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大刀是不是真的不如刺刀好用?

軍事一點通


大刀要是好使的話,為什麼到抗戰後期不是人人標配一把大刀,而是全面換裝刺刀呢?八路軍在抗戰前期使用大刀與日本鬼子白刃戰,基本上三個才能打贏一個,經常被完虐,後來總結了經驗和繳獲的裝備多了,從1940年開始,就明文下達規定,白刃戰時有條件上刺刀的一定要上刺刀,儘量減少大刀的使用。這不正從側面證實了大刀確實不如刺刀好用,今天吐槽君從純技術角度分析一下刺刀為什麼沒有大刀好用。



一寸長一寸強

冷兵器這玩意就是這樣,長就是有優勢,不然你都夠不著對方身體,還怎麼打?原地前滾翻去砍對方腿?要不就只能先閃開或者擋開對面一擊貼臉打,風險太大,很容易GG。而大刀對刺刀就是這樣的劣勢,鬼子裝備的三八式槍身全長127.6釐米,加上30式單刃刺刀長度達到166.3釐米,比當時鬼子人都高,而我軍裝備的大刀呢,雖然標準不一,長度不一,但是從各種照片中看,最多也就是半人高,長度在一米左右,如國軍29軍裝備的北京軍工廠生產的大刀質量算是最好的,然而長度只有90釐米,其他小作坊產品就更不用說了。有些人信口開河,為什麼不再弄長點?再長點你知道有多重嗎?普通士兵根本駕馭不了,所以從長度這個關鍵參數看,大刀已經輸了!


大刀使用難度大

大刀是由清朝傳統的“短柄刀”演化而成,屬於傳統兵器,但是傳統兵器有一個劣勢,那就是不適合大規模戰場使用,大刀的技能點很多,勢大力沉,可劈,可砍,可刺,可使用難度大,非行家出身難以駕馭,而且對體力要求也高,而當時的中國士兵普遍營養不良,並且缺乏專業訓練,大刀的長處根本無法發揮出來,使用起大刀也只能和打王八拳一樣,一頓亂砍,很難擊中鬼子。而對於刺刀來說,上手難度低,攻擊就是一個動作,突刺,簡單明瞭,沒有太多花活,但是往往一擊致命!


大刀殺傷力略顯不足

大刀在戰場上往往是劈砍傷多,這些傷口集中在四肢和軀幹外側,如果不是直接命中頭頸部,鬼子往往被砍一兩刀後還能繼續抵抗。而反觀刺刀造成的穿刺傷往往集中在軀幹內側人體器官集中區域,被刺一刀之後,往往是重傷,加上血槽,往往流血不止,被刺刀刺中後很容易即刻失去戰鬥力!

大刀做工比刺刀差太遠

大刀大部分都是民間小作坊生產,使用的材料往往是生鐵,強度嚴重不夠。而刺刀都是軍工廠統一標準制造,使用精鋼打造而成,強度高過大刀太多。

大刀便攜性太差

士兵除了槍還需要揹負一把重達數斤的大刀,體力消耗必然更大。而刺刀重量較小,長度也短,如鬼子用的30軍刺長度只有51.2釐米,重量只有370克(不到一斤),在便攜性上也是完勝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抗日戰爭中我們的前輩在裝備如此劣勢的情況下依然敢於用大刀與鬼子進行白刃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亮劍精神,抗戰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中華民族萬歲!


軍史吐槽君


大刀確實不如刺刀好用!

刺刀看起來簡單,卻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才能製造。抗戰時期,中國軍工生產能力不足,要優先生產槍支彈藥。所以就大量生產大刀,作為替代品。



大刀對刺刀,有明顯劣勢。

最主要是因為大刀刀身太短。

大刀一般長90公分左右。

三八大蓋槍身長128公分,刺刀長40公分。加起來將近一米七。比小日本還高。


兩者相差80公分。戰場上打起來,大刀還沒有砍到對方,刺刀就紮在了身上。太吃虧了。

所以大刀雖然看起來很威猛,但是卻不怎麼好用。反倒是有一種大家忽略的武器,卻打得日寇聞風喪膽。那就是紅纓槍。


紅纓槍長達兩,三米,長度上比刺刀有明顯優勢。所以在肉搏中能夠殺出八面威風。


上將噯福斯


評價刺和砍的殺傷力首先要假設對戰雙方人的素質是一樣的,否則毫無意義。那麼就輪到下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那種擊技動作更容易造成致命的傷害。砍這種動造成的傷害面積大,刺造成的傷害面積小,同樣的做功情況下,砍的傷口大而且淺,刺則小但是深。那麼下一個問題,人體的要害在哪,體表的要害多還是體內的要害多。很明顯的,體表只有為數不多的諸如比較淺表的大血管等部位,而深處比如胸腔、腹腔這些地方的深處都是密佈著各種大血管還有重要臟器,傷到這些地方很容易造成致命的大出血。所以假設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情況下,單論砍和刺,刺更容易致命。

