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29軍大刀隊使用的抗戰大刀是武士刀的剋星嗎?

傳承-誓言


要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刀不代表先進生產力,日軍戰場上也不用武士刀。二戰中,德軍和美軍已經用實戰證明:衝鋒槍加手榴彈是近戰最佳組合,手槍在貼身肉搏中有奇效。

二戰中,日本和中國都是窮國,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只能強調精神和意志的作用。日俄戰爭時,面對沙俄猛烈的炮火和機槍,日軍提出了“數量要用訓練來抵擋,鋼鐵要用肉彈來碰撞”的口號。天皇也知道用“白兵萬能”來否定事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很荒唐,但國人連信心、希望都沒有,一個國家就徹底完了。

進入20世紀後,各國軍隊都大踏步地邁入現代化,但中國的軍閥部隊卻連人手一支槍都保證不了,只能無奈地繼續使用冷兵器。好在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很多軍閥都聘請武術大師訓練自己的直屬部隊,比如曹錕的“苗刀營”,孫傳芳的“武術營”。

29軍的大刀隊就是這種性質的部隊,但他們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手槍隊”。他們除了每人一把大刀外,最重要的裝備就是毛瑟手槍。很多人對毛瑟手槍很陌生,但絕對熟悉他的外號“盒子炮”。

毛瑟手槍因為造價貴、重量大、射擊精度低等問題沒有被列入歐洲任何一國採購,德國原裝的一百萬把大部分都賣到了中國。中國軍閥缺少重武器和機槍,火力猛、裝彈量多,又能自動發射的盒子虜獲了軍閥們的芳心。他們紛紛把武術隊改為“手槍隊”,平時負責警衛工作,戰時憑藉自動火的優勢執行戰場攻堅任務。

1933年,日軍進攻喜峰口時,西北軍只有100多挺機槍和10門炮,但卻要防守300公里的陣地。硬拼肯定是不行的,敵前總指揮張自忠就只能選擇夜襲,29軍的手槍隊就被派上前線了。

手槍隊去襲營肯定帶大刀了,但大刀發揮的作用應該很少。其實都不用翻資料,回家拿菜刀剁一下排骨就知道了,不是什麼刀都剁的,然而現在土作坊的地條鋼都比當年的優質鋼還好,大家想想一個大刀片子能砍幾個脖子。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做個一個統計,與日軍拼刺刀傷亡很大,但用手槍的話,一般開不到七槍就能結束戰鬥。所以說29軍大刀隊能依靠的只有手上的盒子炮。

大刀隊的出現很大程度是為了宣傳的需要。國家正在危難之中,需要一個公眾形象將全國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即便沒有大刀隊,也會有長矛隊,由此也可見當年抗戰之殘酷和艱鉅。


史料不輯


正確答案:不是 (看到這個回答,我已經做好被噴的準備)

不吹不黑,因為在戰場上根本沒有過日本刀與抗戰大刀的正面廝殺過,那些抗日神劇害人不淺啊!因為自小喜歡舞刀弄劍(木頭做滴),我先來說說兩種刀的基本情況:

抗戰大刀

抗戰大刀是砍刀型大刀,這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 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是因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刀,其型制脫胎於宋代的“手刀”,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至於歷史麼在此就不細說了。

但要說一說唐代的唐刀為什麼沒在歷史中保留,而宋代的手刀反而演化自今。

圖:宋代手刀

一是,唐刀普遍做的很長,在騎兵戰和攻城戰中施展不開,實用於單兵對戰。二是唐刀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成本相當高,使它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只能裝備少數人,對敵之後修復成本也相當高!而宋代的手刀就簡單多了。

圖:日本保存的正宗唐刀

宋代的手刀經過發展形制分為砍刀型和馬刀型,抗戰大刀是屬於砍刀型中的大刀,雙手握砍的,力氣小的基本沒法施展,臂力大的也可單手,這個和日本刀相似。

圖:熱河抗戰中國軍隊使用的馬刀形大刀

圖:1920年代軍閥部隊使用的大刀和長矛,注意大刀刀柄的長度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刀身長短不一,護手和刀柄型式各異。抗戰早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別是“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29軍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範,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製、鐵製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 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間自制的產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進行刺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l-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只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

日本武士刀

日本刀,亦稱東洋刀或武士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一般我們說的日本刀多為打刀,一般全刀長1.1米,刃長80CM左右,刃寬4-5釐米,重1.4-1.5Kg。

日本刀源自於我國的環首刀,脫胎於唐刀,同時結北海道阿依努人的蕨手刀,屬於日本原創經過漫長歲月的不斷改進,還是繼承了唐刀多項特點:工藝複雜、造假高昂,不利於大批量裝備軍隊,而日本刀之所以能傳承下來,得益於其武士文化,講求單打獨鬥。這也是為什麼抗戰時期只有軍官才能配武士刀的原因,象徵意義大於實戰意義!

