,大刀隊的出動屬於不得已,且戰場條件特殊(夜襲,對方準備不足且多為不善於近戰的炮兵),己方準備充分(衝擊開始時已短兵相接),突擊隊系經過挑選,參與者多諳熟刀法,即便如此據當事人和敵方戰報對比分析,我方戰報極大誇大了戰果,而掩蓋了事實上的慘重傷亡,即便這個成名之戰中方損失也遠大於敵方。

而在抗戰更多時候,大刀隊或大刀裝備只是為填補武器不足而不得已為之,裝備大刀的也多半是壯丁或新兵,在這種情況下其劣勢被進一步放大。

如果說在火炮改進和步槍射程、射速、準確性提高前,“近戰肉搏”還不失為一種戰術選擇(雖然也不是什麼高明的選擇),那麼到了連射和壓制火力成為戰場之王的抗戰時期,這種戰術作為“中國不會亡”抗戰精神的象徵宣傳尚可,真的打仗這麼做是得不償失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

更殘酷的是,由於兵源素質、訓練和營養等方面的差距,事實上裝備弱勢一方不但槍炮弱勢,連白刃格鬥也弱勢,前面提到八里橋之戰時的清軍主力僧格林沁部拼白刃打不過英法士兵,抗戰中中國土法上馬的大刀隊近身肉搏,同樣常常不是數量相當日本兵拼刺的對手。

許多記載都表明,抗戰時期刺刀是最有效的白刃格鬥武器,但刺刀要求的材料、工藝很高,中國許多兵工廠能生產步槍(雖然質量參差不齊),卻生產不出合格的刺刀,因此許多士兵有槍無刺刀,只好配一把大刀,總比子彈打光了掄槍托子強——順便說,許多日本老兵回憶都指出,中國軍民手中的冷兵器最可怕的是紅纓槍(“長劍”),而不是名聲很響亮的大刀片。


陶短房


這是沒辦法的辦法,由於武器裝備限制,離敵人遠距離只能被殺傷,近距離肉搏成為了殺傷敵人僅有的手段,但是這得三四個能擊斃一個日軍,一場戰役國軍甚至傷亡十比一的代價慘敗,這裡出了戰略戰術僵化,武器裝備差距,士兵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士兵訓練差,營養不良,力量反應耐力均不及日軍。日軍在戰鬥時還吸食冰毒,行軍打仗時三天三夜不睡覺還感覺不到累,中國軍隊只能以殺身成仁來抵擋日軍!


A0000景元農資


除拉少數有一定功夫的大刀隊以外,大都就是沒辦法,沒有武器不得已為之,現在總演這個是耍起來好看


哈兒叔


拼刺是兩軍間最小的差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