然後再加一個不同的條件,一般主要功能是刺的武器比砍的武器都要長一些的。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再加上戰場這個條件,瞬息萬變,要刺中一個人比砍中一個人要更容易點,畢竟少跑幾步路。

然後再說人的因素,假如能把刀練到可以以短克長,那麼練刺會很差麼?

以命相搏的時候應該沒人嫌棄自己的優勢太多。

優勝劣汰。看看現代部隊的裝備方向其實可以很明白了。





一個男人在流浪


戰場上,大刀確實是不如刺刀更好用的。

前些年提到抗戰,咱們都喜歡看國軍或共軍揮舞雪亮的大刀片,砍殺手持三八步槍的鬼子。20多年前大陸電影《七七事變》中,還專門有國軍將領訓練士兵用大刀,還教訓不服氣的士兵,當眾表演大刀破刺刀的場面。

實際上,真實戰場上如果發生肉搏,刺刀比大刀好用得多。

第一是刺刀動作簡單。

刺刀的刺殺,就是水平的一退一進,防守也只要抬槍反撥和格擋。而大刀則必須要舉過頭頂,形成一定的距離,才能揮舞得起來。戰場上,這可能就是一秒鐘和半秒鐘的差別,那半秒鐘對方就要了你的命。西北軍的“裹頭夾腦”一招半破刺刀,那也是針對性的招數,畢竟也要一招半。

第二是刺刀殺傷力強。

大刀砍是線殺傷,刺刀刺是點殺傷,後者著力點小,傷害深度大,而且難以防禦。街頭混混打架都知道“砍傷刺死”。哪怕揮舞一把一尺多長的西瓜刀砍人,一般是砍得頭破血流或者手臂砍傷砍殘。真正要砍死人,多數是亂刀齊下剁出來的。而捅,哪怕只是一把半尺長的水果刀,也完全可能一擊斃命。刺傷形成的深洞傷口,比砍傷形成的淺溝要致命的多。對於防禦來說,大刀砍下來,只需要用兵器、棍子甚至手臂擋住刀刃就能保命,而刺刀一個點刺進來,防禦難度要大得多。

第三是刺刀更長。

大刀一般很少超過一米的,刀杆或刀柄太長轉動不變,而且阻力矩太大。刺刀連同步槍有一米多長,一寸長一寸強,近戰很佔優。

第四是刺刀更便捷。

抗戰普遍大家都要帶步槍。用大刀肉搏,你在步槍外還要再攜帶一把大刀,敵人衝上來了你還要放下步槍拔出大刀。用刺刀,你只要額外攜帶一把小刺刀,臨敵上刺刀,甚至一直就這麼上著刺刀射擊也可以。甚至還可以在肉搏中抽空開槍。

綜上,不排除部分武林高手用大刀更厲害,但對多數士兵而言,確實是刺刀比大刀更好用。

包括早些年說的長城抗戰,大刀隊夜襲日軍,其實戰損比也是很差的。


巴山夜雨涮鍋


有幾個問題要弄清,第一大刀有多長,第二大刀有多重,然後才能討論刺刀和大刀的使用。明代的雙手大刀刃長1.67米,柄長半米,重兩斤八兩,清代的朴刀、大砍刀等雙手武器的刀刃長度為在0.8米,但刀柄長度可以達到0.7米,這樣武器揮動起來是可以磕開長槍的,西方的雙手劍,例如蘇格蘭雙刃寬刀(就是著名的M18“闊劍”地雷的名稱來歷),刀刃長度大約在1.2米,但重量能夠達到2.8千克,這類武器大多是作為開陣使用,在混戰中效果也許還行,但列陣作戰肯定不如長柄隊好用。而且對使用者的要求很高,臂力要強,武術底子要好。

民國時期,西北軍早期的大刀,重量可以大刀4斤,刀刃長度大約是0.8米,這樣的雙手刀磕碰動作對於冷兵器的短槍或者是加了刺刀之後的步槍是有很大效果的,因為三八式步槍加了刺刀也就是不到4千克左右。但從長度上來看,加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長度在1.66米,其槍管長度就有0.8米,比長度大刀肯定吃虧。