圖:抗戰期間日本軍刀

日本刀的特點:鋒利!相當鋒利!

鋒利意味著刀口非常薄,鋼過硬則容易崩口,過韌則容易卷口,雖然日本在刀道一途實力絕倫,採用包鋼夾鋼冷鍛等技藝來平衡剛和韌的關係,但還是不能逃離最基本的法則,剛柔並濟在絕對的力道下還是不行,但人家會跟你對拼力道麼?

抗戰大刀 VS 日本刀

直接比拼:

1、硬度:抗戰大刀 弱於 日本刀

2、韌性:抗戰大刀 弱於 日本刀(沒查到確切資料,根據日本刀的鍛造工藝來說的)

3、長度:抗戰大刀 弱於 日本刀

4、重量:抗戰大刀 勝於 日本刀

5、血槽:抗戰大刀 淺於 日本刀

戰場上,同樣武力值的人拼刀,一寸長一寸強,大刀適合劈砍,而日本刀劈砍和刺都擅長,事實證明舉刀劈砍的動作較刺刀的動作稍長,等你刀舉過頭頂人家已經刺中你了。事實上大刀在戰場上連槍上的刺刀都不如,這個是有確切證據的。

我們裝備抗戰大刀說白了,那是沒辦法啊,要槍沒槍,一杆小米加步槍槍上還沒刺刀,肉搏時怎麼辦呢,只得用大刀...後來那些有刺刀的槍多是從日本鬼子那裡俘獲的。

至於你說的29軍大刀隊的傳說,事實情況如下: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當時29軍武器裝備低劣,可謂“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人只有“大刀一把,手榴彈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軍在喜峰口等地與優勢日軍展開拉鋸戰,多次肉搏,傷亡慘重。於是29軍採用迂迴夜襲戰術,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隊,親自率領,乘夜從兩側插入敵後,直撲日軍宿營地。雖然事後報道“夜殺敵千餘”有所高估,但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27、28聯隊各一部及騎兵第4旅團第2聯隊猝不及防,的確在夜襲中遭受重創,很多敵人在夢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隨後日軍援軍到來,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地,大刀隊邊戰邊撤,戰至12日下午2時方才撤回,我軍只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雖然總體來看,29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戰績並不盡如人意,但29軍的大刀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蹟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一掃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接連喪權失地、“戰必亡國”論調盛行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圖:日軍擄獲的完整的中國大刀,皮質刀鞘上寫有日軍的姓名

大刀更多的是成為了抗戰期間國人的一種精神象徵!

所以再說一遍:抗日神劇害人不淺啊,矇蔽國人的雙眼,打擊國人的智商!如果日本鬼子就像神劇裡那樣的,借他500個膽子它也不敢來中國撒野啊!


羅平D甫爾


大刀與日軍刺刀對陣時在長度和攻擊方式上均處於劣勢(很少出現與武士刀對剛的情況,因此不做討論)

曾有部隊做過實驗,未經拼刺訓練的兩組戰士,使用模擬的刺刀和大刀,反覆試驗幾次,結果均是大刀組全軍覆沒,而刺刀組傷亡輕微。

參與實驗的戰士們反映:大刀較短,很難貼近攻擊,而刺刀的突刺動作比大刀的劈砍動作更加迅速而省力,雙方僵持一段時間之後,大刀使用者就會體力不支而被刺死。

就實際來看,日軍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之後長約1.5米,重約4公斤。29軍大刀長約0.9米,重約2公斤。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日軍手握三八式步槍,擁有了將近半米的長度優勢,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格鬥態勢上都佔有絕對優勢。