因此想要用好4斤大刀,就需要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士兵,再經過武術名家點撥,總得來說西北軍的劈刀十二式和後來馬鳳圖等人創制的破鋒八刀,都集合了中國傳統武術中單刀破槍的招數,如果完全發揮還是可以跟刺刀拼一下的。

需要注意的是,舊日本陸軍的拼刺術一方面師法西方,但也結合本國的短槍術,從歷史上來看,日本的劍術同樣強調如何在戰場上與長柄作戰,加上明治時代日軍遭遇過西南薩軍的拔刀戰,在對付持刀敵人方面有獨到經驗。

到抗戰中後期,中國的大刀隨著士兵素質下降重量明顯降低,這種情況下單刀破槍的難度越來越大。


強武堂


是的,某種程度來說,大刀是真的不刺刀,那時候中國產的刺刀大多容易折斷,所以裝備精良的部隊都是用的進口刺刀,大刀和敵人拼,戰場上真的很吃虧,大多數也只有裝備很差的游擊隊之類的地方武裝在用,鬼子雖然個子很矮,但是鬼子的三八大蓋很長,當然殺傷力會更強。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普通大刀,一是長度沒有槍和刺刀的那種長,二是重量不如槍沉,槍身也是可以用來做武器的,而大刀只有一個握把,又不是武林高手過招全屏武功,所以武器一寸長,一寸強,如果真的上戰場,白刃戰大刀真的和刺刀比,總體大刀還是弱勢。

那個時候我們缺槍少彈,裝備上差敵人一大截,就連冷兵器都比不上人家,但是我們的先烈用自己的身軀和血肉,贏得了戰爭,換來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祝願祖國永遠強大,中國崛起!


軍事一點通


這個問題啊,咱們還是先看看圖吧。

▲上面是日軍。

▲這還是日軍。

▲這是國軍。

▲這也是國軍。

是不是發現區別了?

武器本身沒有絕對的優劣,關鍵看什麼人在用。去年英國媒體報道了一件事情,在伊拉克戰場上,一支英軍SAS小隊遭遇了數十人的IS成員。雙方激戰近4個小時,SAS士兵幾乎耗盡了彈藥。

在身處絕境的狀況下,SAS小隊決定孤注一擲,拼刺刀。於是,他們衝進了IS成員之中,一頓操作猛如虎,幾分鐘之內就乾死了十幾個人。剩餘的IS成員一看,都逃跑了……

這個例子不是說刺刀很厲害,而是說身體素質和專業訓練很重要。


1931年,日本陸軍的《戰時給與規則》規定戰時軍人的伙食量:

主食:精米640克、精麥200克;代用品為精米855克,或麵包1020克,或餅乾675克;
肉類:罐頭肉150克(大部分時間沒有,尤其是中國戰區),代用品為帶骨鮮肉或鹹肉200克,或無骨鹹肉、無骨鹹肉、帶骨幹肉150克,或雞蛋150克,或無骨幹肉120克;
蔬菜類:幹蔬菜110克,或新鮮蔬菜500克;
漬物類:梅乾40克或福神漬40克;代用品為糠漬醬菜或鹽漬醬菜60克;
調味料:濃縮醬油20克、食鹽12克、味噌粉40克、砂糖15克;代用品為醬油0.1升或味噌75克;
飲料:茶葉3克;
加給品:每人每天清酒0.4升或燒酒0.1升,甜食120克,紙捲菸20支。

日軍的成年軍犬每天食物標準: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鹽10克、牛肉始終是350克或者400克的沙丁魚。


而當時的中國士兵,只有國民黨中的“精銳部隊”才有機會一天吃三頓飽飯。雜糧能吃飽就不錯,餓著肚子打仗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是鐵飯是鋼,飯都吃不飽,身體素質跟不上,白刃戰自然佔不到便宜。所以,單純的說刺刀好用還是大刀好用,沒有實際意義。


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訓練量。

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陸軍就非常強調白刃戰的重要性,全面侵華前的日軍陸軍17個師團45萬人,基本上都是長期接受拼刺訓練的精兵。

白刃戰和端著槍打仗區別很大,訓練不足的士兵,面對刺刀見紅、“血肉橫飛”的場景,心理上都很難承受。

(我軍與日軍白刃戰,配合刺殺日軍)