還有句話一寸短一寸險,大刀看似較輕,起手快,更靈活,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從大刀隊口訣“迎面大劈破鋒刀”可以看出,大刀主要攻擊方式屬於劈砍,需要高舉大刀然後砍向敵人。而刺刀的主要攻擊方式是“捅”。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兩種攻擊模式中明顯大刀的行程遠長於刺刀,攻擊模式的不同導致大刀輕便靈活的優勢無法發揮,反而是刺刀的突刺動作更節省體力,在僵持中佔了上風。

既然刺刀有優勢我們為什麼還選用大刀

原因很殘酷:當年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難以為部隊全數配發質量過硬的刺刀。連刺刀卡筍這種簡單零部件都無法保質保量生產。而近距離肉搏戰又時常發生,最終只能以重量換質量,採用相對厚實的“大刀”。

但是有就比沒有強,大刀是當時能夠選用的,跟日軍刺刀對剛的最佳武器。早期日軍經過長期訓練,拼刺技術優良,在肉搏戰中是佔據上風的,甚至出現三名中國軍人勉強才能跟一個日本兵打成平手的情況。

可以想見當時的戰鬥有多麼殘酷,然而就是在這麼劣勢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毫不畏懼的堅持了下來!歷次戰爭中無論面對的是誰,無論對手拿的什麼武器,我們還是有資本自豪的說:拼刺刀我們沒怕過誰!!!


武器裝備秀


在中華名族偉大的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與日軍進行了很多白刃戰,這個過程中廣泛使用一種大刀,這種抗戰大刀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寬劍”。就像《亮劍》中李雲龍所說的“老祖宗的大刀”,其刀型是從宋代的手刀發展而來,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宋代的手刀是單手刀,而抗戰時期使用的大刀,刀柄加長變為雙手刀

抗戰初期,1933年3月9日,日軍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抗日友軍聯合抗擊日寇。109旅旅長趙登禹組建了500多人的大刀隊,夜襲日軍營地,戰鬥持續到12日下午2點才撤退。此役,殲敵800餘人,但29軍亦只有30多人生還,即為抗戰初期比較有名的“喜峰口大捷”。29軍組建的大刀隊,奮勇殺敵,重創日寇的英雄事蹟迅速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作為抗戰初期29軍的抗戰大刀,幾乎成了抗戰精神的象徵,直到今日抗戰大刀依然被盛傳為日本刀的剋星,很多影視劇資料都宣傳是日本武士刀的剋星,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真的是抗戰大刀戰術是專門用來破日本刀的嗎?

很多人講起抗戰大刀,必然會想到抗戰大刀厚重,不怕硬碰硬,日軍裝備的軍刀輕薄鋒利,短兵相接,日本軍刀不佔優勢,容易折損。日本在前線作戰時,裝備給一線衝鋒的軍曹、曹長使用的大多是95士官刀,是比較典型的實戰型軍刀,這裡就著重分析一下抗戰大刀和95士官刀的優劣點

抗戰大刀的重量有三斤多重,95式軍刀重量一般也就在1.2~3kg左右,抗戰大刀刀刃卻比95式軍刀寬很多,95士官刀厚度一般在7毫米左右,而抗戰大刀3斤以上重量的也就4~5毫米左右。這就意味著

抗戰大刀在實戰中更容易受損,可以說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在後來的回憶時沒有人說大砍刀比日軍95士官刀好用。

從兩種刀的長度上來講,抗戰大刀全長88.9釐米,而95式軍刀即使在設計初期最短的也有95.5釐米,要比抗戰大刀長約6.6cm,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且95時軍刀的刀刃一般在73cm左右,而老祖宗的大砍刀刀刃一般在59.6cm,兩者相差13.4cm,大約相當於一把普通匕首的長度,足見日本95式軍刀的優勢明顯,95式軍刀在後期的生產設計中還進行了不斷的加長。95式軍刀是機械製作而成,非手工打造,日本人戲稱為鐵棒,保養起來相對簡單方便,即使長久不用依舊利氣逼人。

單獨從武器設計形狀的角度來看,日本軍刀要比抗戰大刀更具有優勢,日本軍刀與抗戰大刀相比,本來就更長更輕,日本軍刀刺擊更方便,抗戰大刀捅刺功能十分差。從醫學外傷的角度出發,刺擊要比劈砍的傷害更加致命。所以從武器學的角度來看,抗戰大刀比95式軍刀並不佔太大的優勢。

在實際的對抗中,即使很多人、很多影視資料都傳說抗戰大刀有專門剋制日本軍刀的方法,但是從各種科學的角度分析,日本軍刀在很多方面的設計都要比抗戰大刀的設計更加具有優勢。在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都處於嚴重缺乏步槍的狀態,

抗戰中後期,尤其是1939年以後的正面戰場的肉搏戰,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用刺刀,這已經充分證明了抗戰大刀在實際的戰場上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七星臺大司農


其實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是最原始而低劣的裝備,如果與敵人短兵相接,刺刀比大刀厲害的多,而日本的武士刀,也比大刀要好。這裡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武士刀和日本軍刀不是一回事,武士刀是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了,那是純手工打造,集合了相當高的技術,供武士使用,而日本軍刀是明治維新之後的產物,當時日本向西方學習技術,他們發現西方軍中軍官們也有在各種場合配刀的傳統,所以日本就也把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

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幾乎都是由民間的鐵匠鋪製造,所以其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日本軍刀的硬度、韌性等方面都在大刀之上。當時中國工業製造水平實在是太差,像刺刀這種考驗技術的東西都是無法大量生產的,再加上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裝備不足,故而只有給士兵配發長矛、大刀等武器。西北軍的29軍也是如此,當時這支部隊擴充太快,缺乏步槍等武器,於是就給士兵配發了大刀,沒想到29軍在喜峰口一戰中打出了大刀隊的威名。

在1933年3月的喜峰口戰役中,29軍與裝備精良的日本關東軍作戰,並沒有佔到便宜。在日軍的炮火打擊下,29軍傷亡慘重,為了鼓舞士氣,109旅旅長趙登禹組建了500多人的大刀隊,夜襲日軍,殲敵800人,不過大刀隊的成員亦多數犧牲,但是此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從1939年開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觀,一線部隊幾乎都放棄使用大刀,而是改用刺刀,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大刀的缺點。29軍之所以能將大刀發揮出優勢,那是藉助夜色掩護,與日軍短兵相接,再加上他們手握使用駁殼槍配合大刀,才獲得了優勢。


兵說


這個問題毫無疑問,中國的大刀和日本的武士刀比起來,根本不夠看,而且大刀對付的不是武士刀,主要是刺刀。

首先說一說大刀對抗刺刀。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對方胸腹,而大刀限於其型制,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

大刀防禦敵方的直刺,只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

大刀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儘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衝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者難以佔到便宜。

同時,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

這還僅僅是對抗槍刺,對抗武士刀更不佔上分。中國的大刀又被稱為“大刀片子”,其鍛造實際上是不怎麼講究的。而日本刀則不然,每一柄日本刀的鍛造都是非常講究的,其工藝、精度都不是一把工藝普通的大刀可以比得上的。

而在使用者的素質身上,日本軍人更是勝過中國軍人。日軍的訓練、身體素質都要比當時的中國軍隊要好得多,而二十九軍則真的沒法和敵人比。

所以,雖然二十九軍作戰英勇,但在裝備的絕對劣勢下,還是輸掉了戰鬥。


青言論史


不是,但是卻令敵人聞風喪膽,大長了我軍的士氣。

毫不客氣的講,大刀隊使用的大刀和日本的武士刀無論在製作工藝還是造價上以及質量上都是無法相比的。

武士刀作為中國唐刀的變種,繼承了唐刀造價高昂的特點,因為用料講究,兼顧了刀的劈砍和劍的刺擊,而且兼顧了韌性和剛度,所以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白刃戰武器。

而29軍的大刀,用料就差得多了。

29軍原屬於馮玉祥的西北軍,在馮玉祥被蔣介石排擠出國後,西北角改編為29軍,負責華北地區的防禦。

因為西北軍時期,軍隊的軍備普遍比較差,特別是槍支缺乏,因此作為冷兵器的大刀成為西北軍將士的無奈選擇,在所有軍閥中,只有西北軍有成建制地大刀隊,而西北軍也是白刃戰最厲害的軍隊。

因為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因此29軍的軍備在被蔣介石收編後並沒有多大的進步,蔣介石聘請德國參謀,並大量進口德式裝備,只是優先裝備了中央軍,在還沒到地方軍隊時,抗戰已經爆發。