所以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白刃戰對付日軍,都是三四個人一組。到了抗戰中後期,八路軍的拼刺訓練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在戰場上白刃戰,也就有底氣多了。

所以,單純比較大刀和刺刀,意義不是很大。

開國上將許世友,7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大刀敢死隊隊長。他曾經帶著敢死隊,拎著大刀和敵人血戰,戰功累累。

但是,許世友能這麼牛,一是人家本身就是練武的,身體素質很好。第二就是他的部隊花了很多時間訓練刀法,真正實戰的時候不會怎麼吃虧的。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士兵來說,刺刀確實要優於大刀。


七追風


當然不是了,我們經常說一寸長一寸強,真正打起來肯定是大刀好使!

冷兵器時代

大兵團作戰近戰搏鬥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這些大部分都是比較長的武器,從沒有人說拿著小刺刀就去上戰場的。特別是在馬上作戰,如果你太短了,連敵人都夠不著,該怎麼去殺傷對方呢。

當然一對一的時候可能使用短劍之類的武器,但是作為高級別的武將必然使用大氣點的兵器,丈八蛇矛槍、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沒聽說誰用個刺刀、短劍的。



熱兵器時代

我記得紅軍的時候還在用著大刀呢,很多時候影視劇裡面紅軍的形象都揹著大刀,當年還有一首抗戰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亮劍裡面我記得張大彪好像就是李雲龍從29軍的大刀隊裡挖過來的。



說明在諸如拼刺刀的場合下用大刀還是可以的,而且大刀劈下來、砍過去比刺刀用起來更有氣勢,招式好像也更多一些。不過那個時候從根本上講還是武器跟不上,不然還是用長槍大炮好使。

到了後期部隊更多的還是配備了刺刀,能夠和步槍很好地結合起來,步槍前面掛上刺刀,也給予了他應有的長度,這樣攻擊範圍和殺傷性得到了保證。



現在,拼刺刀還是部隊的一個訓練科目,大刀雖然逐漸地退出了舞臺,但也是我們軍隊頑強抗爭的歷史寫照!


軍校和入伍指導



大刀向鬼子頭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有工農子弟兵,後有全國的老百姓……這是作曲家 麥新的《大刀進行曲》所描繪的抗戰期間,我英勇的二十九軍戰士夜襲“喜峰口”砍殺鬼子的情景,歌詞催人奮進!
這是珍藏在“軍事博物館”的當年血戰臺兒莊時我軍戰士用的大刀,從崩口上來看,它有可能誅殺了許多侵華日寇!


進入到近代化以來,刺刀作為制式裝備,完全是工業化的產物,一個批次幾萬把刺刀的生產完全是在標準化進行!幾乎沒有任何的尺寸偏差,這主要是刺刀的安裝卡座要求一致……這就需要有嚴格生產工藝和生產程序!否則刺刀根本不能固定在刺刀卡座上。
現代步槍刺刀對於加工工藝
是很嚴格的,圖片裡的小圖,“三八槍”的刺刀的槍口套環和手柄卡座部分要求與槍本身緊密連結,否則自己就掉下來了。而且該刺刀一面是刃,不但具備刺殺功能還具備切削功能。

而由於抗戰時期我們是農業國家,軍工生產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是日本,武器裝備生產規模非常小,就連步槍這樣的基本裝備都不能給全軍配齊!沒有步槍,那麼刺刀這樣的附件裝備也不會有…所以,全軍裝備水平低劣!許多戰士手裡沒有槍,只能是使用大刀這樣的冷兵器,而且這些大刀也不是正規的鋼鐵製品廠生產的,基本上都由鐵匠爐打造,含碳、夾雜率很高,化學成分不合格(刀具用鋼是中檔鋼材)。而日寇“三八槍”刺刀由於是採用現代冶金工業和鋼鐵鍛造工業生產出來的標準化、大批量製成品…這樣,首先在大刀與刺刀的材質與質量對比上大刀處於劣勢。


那麼,
大刀與“三八槍”安裝刺刀狀態下到底誰能勝出?早年間武警天津總隊做了一次實驗,就是模擬當年它們之間的對抗。
在一對一的情況下 ,手持大刀
的戰士除非是格鬥高手,否則完全處於下風。
二對一的狀態下,倆位拿大刀戰士雖然“砍殺”了模擬刺刀的戰士,但是也是“一死一傷”。