鑑於裝備水平遲遲得不到滿足,因此大刀隊一直在西北軍中存在。

相比於日本武士刀,中國的大刀做工相對粗糙,所用的材料也參差不齊,大刀和武士刀相比,沒有刺擊的功能,而只能劈砍,因此重量和硬度成為大刀考慮的首要因素,更多的大刀因為技術不具備,使用的都是鑄鐵而不是鋼,為了防止折斷,大刀的厚度和寬度要遠遠大於武士刀。

相比之下,大刀的鋒利程度也比武士刀相差太多,因此如果大刀和武士刀過招,除非武功高強,身手敏捷,否則很難敵得過武士刀。

在抗戰期間,因為除29軍外,其餘部隊很少裝備,且武士刀相對於日本軍人而言也是奢侈品,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裝備,因此兩者基本沒有過正面交鋒。我們所能見識的對決存在於小說和影視劇中,小說《亮劍》中李雲龍就是用大刀一刀砍倒一個日本佐官,電視劇《亮劍》中,張大彪也是一刀將日本佐官砍翻在地。

為什麼明明大刀各方面都不佔優,卻可以令日軍聞風喪膽呢?

首先,29軍在長城抗戰中,多次組織敢死隊夜襲日本軍營,戰士們就是使用的大刀,以至於當時日本人見了大刀如同見了魔鬼一樣恐懼,大刀隊一戰成名。

長城抗戰後,大刀隊的傳奇傳揚長城內外,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刀進行曲》成為那個時代鼓舞中國人民抗戰的宏偉史詩。

看到當時的戰士們,因為缺乏槍支和彈藥而不得不以沉甸甸的大刀殺敵,內心是心酸的,但是我們的先烈就是用這樣簡陋的武器,以高昂的戰鬥精神和前赴後繼的決心,打贏了這場民族存亡之戰!

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29軍“大刀隊”的正式名稱是“手槍隊”。每名士兵的標配是2把毛瑟C96,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盒子炮”。此外還配有一把長約90cm,重量將近4斤的大刀。

在戰鬥中,大刀對戰武士刀的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在這裡我們混淆了一個概念,即日本軍刀和武士刀。

武士刀由於只做工藝複雜,保養比較麻煩,並不適合大量生產裝備部隊,而且在日軍中,武士刀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二戰中很多高級軍官將家傳的武士刀帶到戰場上,就再也沒帶回去。

而軍刀就很好解釋了,他是日軍的配刀,有九四式軍刀,和九八式軍刀等,通俗的說,所謂軍刀就是量產貨,和武士刀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實際戰鬥中,大刀的對手多為軍刀和刺刀。

1933年3月,“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日軍第一次嚐到了大刀的厲害。二十九軍大刀隊的英雄事蹟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從理論上說,大刀渾厚,威猛,以劈砍為主,在對戰中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除了“大刀隊”之外,其他中國軍隊也有很多裝備大刀的,但是實際戰鬥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而“大刀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戰績,和其日常的刻苦訓練是分佈開的。


一點點歷史


中國軍隊的大刀跟日軍武士刀的巔峰對決根本就沒上演過!中國大刀真正的對手是日本38式步槍刺刀

1933年,鯨吞中國東北後日軍野心繼續膨脹,開始向熱河發起進攻,並試圖跨越長城南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偽滿洲國獨立。

日寇的入侵遭到了中國守軍的奮起抵抗,雙方在長城一線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史稱“長城抗戰”。

由於此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尚不完善,武器裝備十分簡陋,步槍性能和數量遠不及日軍。面對來勢洶洶的日寇,參與此次抗戰的西北軍眾多部隊中都配以大刀輔助作戰,其中以29軍的大刀隊最為知名。

(參與喜風口戰役的29軍大刀隊)

在3月10日的喜峰口之戰中,二十九軍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領500死時,持大刀突襲日軍,打敗日軍,宣稱斃傷日寇千餘人,我方媒體稱之為喜峰口大捷。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突襲確實擊敗了日軍,只是戰果沒有宣傳的那麼大。在日軍方面的記載中,對於這次戰鬥的傷亡統計為陣亡17人,負傷46人,與我軍的公佈的數字相差巨大。