在20人:20人的混戰中“大刀隊”被全殲,而刺刀隊僅僅3人受傷。根據這次模擬實驗我們已經得出了基本事實,就是大刀在通常情況根本不是“三八槍”安裝刺刀的狀態的對手。
現代步槍拼刺術源自歐洲的“矛術”,是有套路的,絕不是亂揮、亂耍!要求在兩三個回合之內就要將敵人刺倒,倭寇進入明治維新以後,全國上下開始了“軍國主義”思潮!其軍隊進入到近代化時間也比我國要早,而且在“武士道”思維的毒化下……軍隊在接受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同時,也極其注重冷兵器格鬥訓練!在學習了西方拼刺術的基礎上,又根據東方冷兵器格鬥的特點總結出來一套適合自己軍隊的拼刺術。

這名侵華日寇對比於“三八槍
”的高度,顯得比較矮,而“三八槍”本身長度是1275㎜,安裝刺刀之後長度增加到1675㎜,這表明倭寇當時的身高平均在1.6米左右,稱他們是“小日本”恰如其分!

實事求是的說,日寇侵華初期在與我抗日軍民冷兵器對決過程確實佔了不少便宜,但是中華民族是格鬥術的發祥地!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總結出來的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經過暫時下風之後,我軍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後也總結出來一套應對日寇拼刺術的手段,在以後的戰鬥當中經常全殲“困獸之敵”!
昨天是
八月十五日,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3週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我們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對外戰爭勝利!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我輩永遠銘記!建設國家,保衛國家是我們的責任!


皇家橡樹1972


這個呢,大刀確實不如刺刀好用,前面的答主也說了,刺刀長,大刀短,其實這個倒不是主要的,因為刺刀雖然長,但握在槍中間,而大刀是握在一端的,所以攻擊距離是差不多的。

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是刺槍是一體的,便於攜帶,把刺往槍上一安就可以了。如果是大刀,那肉搏起來,拿刀的槍放哪?總不能把槍扔了吧,而揹著槍晃來晃去會影響砍人哪。所以,我們看抗日神劇,拿著大刀的時候,槍沒有了。

所以,槍刺一體是刺最大的優勢。不過,中國的大刀綜合性能雖然不如刺刀,但比日本的軍刀卻要好。

日本的軍刀有點像武士刀,有個叫法是94式。主要是仿西方人的軍刀做的。

這個軍刀跟中國的大刀就比拼過。那是1933年,日本從東北朝關內進犯,在山海關,國軍進行阻擊,打響了長城戰役。

在這一戰中,有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喜峰口。負責守喜峰口的是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

當時收到命令,宋哲元帶著部隊前往關口,跑到的時候,發現日本已經佔據制高點了。

為了奪回這個點,宋哲元準備搞夜襲,夜襲最好的就是白刃戰嘛。

這個二十九軍是西北軍,由馮玉祥的部隊改編過來,因為不是中原軍,又是改編的敗軍,所以裝備很差,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人手一把大刀。

利用這個特點 ,二十九軍就搞夜刀突襲,這一招還真發揮了作用,因為動靜少,很多日本鬼子被砍死在睡夢中。這一戰打完,二十九軍繳獲了坦克裝甲車大炮一大堆,比他們自己有的還多。

這一戰傳出去之後,就有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這裡再說一下,為什麼這個大刀發揮了作用,因為二十九軍除了刀之外,大多配的不是長槍,而是手槍,尤其是德國的毛瑟手槍。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中國的長槍比較少,而外國對中國禁運武器,只有手槍,屬於防衛武器,是可以大量進口的。所以,一些雜牌軍就配了大量的手槍,手槍配大刀,這個就有優勢了,可以兩手一起操作啊。

所以,這個夜襲隊其實不叫大刀隊,叫手槍隊。只是為了宣傳,才叫成了大刀隊。

這一搞,日本人也覺得受不了,他們的新聞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這時候,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軍刀不行了,他們覺得還是自己的傳統武士刀好用。

所以,日本人經過改良,又全部換軍刀,模仿日本武士刀造軍刀。

除了新造的,還有一些是以前的武士老刀。這個就比較值錢了,二戰日本戰敗,很多真武士刀就被中國沒收了。有些日本人知道這是家傳武士刀,不想交,說要交刀就切腹。

中國回覆:要切就切唄,咱不擋著。

現在中國各地博物館還收有一些武士刀。

不過,有些是真武士刀,這個有點價值,有些就是日本自己仿製的,那個就是歷史價值了,見證了日本人的侵略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