我們且不論中日兩國誰的統計更為真實,也不管在二戰時冷兵器對於步槍子彈的實際作用。就單說這貼身肉搏,國軍和日軍血拼就佔不到什麼便宜。

中日兩軍的肉搏戰,日軍的武器是步槍加刺刀,只有少數軍官才會是用佩刀。

(日軍三八式步槍,槍長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體約為1.7米。這個長度長於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槍,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日軍在侵華前期,兵源素質較高,訓練十分嚴苛。加之日軍非常重視刺殺訓練,基層各部隊都有刺殺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殺技術精湛。加上三八式步槍在長度上的優勢,日軍在肉搏戰中佔盡優勢。

(手持刺刀的日軍,可以看到,日軍手中的步槍加刺刀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日軍士兵的身高)

據許多抗戰老兵回憶,以為營養不足和訓練缺乏,在跟刺殺技術精湛,身體強壯的日寇肉搏之時,根本佔不到什麼便宜,我軍的大刀有時甚至連日軍的身都近不了。國軍往往是需要犧牲三四名軍人才能拼掉一個日本兵,狀況之慘烈,無以復加。

在幾年前做的復原實驗中也可以驗證,中國的大刀對於日寇的刺刀毫無優勢可言。(2014年,某地武警做復原大刀對刺刀的肉搏戰鬥,結果大刀完敗)

實事求是而言,中國大刀的威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但是大刀隊奮起殺敵的精神卻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後,真真切切的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決心和士氣!


千佛山車神


大刀是中國自古即有的冷兵器,製造工藝簡單,材料容易取得,隨處均可生產,因此是 一種抗戰時常見的輔助武器。一般而言,大刀在舊編制、裝備的部隊中比較多,如西北軍即 非常重視大刀的使用,並聘有專人教習刀法,是部隊日常訓練的一部分。新式編裝的國軍, 由於火力較強,並不重視大刀的使用。



常見的大刀舊稱“鬼頭刀”,刀身厚,刀頭寬,使用時兩手握住刀柄,以增加砍擊的力 量。大部分大刀的構造都很類似,打出刀身及刀柄之後,配上刀格,在刀柄上用兩塊木片夾 住,以布或皮包裹即成。一般握柄之後還有一個圓環,多綁上紅巾,這是自古以來即有的傳 統,其目的據說是在搏擊時,用來混淆敵人的視線。

大刀相較於武士刀,大概可以寫一本專書。簡單地說,這是兩種不同著眼點的武器,大 刀粗重、講彈性,主要用於砍劈,武士刀精緻、講硬度、鋒利。大刀砍下去,武士刀是無法 抵擋的,尤其是用大刀的士兵已經心存拼命之念,不遮不擋,往往將日軍連人帶刀砍成兩段。

抗戰時有名的歌曲《大刀進行曲》,是抗戰初期開始流行的一首歌曲,在抗戰期間成為 激勵民心的有力武器。但是這也僅止於苦中作樂而已。大刀固然在近戰時十分有效,現代戰 爭中,在飛機大炮的火力之下,一陣濫炸,便多半潰不成軍,哪有機會與敵人比刀法?一般 大眾文化中,對大刀、大刀隊過分的渲染,反而模糊了重點。若是我們有大炮、坦克、飛 機,何必還要大刀?重點要發展工業、研製軍械、訓練士兵,而不是人人苦練刀法。英、美 裝備訓練出來的駐印軍,火力強大,湯姆遜衝鋒槍比大刀好用得多。另一大好處是,士兵不 用跟敵人拼命,大家換個邊,這次讓日軍組敢死隊來拚命。



大刀最有效的戰術用法是夜襲敵陣,由於敵我不分,投鼠忌器,多半隻有進行白刃戰, 這時大刀比武士刀、刺刀都要來得有效。但是夜襲、突擊得先知道敵人的位置。抗戰時,國軍常常搞不清楚日軍在哪裡,等到追上了,日軍早已燒殺搶掠一空,揚長而去。

在陣地防禦時,大刀的效果亦非常有限。日軍多以優勢火力壓制我方陣地,有些指揮官會構築二線陣地,在敵人炮火延伸之後再進入前緣陣地,待日軍上來時再迎頭痛擊;但多數 時候,在一陣炮轟之後,正所謂“金有狼牙棒、宋有天靈蓋”,我軍已經所剩無幾了,惶論 與敵人拼命。

敵後游擊隊有時武器不足,拿把大刀至少可以壯膽,亦算是聊勝於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